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冬云
摘 要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直接关系到阅读习惯的形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为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应尊重 阅读选择,提供兴趣读物;设置悬念与活动,激发阅读热情;善抓学生心理,增强阅读效果。让小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 陶冶情操,发展智力,提升道德和个性修养,培养和形成自我学习能力。
关 键 词 小学生课外阅读;阅读兴趣培养;方法与策略
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课外阅读 贫乏,甚至不会读、不愿看、缺书读。学生感兴趣的、 正能量的、有时代感的课外书籍严重缺乏;学校图书 室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家中基本无藏书,或无合适 阅读的书;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有些家长对孩 子的课外阅读要求重视不足,出现“阅读低能”和“智 慧营养不良”的现象。为此,必须培养小学生的阅读 兴趣,指导他们养成阅读习惯。
一、尊重阅读选择,提供兴趣读物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 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1]学生有了阅读兴趣, 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2]可以通 过创设某种情境特性来激发学习的情境兴趣,并努力 促使此种兴趣转变为学生的一种稳定的个体兴趣。[3] 由此,要让学生自觉、主动、愉快地阅读,有意识地培 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一)提倡“放任自读”,要求内容健康
在内容健康的前提下,学生只要肯拿起书,阅读 什么书都可以。特别是剛接触书籍的小学生,只有无 拘无束地享受阅读乐趣,才能激发阅读热情。低年级 学生的课外读物要有可爱的角色形象、色彩斑斓的画 面等,内容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似,才能吸引学 生,唤起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二)保证阅读时间,营造良好氛围 培养阅读习惯,重在持续性和连贯性。要有计划 地保证阅读时间和阅读量。可要求学生每天晚上最 少看书半个小时再睡觉。共享书籍资源。每位学生 的书籍资源是有限的,为了实现广泛的阅读,要鼓励 学生之间相互传阅,分享彼此最爱的书籍。教师再腾 出一些课堂时间,让学生相互分享自己对书中人物、 故事情节的感想。营造“书香教室与家庭”。把教室 布置得具有书香气,营造良好读书氛围。要求家长尽 量给学生提供一间幽静、典雅的书房,书架上放置学 生喜爱的书籍。家长带头读书,以身作则,或与孩子 一起阅读。这样长期坚持,耳濡目染,学生自然会增 加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
二、设置悬念与活动,激发阅读热情
(一)精心设置悬念,引导同伴共读 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置悬念,能使学生感到好 奇、新颖,集中注意力,激发探求知识的欲望。[4]在课 堂上,教师可抓住下课前的两三分钟,给学生读故事 书。当他们渴望答案或结果时,下课时间到了,故事 戛然而止。教师提问:猜猜后来怎么样了?这时,学 生特别想知道书中是怎么说的,纷纷要求自己阅读书 籍。学生带着悬念,兴趣盎然地和同伴共同看书,有 利于交流互动,进一步读懂故事。
(二)创设表演情景,挖掘阅读趣味性
教师不仅要善于设置悬念,挖掘阅读内容的趣味
性,还要提供学生表演的机会。晨读时,可安排学生 读一段,教师读一段。学生绘声绘色地读,教师用热 情洋溢的动作配合学生。在轻松、快乐、默契的师生、 生生互动中,学生感受到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利用 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谈谈自己看过什么书,大声诵读 最有趣的或最喜欢的段落,分享快乐或者悲伤的阅读 体验。教师重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激起学 生对书籍和文字的兴趣,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 惯。让学生通过放大化、夸张化的朗读形式,想象具 体的表情画面,甚至可以配上一定的动作。根据学生 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对阅读内容进行特殊化修 改,创造性地增添一些生活化的语言,使学生更容易 理解与表现。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适当加入情绪和 丰富的肢体动作,让阅读过程生动起来。通过表演, 把学生引到相应的故事情景中,促使其带着情感阅 读,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外阅读活动中。既能调动学生 的阅读积极性,又提升其口头表达能力。通过以上创 设悬念、营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 阅读习惯。
三、善抓学生心理,增强阅读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心理实验称“罗森塔尔 效应”,指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 所产生的影响。教师如果对学生抱有积极期望,那么 他会在自觉或不自觉的状态中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 鼓励,学生得到鼓励后,会激发对教师更真诚的信赖 和尊敬,产生上进的决心和信心。“罗森塔尔效应”启 示我们: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期望 和激励的方法,增强学生动机和行为的诱因,引导学 生为获得成功而努力。[5]
(二)瞄准时机,宣传舆论助力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