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修银
摘 要 传统写作与当今写作教学,都强调真情实感的写作。但文章仅有真情实感还不够,还要具有情感具身、思辨审思、逻辑缜 密等“质”。只有这样,才有文章启迪心智的价值,也只有如此演绎,才能促进习作者思维的发展、认知的提升,丰富社会思 想、推动社会进步。
关 键 词 真实情感;小学写作;具身性;逻辑性;思辨性
我国的写作传统,强调“诗言志”“情动于中而行 于言”,侧重于内部世界,侧重于从主观出发,从内心 世界去寻找写作的根源,通过主观感受来反映客体。 叶圣陶也提出:“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 的积蓄,无非是要他们生活上终身受用的意思。这便 是‘修辞立诚'的基础。”[1]沿袭于今,《义务教育语文 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三阶段“习作”的要求就 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 情真实。”
也正受此影响,小学以是否有真情实感作为评判 作文的主要依据,然观其常见思想、逻辑等质的缺失, 其表征有三:一是思想惰性,演绎的是公共话语;二是 情思散乱,不见内在逻辑;三是情思浅表,不见思辨意 识。写作不只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为了掌握未来 交流表达的能力,以捍卫自己、社会的权力;写作也不 只是写作,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思维与认知。没有 “质”的“情思真实”,只是语言的游戏或情感的宣泄, 没有真正的社会价值与思维价值。“西方写作教学在 引导写作者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并不强调‘情感'的 成分,而是倾向于以理性的态度‘表达自己'。”[2]生命 理性则思想丰富,今天我们与世界、未来的竞争,首先 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而此竞争,主要取决于思维、思想 的竞争。为此,语文教育者当引导学生远离缺“质”的 真情实感,指向思想丰富、思维缜密的生命塑造。作 文实践中,当关注“三性”。
一、具身性:拒绝情感共性化
具身理论认为:“首先,认知依赖于经验的种类, 这些经验出自于具有各种感觉肌动(sensorimotor)能力 的身体;其次,这些个体的感觉肌动能力本身根植于 (embedded in) 一个更广泛的生物的、心理的和文化的 情境中。”[3]现在很多的“真情实感”,肤浅雷同,没有 承载个人维度的真实思考。台湾地区段心仪老师给 笔者一个材料:
那一天,我和朋友相约谈心,就在我们聊得正开 心的时候,邻桌的情侣起身要走,因此,我的注意力 便停留在他们身上。突然,眼前这一幕,让我感动了 好久!看到那位男生拾起女友肩上的袋子,自己背了 起来,就是这一刻,我觉得好美好美。
当我看到那美丽的一刻时,我深深感动。我总觉 得那代表了千言万语,更像一个神奇的诺言,好像男 生在跟女生说,我会照顾你一辈子,好动人啊。这一 幕,我永远难以忘怀,是我记忆中最美好的一刻。
我从来不相信爱情,总是不自觉的远离男生。小 时候,爸爸常喝酒,喝醉酒后,回来就拿我妈当充气娃 娃,不停的打、打、打。从此,我对于爱情抱持着害怕, 总觉得没有所谓的永恒!
但是,当我看到那美丽的一刻时,害怕突然消失 了,只留下温馨的感动深深烙印在心中一也许那位男 生在背起女朋友的袋子时,也扛下了照顾她的责任 吧! 每个人对于“美”的定義不尽相同。对我而言, “美”是一种会令人刻骨铭心的感动。
结尾1,虽然是真诚的,但没有与自己的生活体验 结合,表达的是人所熟知的共性情感:“好动人、好美 好”。不见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结尾2,联想自己悲 痛的家庭,再审视目睹之景,有自己具身体验,感悟 “对爱情的害怕消失了”,文章迸发炽热的情感张力。 故而,作文结合具身体验、见闻或阅读积淀审视生活, 拒绝俗套的共性情感,彰显个人的独特感悟与思想 价值。
具身写作,有自己的体验,更有自己思考。为何 鲜见学生具身演绎的感性写作呢?为何鲜见学生个 性的思想与表达?这源自评价的约束。今天的考试 命题,看似引导具身体验,大多题目要求“根据你的体 验与思考,写一篇以某某为题的文章”。但事实上,阅 卷时却是另一套评价标准。一是教师强调“思想亮色”,于是就暗暗限制了学生的写作素材。教师布置 六年级学生写“西湖让我 ”,学生大多写西湖草
长莺飞,游人如织,岁月静好。一学生则写“最近的西 湖真臭,我真期待有关部门整治”,却被老师批评了: “文章不大气,没看到西湖美丽,说明内心不阳光,思 想消极。”二是强调“高端、大气、上档次”,于是,“我真 想做一只陪伴妈妈的小狗”“我想做一个逗人喜欢的 小丑'”等彰显自我向度真实情思的文章,往往被老 师打低分。
