中英绘画大师笔下的童真

2020-05-29 08:13肖同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波顿异同查尔斯

肖同

摘 要:丰子恺与查尔斯·波顿·巴伯两位画家在作画内容上的关键区别在于表现了不同阶级的生活场景。在绘画技法上,丰子恺先生具有国画基础,作品简洁而凝炼,富有意境美,巴伯则以具有古典色彩的油画来进行绘画创作,讲究秩序与严谨。童年时期形成的性格是具有稳定性的,两位画家相对和谐、稳定的家庭成长环境,使得他们性格中童真的一面随着他们的成长依然得到了很好的保留。童真具有超越国界和阶级的性质,这和人道主义有共通之处,它们都源于人性中“善”的一面,丰子恺与查尔斯·波顿·巴伯绘画作品的最大共同点,就是对这种人性的表现。

关键词:查尔斯·波顿·巴伯;丰子恺;童真;对比;异同

一、丰子恺绘画作品与童真

(一)人物简介

丰子恺(1898—1975年)生于浙江省崇德县,成年前已经成为李叔同的学生,原本喜爱理科的丰子恺因受李叔同影响而走向了艺术的道路,丰子恺和李叔同一样,在多个文艺领域都有很高的成就,在当时的中国,能够接受学院的艺术教育说明他出生于相对富裕的家庭中,丰子恺有六个姐姐,从小深受家人宠爱,再加上艺术对他心性的涵养,才造就了一生保持童心的性格,1921年,丰子恺受到日本漫画家竹久梦二的简笔画的影响,在创作形式上做出了转变,后来陆续发表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翠拂行人首》等耐人寻味的作品,并开始将这种绘画作品定义为“漫画”,从此丰子恺成为了中国漫画艺术的始祖。

(二)丰子恺作品中的童真

作品《爸爸回来了》,描绘了一名孩童穿正装,戴高帽,持手杖和公文包的形象,大人的夹克覆盖了孩童的整个身体,手杖比他高出一截,看见孩童装成熟,扮大人这种“不合时宜”的打扮会后,人们往往会发笑,人会发笑的一个重要原理是因为事物或事件中可能存在的压力、焦虑等负面情感因素突然消失了,看见孩童扮演大人我们会笑着问道:“小小年纪装什么大人?”因为我们从根本上对孩童的身份有一个先验的定位——孩童即弱者,而孩童扮大人这种事使我们消解了面对成人的压力。我们也许会思考,孩童能扮大人,他们渴望着成熟,成人是否也能在累了的时候扮演孩童,暂时找回自己的童真呢?

在作品《狞笑》中,我们并未看到那些可怕场景,仅仅只是一个孩童在利用稻谷和藤网捕捉小鸟的景象,这种对比也体现了丰子恺先生的有趣之处,他是趣味的创造者也是追求者,不如说正是因为他源自本性的对趣味的追求,才能创造出如此具有童趣的作品,儿童的“邪恶”凸显的是其调皮玩乐的天性,具有和成人的邪恶所不一样的内涵,童真就体现于此。

作品《蚂蚁搬家》描绘了孩童在蚂蚁搬家的时候搬起若干长凳置于蚂蚁行径队列之上的情形,乍一看难以理解,但细细品味,可以联想到蚂蚁搬家是因为快要下雨了,而孩童的举动似乎是想要利用长凳的遮盖帮蚂蚁们挡雨,画面左侧走过来一位大人和一位女孩,让我们对他们之间的对话产生了若干遐想,比如,大人可能向小女孩询问:“家里的凳子都去哪了?”然后小女孩回答道“隔壁小虎子借去了,他说要保护蚂蚁,怕下雨淹坏了它们”。此时大人和小女孩走过墙的拐角,看到了小虎子的举动,大人成熟的脸上露出了微笑,而这微笑也是对童真的一种敬意。

二、查尔斯·波顿·巴伯绘画作品与童真

(一)人物简介

英国画家查尔斯·伯顿·巴伯(1845—1894年)(以下简称巴伯),凭借“儿童与宠物”系列绘画作品成名,他出生于维多利亚的一个度假城市之中,自成年起于伦敦皇家学院就读,此时已经展现出了卓越的绘画天赋,20年后巴伯被选为皇家油彩学院成员,同时成为了维多利亚女王的王室宫廷画家。

