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海南眼科医院, 海南海口570311)
白内障为临床上最常见的致盲性疾病之一,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约有450万因白内障而致盲的患者,且以每年50万的速度在增长,该病已对国内民众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威胁[1-2]。目前对于白内障的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主,随着医疗设备的更新,手术方法的改进,使得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3]。但术后仍有部分患者可出现眼部干涩、视觉模糊、异物感等不适,对手术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研究显示泪膜不稳定是导致上述症状的主要原因,且角膜神经支配与泪膜功能关系密切,角膜知觉减退可引起泪膜分泌减少[4]。羟糖苷滴眼液被证实可用于恢复患者的泪膜结构且疗效较为稳定,且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干眼症[5]。羟糖苷滴眼液具有较强的湿润眼表作用,但对于纤维细胞因子的修复作用并不理想,表皮生长因子是促生因子家族成员之一,可促进细胞分裂、增生、分泌及移行,对于结膜及角膜上皮细胞均有较强的促分裂及增生作用[6]。上述药物均可对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有一定的疗效,但因单独使用某种药物效果不甚理想,两种药物作用机制及优势各有不同,联合用药可否达到协同增效作用目前尚无定论,因此有必要进行相关研究,当前关于羟糖甘滴眼液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对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治疗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联合疗法对患者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 ,基础泪液分泌实验(schirmer I test,SIT) 及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nt test,FL)的影响,以期为该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选择2016年10月至2108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白内障术后眼干症患者86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具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医护人员进行手术,主要以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置入治疗为主,在透明角膜处行一3 mm左右的切口。纳入标准:①符合《眼科学》[7]中干眼症的相关诊断且有明确的白内障手术史;②单侧患病;③患者神志清醒,与医护人员可正常交流;④患者已获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先天性无泪症、无泪腺者;②对治疗药物过敏者;③心肝肾功能异常者;④依从性较差者;⑤治疗期间使用其他眼科药物者;⑥术前干眼症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52~73岁,平均(61.95±4.18)岁;病程1~9个月,平均(3.71±2.28)个月。观察组男27例,女16例;年龄51~75岁,平均(62.06±4.33)岁;病程1~8个月,平均(3.59±2.30)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术后给予常规换药。对照组加以羟糖甘滴眼液(由美国Alcon Laboratories,Inc.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40264,规格5 mL/支),每次1滴,每天4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由桂林华诺威基因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020016,规格:2 mL/支),每次1滴,每天4次。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1周。
对比两组患者疗效、BUT、SIT、FL、炎症因子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①疗效评价标准:痊愈:眼干涩感等临床症状消失,裂隙灯检查结果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裂隙灯检查结果结膜正常;好转: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且裂隙灯检查结果可见轻度裂隙;无效:临床症状及裂隙灯检查结果未见改善甚至加重;②BUT检查:在患者结膜囊内滴入荧光色钠溶液1滴,并嘱瞬目3~4次,待荧光素钠在眼表分布均匀后于裂隙灯宽裂隙光带下记录最后1次瞬目后睁眼至角膜出现第1个泪膜破裂裂隙时间为BUT,重复测量3次求平均值;③SIT检查:在标准滤纸条一端反折5 mm,并置下睑结膜囊中外1/3,另端自然下垂,嘱患者闭眼,5 min后取出滤纸,对滤纸条浸湿长度进行测量,低于10 mm为阳性;④FL检查:在结膜囊内滴入1滴荧光素溶液,眨眼数次后以钴蓝光对角膜4个象限染色情况进行观察,无染色为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总分1~12分;⑤炎症因子:将治疗前后泪液送检验科对泪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进行检测;⑥不良反应:对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记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均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2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4 %(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Tab.1 Comparison of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干预前两组患者BUT、SIT及F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BUT、SIT水平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更大,干预后两组FL水平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BUT、SIT及FL对比Tab.2 Comparison of BUT, SIT and FL in two groups
注:*表示与对照组组间对比P<0.05。
干预前两组患者IL-6及TNF-α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IL-6及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对比Tab.3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between two groups
注:*表示与对照组组间对比P<0.05。
对照组出现1例(2.33 %)眼部磨痛增加,观察组出现2例(4.65 %)不良反应,包括1例眼部红肿与1例磨痛增加,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5,P=0.557)。
干眼症是泪液、眼球表面等多因素引起泪膜不稳、眼部不适、视觉障碍等对眼球表面损害的疾病,因其病因多样,病理机制复杂、病程较长导致其容易反复发作而给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均带来极大的不便[8-10]。白内障术后患者因手术应激等原因导致眼部表面炎症刺激而引起眼表神经感觉异常及细胞凋亡而致病[11-12]。同时白内障本身也可引起眼部炎症反应,导致泪液渗透压升高,泪腺促使炎症反应细胞因子的释放可引起角膜穿孔致干眼症的出现[13]。干眼症主要有眼痒、眼干、畏光等表现,严重者可引起眼部充血、红肿,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引起角结膜病变而对视力造成影响[14]。
泪膜主要包括脂质层、黏蛋白层级水液层,在正常情况下在眼球表面覆盖而为结膜上皮及角膜提供营养,当其稳定性被破坏时可诱发干眼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2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4 %(P<0.05)。分析原因:羟糖甘滴眼液主要由右旋糖酐70、甘油、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等成分组成,其成分与人泪液相接近可在泪囊表面存留较长时间且甘油具有较好的锁水性,有较强的润湿眼表的作用,可作用于泪膜的黏蛋白层而对干眼症进行治疗[15-16]。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为角膜组织的正常生理成分,主要来源于中胚层及外胚层,该药物对于维持细胞增殖分化及组织损伤修复有积极的作用,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加强泪膜修复作用而使疗效更佳[17]。前文已述,泪膜稳定性被破坏后容易导致干眼症的发生,因此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BUT主要用于评价泪膜的稳定性,SIT则主要评价泪液的分泌量,FL则主要用于反映眼表受损程度。本研究中:干预后两组BUT、SIT水平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更大,干预后两组FL水平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提示联合用药效果更佳。分析原因可能与单独使用羟糖甘滴眼液仅能起到湿润眼表的作用,对于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修复及再生并无促进作用,联合使用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后可刺激角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加速角膜组织愈合,同时还可对神经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18]。研究显示干眼症的发生与炎症反应有着密切的关系,干眼症患者泪腺及病变的结膜上皮细胞释放入泪液后可导致泪液内的促炎细胞因子表达上升,促炎细胞因子可产生活性氧并激活活性氮化合物酶系统而产生大量有毒产物,共同引起氧化损伤的出现[19]。本研究中:干预后两组患者IL-6及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可能与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使用了表皮生长因子滴眼剂,该滴眼剂可及时补充体内需要的内源性表皮生长因子,并通过多种信号通路促进角膜上皮的修复从而减少结膜上皮细胞释放,同时还可促进纤维细胞及角膜基质增殖达到促分化的效果[20]。
综上所述,羟糖甘滴眼液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较单独使用羟糖甘滴眼液可明显提高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疗效,改善BUT、SIT及FL,缓解炎症反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