学生写作只有不看他人眼色,自由展现自己的真 实体验与真实情感,这样文章也才有自己的思想,才 有交流表达的价值。夏丏尊道:“文章是表现自己的, 各人有各人的天分,各人有各人的创造力。随人脚 跟,结果必定是抑灭了自己的个性。所作的文章就不 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也就不真实不明确 了。”[4]老师以“声音”为题,学生大多写老师关切询问 的声音 ,奶奶呼唤我吃饭的声音 ,或家乡的流水声。 一日笔者与陈日亮先生讨论这一现象。他说:“要我 写声音,我就写公交车上手机拨弄的声音,不管是年 轻人还是中年人、老年人都是在看手机的视频,或与 网友聊天。人们没有窗外风景的阅览,没有短暂休息 的珍惜,更没有对老人期待眼光的在意。”知我者谓我 心忧,这样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有自己的忧心,文章亦 就彰显独特的思想与社会价值。
二、逻辑性:避免思维碎片化
“国外母语作文教学中大多数关注逻辑的、侧重 理性表达的‘刚性'写作能力。”[5]而对真情实感是否 有思维逻辑的支撑,我们小学老师不甚关注,实为缺 憾。小学生作文中,思维逻辑的问题有二:
叶圣陶道:“真诚的作者写一篇文章,决不是使花 巧,玩公式,他的功力全在使情意与文字达到个完美 的境界;换句话说,就是使情意圆融周至,毫无遗憾, 而所用文字又恰正传达出那个情意。”[6]可学生文章 难让读者感觉到情意圆融周至。其表征有二:
一是违背同一律,表现为文章的主题、概念等的 偷换或转移。如以《有你真好》为题开头说“有你真 好,有了你的帮助,否则绝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可见此是主题,而结尾却写成“肯下功夫,多去问,用 心学,就一定能实现成功的彼岸”,主题不一,不知所 云。再如一《登山》文,结尾道:“这次虽然只是云顶山 的登顶,但对我最重要的是外公无言的助力,他推动 着登上山顶,也让我明白了道理:只有去努力,才能发现人生中美好的风景。”前面说自己登上山顶,源自外 公的助力。后面是自己的努力,就会让自己看到更美 的风景:成功的因素都不同一。
二是违背矛盾律。如“把这画展给妈妈看,正在 品茶的妈妈还是没有评论,只是轻轻点点头。我默默 一惊。妈妈递给我一杯茶。茶味和墨香充合在一起, 让我陶醉……下次用茶水染画是不是更有一番情趣 了呢?”小作者“茶味和墨香充合在一起,让我陶醉”暗 含母爱的作用,而“下次用茶水染画是不是更有一番 情趣了呢?”又否定自己母爱的意义。
很多学生写文章,“有感而发”,但违背充足理由 律,其理由不充分,感悟则苍白无力。一学生写《一路 有你》,写母亲在我饥饿的时候,给我一盆水饺,在寒 冬时节,母亲光着脚踩在冰冷的地板上,在做着家务。 文章结尾道:“母亲是我最坚强的后盾,我最亲近的家 人,一路走来,没有你,我会怎样?”母亲给你煮水饺, 让你安心读书,这与“后盾”有何关系?
需要强调的是,因为话语空洞,也会让人感觉“理 由与逻辑的缺失”。比如:文章前面写我对他弄脏我 的笔袋很生气。他也生气了:“不就是一个新笔袋吗? 有什么了不起?我回家把笔袋洗洗,也跟新的一样!” 结尾道:“这时,我又想到了 “宽容”这个词.对啊,如果 人人都冤冤相报,那社会还有和谐吗?我们的日子还 有温暖吗? ”宽容重要,划线处是理由,但给人感觉“大 话”或“理由欠充分”,不妨修改为:“我一震。不一会 儿,我又想到了‘宽容'这个词,不就是一个新笔袋,我 有必要因此搞僵关系吗?再说,同窗是缘分,同学情 感是要守护的呢,如果我关系搞僵,以后,或就这样失 去了一个‘同学'。”
三、思辨性:防止思想浅表化
王爱娣教授道:“(美国)写作课程的设置不是个别 人、少数人,或者一群人的事情,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国 家行为,是从国家利益的高度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设置 适切的目标。”[7]而思辩能力,不只是一种学习力,更 是个人未来发展的关键能力。何谓思辨?《汉语大词 典》解释:(1)思考辨析;(2)哲学名词,即纯粹的思考。 “普通人认识世界总是从经验开始,凭借自己的才智 与努力,理解世界上种种现象,康德认为,与普通人不 同 ,哲学家由逻辑思考抵达事物的核心与秘密 ,思辨 具有犹如上帝俯视世界一切的智慧。”[8]学生具有思 辨性,当具两种思维:
