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浩楠 崔磊
独立学院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少数民族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文献分析,重点揭示了目前少数民族的心理现状,以及建立独立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迫切性。
1 引言
经过长期的不懈奋斗,中国特色主义社会进入新时代,中国现阶段呈现出新的历史特点。2015年8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少数民族高等人才培养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随着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以及教育改革的推进,国家鼓励支持民族地区和东中部省市双向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内地众多独立院校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承担起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才培养重任。然而,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依然面临着沟通障碍、人际交往困难、学习焦虑和就业压力、环境适应不良等多重难题。这些压力问题直接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发生心理危机概率持续上升。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遭遇突发事件或重大挫折时,个体无法解决甚至无所适从,从而出现心理失衡或心理障碍的表现。研究发现心理危机若得不到及时处理,对个体的身心影响较大,造成的伤害会伴随一生,甚至会危害到个体的生命安全(刘小溶. ,2014)。这进一步提醒,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迫切性。
2 独立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
2.1 对新环境的适应不良
在进入高校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多生活环境较为艰苦,交通不便,信息也不畅的贫困山区、高寒地区或边疆地区。这些特定的地域环境、经济方式和社会结构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一种较为保守和封闭的心理特征。当他们脱离家乡熟悉的环境,来到陌生高校就读时,面对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往往会产生一种心理适应不良的反应。文献表明,适应情况不仅会影响个体当前身心发展,而且也影响着其后续发展(Perera & Mc Ilveen, 2014)。总体而言,少数民族新生在高校适应性相对汉族学生较差,环境适应性均偏低(赵栋昌,2014;叶宝娟,2016)。
2.2 学习焦虑的问题
研究发现,相对汉族学生,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整体表现水平偏低(杨敏,2019;王艳, & 张积家. 2016)。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使用的流利度仍有待提高。上大学后,语言障碍限制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提升。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存在:学习环境适应困难;学习内容吃力;学习方法不理想和学习动机不明确等问题(张拴云. 2006)。而学业上的困难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压力,最终造成学习焦虑和学习倦怠的不良心理(黄朝宾. 2004)。
2.3 人际交往的问题
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适应困难,自我封闭,不够自信,甚至回避交往的现象(王艳, & 张积家. 2016)。此外,有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内心渴望与他人交往,但是往往表现较为被动(李相茹. 2016)。由于沟通方式、文化习俗的差异,许多民族大学生会因为交往失败而导致心理危机(黄竹. 2005)。而造成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1、较强的民族意识,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倾向回避参与其他文化的互动2、语言沟通困难,阻碍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3、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相互不理解,甚至存在激烈的矛盾和冲突。
2.4 情绪情感问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拥有较强的情绪情感体验,但是在情绪管理方面能力不足。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整体平偏低(张永雷,2008),而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自卑的心理现象(袁震. 2004)。此外,研究还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情绪容易波动(黄朝宾. 2004),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此外,吕薇等人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情绪调节技能相对匮乏,消极情绪体验较强(吕薇,2010),这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容易出现焦虑、愤怒、紧张和痛苦等负性情绪,严重者甚至表现为抑郁或暴力。
3 独立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立
3.1 做好心理危机预防教育
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借助心理普查,及时发现心理问题民族大学生,并根据其需求及时做心理疏导。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讲座,多渠道的向少数民族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组织主题团辅、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多形式的帮助民族大学生做好心理建设。同时,落实好生命教育,提高危机意识和危机识别能力,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关注心理健康。
3.2 建立多级预警机制
为了更好地减少心理危机事件,需要进一步完善好危机预警机制。建立由班级委员会、辅导员、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组成的四级预警机制,在各级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不断降低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率。在各个班级中设置安全心理委员,制定班级心理晴雨表,记录班级同学心理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定期对学生进行培训,教会学生如何识别心理危机,正确地应对危机,安全地度过危机。
3.3 落實心理健康服务
学校要把心理健康纳入学校日常工作的重点,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首先必须引进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一支较为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其次,引入少数民族专兼职教师,研究发现由于民族认同感,少数民族教师更容易走入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中,能有效的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问题(乌凤琴,2015;陈玉德.2017)。最后,建立档案追踪制度,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建立心理成长档案追踪制度,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服务。
3.4 把握心理发展规律,分阶段重点突击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有规律的。总的来说,刚入学时大学生最容易出现环境适应不良。因此,学校必须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引导他们平稳地向大学阶段过渡。在大二、大三时,学生容易出现学习焦虑、情感困惑、职业规划迷茫等问题;在大四,学生主要面对就业的问题。因此,学校要有的放矢的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做到分阶段、有重点的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3.5 完善校园文化体系
众多研究发现文化是影响少数民族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深层次因素(蔡笑岳, 2012;王艳, & 张积家. 2016)。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归属感。如民族联欢晚会、歌舞大赛、以“我的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竞赛活动,促进民族大学生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其对汉文化的认同感。其次,任课教师要给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充分的关注、鼓励和人文关怀。最后,辅导员老师需要充分认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背景、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心理特点,深入民族大学生群体中,帮助他们正确的处理本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关系,帮助他们有效地化解心理危机。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