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用地污染风险防控与修复利用

2020-05-29 08:35陈同斌杨军郑国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农村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农用地重金属污染

文陈同斌 杨军 郑国砥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土壤,是地球的皮肤,是植物生长、农业生产和人类生存的基础。土壤污染风险防控,与民众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农田土壤一旦受到污染,我们的食物供应,我们的食品安全、我们的环境质量、我们的生态安全都将受到威胁。

不容忽视的是,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不可逆性,且“潜伏期”长,修复困难。

为了建设美丽中国,为了建设小康社会,我国政府和公众持续关注土壤环境健康问题。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将污染土壤修复作为全国的一项大事。2020年2月5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由新华社受权发布。今年的一号文件仍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利用。

我国农用地污染现状堪忧

农用地重金属污染会导致农产品卫生学指标不达标,而且作为二次污染源,在高强度农业活动下,土壤中重金属容易通过水土流失随地表径流进入下游水体,威胁下游饮用水安全。

农用地土壤污染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地方扶贫攻坚难度。尤其是一些矿区和冶炼厂周边农用地,这部分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农产品由于重金属超标问题无法进入市场销售,农民失去基本收入来源。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失严重,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农村只剩下老人。这部分留守人员除了正常的农业生产技能,并不具备其他谋生技能,经济来源渠道单一。农用地土壤污染导致相关农业经济受损,尤其是一些污染区的新产业尚未形成,增加了地方扶贫攻坚难度。

农用地土壤污染容易引发群体事件,激化社会矛盾。由于生产的农产品重金属超标,经济价值低,甚至无法销售,农民持续种植动力不足,导致土地荒芜,农民变相失业。以前,矿业开采冶炼活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农村经济衰退。这种不利局面,使得农民生活步履维艰。如果不合理引导、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则会进一步影响社会和谐,成为导致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植物修复与钝化修复技术

2016年,国务院发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湖南常德等地建立了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通过试点示范工作,当前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利用取得初步成效,探索并形成了钝化修复和植物修复两类技术模式。

钝化修复的原理是:通过向污染土壤添加钝化剂,降低土壤重金属活性,控制土壤中的重金属向植物体迁移,减少其在农产品中的积累,实现农产品达标的目的。其优势是:能在短期内降低农产品重金属超标风险,一次性投入成本相对较低。不利因素是:①没有彻底根除土壤污染物,需要不定期施加钝化剂,从长远来看其总体经济成本较高;②长期施加钝化剂,有导致土壤板结、影响农产品产量的风险;③钝化修复过程中,农户从修复活动中得不到经济效益,需要政府进行长期持续的补贴,不利于其长期推广应用。

植物修复的原理是:通过种植特殊的超富集植物,利用其大量富集土壤重金属的特性,将土壤中重金属富集至超富集植物的地上部,收获植物地上部并安全处置,则可从土壤中大量带走重金属,实现去除土壤污染的目标。其优势是:①彻底净化污染土壤,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具有“标本兼治”的效果。它可以将污染土壤转变成能满足各种种植要求的耕地,增加合格的耕地资源。②植物修复过程中,农民是实施主体,可通过植物种植、管护、刈割等劳务活动获得经济收入,积极性比较高,有利于项目的推广实施。③合理的植物修复项目(如湖南石门县的柑桔-蜈蚣草间作、广西环江的桑树-蜈蚣草间作)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形成新的产业,做到污染治理与扶贫攻坚协同发展,对国家扶贫政策形成有力支撑,在适当的前期政策扶植下具有良好推广潜力。不利因素是:相对于钝化修复,植物修复的前期基础投资相对高一些,但是能永久性解决污染问题,不留后患。

当前,土壤修复资金渠道单一,主要依赖中央资金投入,开展农用地土壤修复的资金来源受限。针对这些问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正在进行植物修复技术的升级和优化。近日,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联合出台了《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管理办法》,鼓励省级财政通过预算安排,单独出资或者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采用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方式,投资设立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引导社会各类资本投资土壤污染防治,支持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等土壤修复治理产业发展。

植物修复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针对土壤修复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通过技术和模式创新,逐步探索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修复技术和产业模式。比如,研发和创建了超富集植物蜈蚣草与特色作物(柑橘、桑树等)间作的修复技术和产业模式,开发出“边修复、边生产”新模式,并在湖南石门、广西环江和阳朔、河北石家庄、四川绵竹等地推广应用。这一模式具有下述特点。

第一,植物修复与扶贫攻坚协同发展。通过实施植物修复工程,带动种植业结构调整或产业升级,培育绿色修复产业;同时还可以新增农村就业岗位,使农民有事做、有钱挣,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实现贫困农户脱贫,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效防范和化解污染所导致的社会矛盾。

第二,植物修复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通过植物修复可以净化土壤,改善土壤环境质量,获得安全可靠的农产品,使老百姓吃得放心;同时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避免暴雨将高砷污染土壤带入水体,改善下游水环境质量,保障饮用水安全。

第三,植物修复项目提升产业质量。植物修复工程可以结合当地产业结构特点及其升级的需要,优选因地制宜的先进、适用技术,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升农产品品质和收益,促进柑橘等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在间作修复中,筛选和引种高附加值、抗污染的作物品种,提高盈利空间,吸引农民、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

目前,我国植物修复技术及应用水平已走在世界前列,相关产业化也取得显著效果。但与全国严峻的农用地污染形势相比,未来亟待挖掘其产业化潜力,以便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猜你喜欢
农用地重金属污染
纾困与破局:国有农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制度研究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农户农用地转出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沉淀/吸附法在电镀废水重金属处理中的应用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设施农用地变化趋势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鱼头中重金属含量真的很高?
我国发布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吃蘑菇不会重金属中毒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