“知性作为一个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能力,是从概 念规定表象对象开始进入纯概念思维,从而摆脱表象 直接性的过程。”[9]知性思维就其作为一种理解力,是 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它具有分析、规定、划界、定义 等性能。描叙类写作中,最主要的表现,则为冷静地 审思生活,透析事件背后的文化、情感与潜隐信息。 以“变化”为题,很多学生写小区变化,写树多了,水清 了,环境优美了;或者写人们文明了,见面有微笑,困 难有援手。没思考“变化”的由来:是因为某富有情趣 或修养的住户的到来?是一次风波后人们的觉醒? 还是社区负责人的努力?……弗洛姆道:‘知',意味着 由表及里地寻找事物的根本原因和观看‘赤裸裸'的 现实。。”[10]作者没有對事件原因的探寻,也就没有对 变化根源的认知,可见知性思维之失。再如:《快乐其 实很简单》结尾:“拿着毛笔,四周一瞥,他寥寥几笔, 结构分明的字体呈现在眼前,脸上洋溢着笑。原来别 人也和我一样,简单、快乐。”只是罗列快乐的现象,没 有分析出潜隐的原因,文章思想表面浮浅。不妨修 改为:
拿着毛笔,四周一瞥,他寥寥几笔,活泼的画作, 呈现在眼前,脸上洋溢着笑。原来别人也和我一样, 少了功利的纠结,心系自己爱好,简单、快乐。
知性思维,也可通过比较的方法演绎。比较是理 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可以借此理解、把握世界,学生 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思时,亦可借此深思。如坚持获得 成功,大多同学就写自己坚持而没放弃,就获成功;如 果对比思考:我的坚持是成功了,对方为什么坚持了 却没成功呢?这样就知道:坚持获得成功还要有条 件:时间安排或人员的搭配或指挥等等。这样比较、 审思,思想亦就彰显,生命的智性亦就彰显。
批判性思维,是理性思维的一种,属高阶思维。 “批判性思维的现代概念直接源于杜威的‘反省性思 维,: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 识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及其进一步指向的结论。”[11]作文教学中,当引导学生拒绝思维浅表,演绎批判 性思维,以提升思维品质与思想质量。
一是对共识的质疑。共识具有普遍性,但在丰富 复杂的生活现象中,亦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诚” 为题。一学生写参加比赛,很多同学都在鼓励,有的 握手,有的高喊,感受到大家真诚的鼓励,心暖了。这 是对真诚的浅层理解。如果写有人的拥抱、挥手、高 喊,读出应景敷衍,而一个同学走上前轻轻说一句: “记得列出提纲,上台前再看一遍。”却读出真诚。如 此就对“真诚”有了理性的思考:鼓励当远离应景敷 衍,当演绎真诚的内心。如此写作,则能培育高阶认 知能力。
二是对自身的批评。反思型写作(Reflective Writing),便是其中一种。它要求作者描述一段经历 或者一个事件,然后分析这段经历(或事件)的经验或 教训;或是基于实际经历,发表感想、具体观点。它属 于认知本位写作的范畴。我们小学很少这样引导的 写作,命题大多写“那天我真高兴”“劳动的收获“感谢 你,老师”等。台湾地区陈丽云老师给笔者一题目:
从小到大,我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疤痕,有的 是跌倒受伤的疤痕、有的是被咬的疤痕、有的是发生 重大的事件心里留下的疤痕……每一處疤痕都有一 段特别的回忆,请你写下身上一处“你印象最深刻的 疤痕”所发生的事件,并说明你的想法与感受。
文章要写自己的“最深刻的疤痕”,就是引导学生 回溯反思 ,再现刻骨铭心的“特殊回忆”。事实上,如 果没有这样直白引导的命题,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学 会反思,学会批评自己或他人。如以《开学第一天》为 题,让学生写第一天的快乐固然可以,若让学生写第 一天碰壁,然后反思原因,批评自己,则更值提倡。不 断引导反思,学生就有反思性写作与反思性思维的 自觉。
四、结语 学习写作,就是学会表达交流,就是为了体现自 己思想感情的价值。 “情感表达功能的言语,抒情色 彩强烈的言语,具有言语的全部特征,很难归之为智 力活动。”[12]仅有真情实感而无“质”的文章,价值阙 如。 缺少知性、理性思维涵育的作文教学与语文教 育,无助于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培育。因此,小学阶段 的作文教学,起于感性演绎的诗性课程,慢慢过渡到 培养分析判断、推理能力的知性课程,最后到培育思 辨能力与创造性的理性课程。
钟启泉教授谈“基础教育”:“其一,强调‘基础性, ——基础教育不是成‘家,的教育,而是成‘人,的教 育,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教养的公民的教育。其 二,强调‘能动性,——基础教育不能满足于‘低阶认知 能力,需要在低阶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发展‘高阶认知 能力,。”[13]今天社会的发展,期待思想生命的推动,我 们当守护时代赋予的教育责任,引导学生不止于学会 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