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生综合思维培养策略研究

2020-05-29 01:36顾红梅
知识文库 2020年8期
关键词:要素导图区域

顾红梅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学科核心素养取代学生知识水平成为中小学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综合思维指的是学生系统、全面、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的能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一门研究范围较广,涉及要素众多的学科,在地理的教学中,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地理素养和能力的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如何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也成为了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1 前置知识预习,明晰模块间联系。

地球表面是一个由各个圈层有机联系的自然社会综合体,而作为一门以地球表面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地理也有着多样的、相互联系的要素。但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其分布在各个单元中,作为单独的模块进行教学。而由于各个模块的教学时间存在着或长或短的时间间隔,故学生的知识架构也是零散的,不成完整体系而缺乏联系的。这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尤为明显,同时也为学生对新知识的全面理解造成了一定困难。故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前置知识的预习,以明晰模块间的联系,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例如在“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这一节,在具体的知识教学之前,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布置相关知识的预习任务。主要内容为必修一所学习的大气运动的知识,其中包括高压、低压的形成条件、天气特征;摩擦层的具体概念;逆温的条件和种类等。这些知识教师可以以微课视频或者文字推送等形式发送给学生,其中一个小知识点为一个文件,包括讲解内容和相应的练习题。而学生则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预习:大气相关知识掌握较为扎实的学生可以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到新知识的预习上,而对“大气”这一要素的理解较为薄弱的学生则需要更多地复习与大气相关的知识。当然,学生也可以先通过练习题测试自己各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此为依据进行“大气污染”前置知识的学习。这样,通过前置知识的预习,教师有效地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扫清了障碍,让学生能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2 思维导图应用,构建系统的知识架构。

地理学科中的各个知识点,各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的,故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也成为了学生综合思维素养培养的重要一步,这不仅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加强模块间的联系,还需要教师重视模块内知识结构的构建。思维导图是将思维过程具现化的一种工具,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构建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近年来电子思维导图的发展更是帮助思维导图突破了黑板空间的限制,变得更加泛用。故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巧妙利用思维导图,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架构。

例如在“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这一节,教师就可以利用WPS上的思维导图工具或者专门的思维导图软件如XMind根据本章内容构建思维树状结构图,帮助学生明晰本节内容在整个地理学科体系中的位置。其中,最中心的部分为“地理”,“环境保护”模块则作为新兴的一门综合性模块置于地理学的整个大框架下,与“大气”“水文”等要素并列,而之下,即为这一教材的各个章节。而在本节知识的具体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将这一思维导图继续放大,以本单元主题为中心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图。如“污染”这一总体知识之下可以延伸出几个分支,如“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等。而在“大气污染”之下,按照教学知识点,又可以细分为定义、分类、成因、影响、法律法规、治理措施等多个方面。当然,根据讲述内容的详略,其下还可以細分,如“治理措施”可以分为“国家”“企业”“个人”三个层面。这样,利用思维导图,教师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了学生综合思维。

3 多主题地图引入,创建多要素问题情境。

新课改实施以来,问题探究式课堂成为一种流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问题情境的创建则是相当重要的一步。而一个优秀的、包含多种要素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的能力。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相比于传统的文字,地图能够表达更多的地理信息。而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则需要在问题情境中引入多主题地图,以有效创建多要素问题情境,在探究式学习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例如在“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这一节,在具体的问题探究中,教师就可以引入Windy地图。作为动态的气象地图,它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而在阅读地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指出一地,让学生判断该地的大气条件,以此让学生明晰气象条件与大气污染的关系。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软件向学生分别展现交通地图与污染地图,让学生通过对比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而通过同一位置两种地图的叠置分析,学生也能更加准确地认识到大气污染与汽车尾气排放的关系。这样,应用多个主题的地图展示同一区域,教师让学生充分理解了大气污染与大气运动、交通等要素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综合思维。

4 区域综合分析练习,培养学生动态思维。

区域性是地理的基本属性之一,而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两种素养的培养也是难以分开的。区域综合分析是指基于一个区域,从多个要素、多种时态进行的分析,其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尤其是动态思维的能力。而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引入具体区域进行区域综合分析练习,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例如在“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这一节,在进行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后,教师就可以展现京津冀地区2016年和2017年年底的大气数据,让学生分成小组就此分析2017年空气质量相比2016年同期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其中,污染数据对比的结果显而易见,即2017年大气质量明显好转。其原因的探究则需要学生就京津冀地区进行具体地、动态地分析,即两年相比有什么不同。而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则发现其变化因素既包括气候上的(大气通道的开辟),也包括政策上的(2017年为收官之年,年底管控严格)。而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未来该地区污染形势变化做出预测。这样,通过对一个区域多时段的对比分析,教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动态思维。

5 结合现实场景,激起学生发散思维。

在地理的教学中,各要素之间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其中有些是在日常的教学中能够学到的,有些却是学生很难想象到的,甚至有些是由于人类活动新产生的。而在原有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联系也是学生需要培养的能力。而在这一方面,熟悉的生活场景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也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现实场景,以增加学生代入感,激起学生发散性思维。

例如在“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这一节,在所有知识点讲解完成后,教师就可以将学生按一定的规则划分成合适的小组,探究本区域内的大气状况以及主要污染源,填写污染源清单。受最近中国流行的雾霾天气影响,学生对污染物的了解也多数局限于固体颗粒物相关。而以具体区域为情境,教师让学生就所在地现实情况进行探究,各地的污染情况有所不同,主要污染物和来源也不同。如夏季邻山地区主要污染物为臭氧,而主要来源为树木。而以现实为问题情境布置开放式作业,教师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建立更加多样的联系。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成为新的教学目标的背景下,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在地理的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则需要重视前置知识预习,在课上合理应用思维导图以及多主题地图,并重视将区域综合分析练习和现实场景的融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完整的知识架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动态思维,更好地明晰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日后的生活实践以及更加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要素导图区域
分割区域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擦桌子
区域发展篇
第6章 一次函数
第9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