他忠爱于在作品中体现关于狗的题材,并且有着自己独到的艺术表达,于是维多利亚女王委托他为王室成员和宫廷宠物们作画,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他的作品,那就是“对宠物与孩子的描绘”,而这种描绘中流露着细腻的感性色彩。

(二)巴伯作品中的童真

作品《一个怪兽》,描绘了一名孩童披着虎皮做出扑咬的动作,试图惊吓家里的宠物猫狗,而它们也确实被吓到了,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和猫的表情,既有源于古典主义的严肃成分,也确实描绘出吓与被吓的神态,在动作方面,展现出猫向上逃窜以及狗侧身逃跑的动态,在画面安排上,整体呈暖色,背景安排在上部,用深色压出了画面的主体,这是因为无论是孩童还是宠物都处在低矮的空间结构上,这种表达强化了趣味性,形成了动物与孩子在体量上的统一。有研究表明,人们对宠物的喜爱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对婴儿和儿童的本能的爱护之情,在眼与头之比例上,宠物猫狗与婴儿有着类似的特点,即眼睛所占面积较大,猫的叫声更是与婴儿类似,孩子具有动物的特性,动物也具有孩子的特性,它们的特性在巴伯的绘画作品中得到了和谐的展示。

作品《新管理员》,描绘了一个持枪、披风衣、戴礼帽做出巡视的样子的孩子,他周围拥簇着很多的狗,左侧一只还帮忙拖着沉重的枪支,作品色调温暖,孩子稚嫩的形象中带着自信,一副胜任工作的样子。

作品《特别的求情者》表达的内容是,小女孩因打碎了花瓶而被要求在角落罚站,她委屈的擦拭着泪水,而让人意外的是小狗也陪伴她蜷缩在角落中,与小主人一起承受着批评,神情中流露着悲伤,仿佛在帮她求情一般,希望小主人能够得到原谅,这副作品高度体现了孩子与动物之间的共情,人们儿时或多或少都受到过批评,但孩童和宠物在面对苦难时都是脆弱无助的,这时童真就体现在我们对其脆弱性的认识上。

三、丰子恺与巴伯绘画作品的区别

(一)历史背景区别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的社会性质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此期间,丰子恺与巴伯分别于中英两国出生了,历史的“剧本”让处于战争双方的两个国家都诞生出了表达童真这一主题的绘画大师。

然而战胜国与战败国注定有着不一样的历史,鸦片战争失败后的中国逐渐衰弱,而鸦片战争胜利后的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的阶段,此时的英国正在崛起,英国王室享受着对外殖民扩张的荣耀和对野心的满足之中,可以肯定的是,此时的英国绝不是苦难的承受者,艺术创作的历史环境也一定是稳定的。

(二)表现对象的阶级区别

丰子恺的作品大多表现乡间、市井、普通人民的形象,而巴伯是为王室作画的,大多表现王族、贵族形象,这种阶级表现上的差别是两位画家在童真描绘上的关键区别之一。

(三)表现手法区别

从表现手法来说,丰子恺以简笔漫画的形式进行创作,由于具有国画基础,其作品简洁而凝炼,富有中国画的意境美,仿佛在用尽可能少的笔划书写出最深厚的内涵。巴伯则以具有古典色彩的油画来进行绘画创作,讲究秩序与严谨。

四、丰子恺与巴伯的共性

兩位画家都成长于富足的家庭里,都有着相对幸福的童年,这决定了他们性格中的童真随着成长依然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并且在艺术上得到了发扬。在作画内容方面,两位画家有着共同的表现主题,丰子恺的画作《爸爸回来了》和巴伯的《新管理员》,这两都幅作品都以孩童之躯穿着成人之服饰为表现内容,两者在形式上极为相近,都赋予孩童宽大的衣物与不合比例的工具。

参考文献:

[1]丰子恺.丰子恺作品[J].博览群书,2018(1).

[2]魏邦良.漫话丰子恺:画缘、酒瘾与童心[J].同舟共进,2015(12).

[3]彭英.笔情墨趣寄儿童:丰子恺散文与漫画作品分析[J].理论与创作,2006(3).

[4]那玉.浅谈18、19世纪欧洲学院派古典主义油画艺术[J].美术大观,2017(6).

[5]谢一菡.古典美学精神与当代油画创作[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6(3).

作者单位:

武汉纺织大学

猜你喜欢
波顿异同查尔斯
大蜥蜴之夜的诱惑
帮忙
女佣
蒂姆·波顿:怪物也很美
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建设的校企文化融合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巨人的小房子
捣蛋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