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古镇区域文化,培育水乡时代新苗

2020-05-28 13:38曹卫星周月明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3期
关键词:区域文化课程资源课程建设

曹卫星 周月明

摘要:江南古镇文化的多姿多彩、优美意境、丰富内涵和先进指向无不具有珍贵的教育价值,加强地域文化课程建设必将有助于传承地域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使地域文化视野下的课程建设全方位地落实,唐市中心小学确立了两大建设重点:一是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二是建构立体而有系统的课程模型。

关键词:区域文化;课程建设;课程资源;课程模型

唐市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区域内湿地资源和古镇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珍贵的红色文化、水乡文化和绿色生态文化。围绕区域文化,学校于2018年开发了“湿地里的江南古镇特色文化课程”,并成功申报立项为苏州市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实施,该课程开发了较为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构建了较为立体而有系统的课程模型,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为使地域文化视野下的课程建设全方位地落实,我们确立了两大建设重点:一是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二是建构立体而有系统的课程模型。

一、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

(一)构建物态文化,活化课程载体

1.主题化打造文化校园。我们从乡土文化中提炼出“一训三风”:校训“望贤修志”(“望贤”一词取自唐市石板街上纪念明万历年间应社领袖杨彝而建的望贤楼,意在传承乡土名人之文化精神),校风“明德、励志、博学、力行”,教风“正身、乐道、宽和、善导”,学风“笃学、善思、致用、创新”。庭院布置体现园林建筑和水乡风貌。中间的语溪园叠山理水、修竹倚墙、山水交融,体现典型的园林建筑;中厅的长廊,展现沙家浜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可歌可泣的革命史实、淳朴多姿的民俗风情、美丽富足的水乡天堂,再现江南古镇的自然风貌和人文风情;东边的梅兰园,西边的竹菊园,随处可见的古诗、散文、书法、对联、木刻、石刻,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落地生根。学校营造出无处不在的乡土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丰富体验、形成感悟、滋养精神、完善人格。

2.多渠道开辟实践基地。学校以开心小农场、水乡文化长廊、语溪拳歌馆、语溪少年宫为校内教学和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各类活动提供场地,保证了活动空间;以沙家浜风景区、唐市古镇区、中利万农“智能光伏+科技农业”、沙家浜特种水产养殖基地为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体验和探索空间,引导他们置身于原汁原味的湿地环境和江南古镇文化意境中,自由探寻前人留下的生活痕迹,真切感受历史沉淀的文化气息,在潜移默化中体悟文化之真、之美、之善,使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学生素养的培育真正走出课堂和校园、走进社会和生活。

3.多样化搭建互动平台。物态环境的建设还特别注重互动性和人的可融入性,既突出人机互动(建成未来教室),使学生能自由自在地获取信息、交互评价、展示成果,又重视操作互动,让学生在校园中就有动手制作、动口说唱的机会,进而建成了多种多样的学习、交流和实践互动平台。例如,在语溪拳歌馆中建成石湾山歌试唱、江南船拳练习等体验空间;开辟一定的场所作为学生的书画、摄影、习作等作品展示空间;和当地文化部门联系,为学生搭建校外交流展示的平台等。

(二)创编校本教材,丰富课程资源

由我校教师和当地文化研究人员组成编写团队,充分挖掘湿地里的江南古镇文化的广义内涵、传统符号和现代元素,从中选取对学生素质提升最具促进作用的内容,经过“确定主题—分解目标—收集资料—编写初稿—实施评价—修订完善”,历时2年多编成了《可爱的家乡》《乡村孩子感悟乡情》《醉美水乡金唐市》《石湾山歌》《江南船拳》等6本校本教材。每本教材都方向明确、内容精练,既照顾了江南古镇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又便于学生自主选择和学校分学期实施。

二、建构立体而有系统的课程模型

(一)系统化构建课程体系

我们根据实际,系统化地构建了“一核心两基地四课程”课程体系。“一个核心”即核心理念:汲取湿地资源和古镇文化的力量,塑造阳光自信的水乡孩子(“阳光”是水乡孩子应该具备的气质,意味着健康、向上、活泼、灵动;“自信”是基于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从而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两块基地”即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四类课程”即红色魂课程、绿色景课程、墨色韵课程、金色风课程。

(二)科学化建构教学方式

如何实现课程科学化运行?这就需要构建一个科学化的教学方式。我校根据地域文化课程的特点,通过反复实践、提炼和完善,创构出体验式教学模型。“体验”的“体”,意为设身处地、亲身经历;“验”,意为察看感受、验证查考。体验式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丰富的情境和机会,通过搜集、调查、访问、劳动、体验等多种实践形式,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体验式教学以“创设情境,激发体验—参与活动,亲身体验—评价反思,内化体验”为基本学习流程,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体验、多向交流、理性探索和实践运用等活动,最终达成对本土文化的“体验—悦纳—反思—践行—内化—传承—创新”的课程目标。

(三)制度化推进课程实施

我们依托社团制定学生自主选课制度、教师培养和培训制度等,通过制度建设促进课程的常态化实施。例如:形成了“四定一动”型的“走班式”社团教学制度和操作方式,即“教师定”(组建了包括校外辅导员在内的授课团队),“时间定”(每周五中午近1小时),“地点定”(教师授课的场所相对固定),“评价定”(活动有检查、评价、出简报),“学生动”(学生自主选课,“走班”上课)。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权,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又使课程实施规范而不失灵活性。同时,我们还设计、创编江南船拳操,融入到学生的大课间活动中,让学生练习,不仅丰富了课间活动的形式,锻炼了学生的身体,而且成为了唐市小学学生身上独有的文化烙印,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四)多样化拓展实践路径

我校依托两块基地,经常将学生带进社会“大课堂”,以体验式学习为路径,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观察、感知和应用,实现湿地里的江南古镇文化的活态传扬。红色魂课程开展红色探访、参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观看《芦荡烽火》实景剧、讲沙家浜英雄故事等,让学生亲临生动的、立体的、厚重的现场,成为一个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沙家浜革命事业的小传人。绿色景课程开展湿地科普、湿地研学,引导学生开展生态瓶制作、创意鸟巢设计等,让学生在探究、操作、讨论等过程中形成顿悟、提升智慧,成为一个有“科学精神、学会学习”的湿地小博士。墨色韵课程开展古镇遗迹探访、乡贤寻踪、非遗传承,强化江南船拳和石湾山歌两大非遗传承,让学生在探访、体验、展演等过程中找到自信、收获成长,成为一个有“人文底蕴、审美情趣”的古镇小乡贤。金色风课程开展开心小农场种植、家乡糕点制作、中利万农科技探访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积累体悟、发展技能,成为一个有“实践探究、创新能力”的劳作小能手。几年来,学校的石湾山歌社团和江南船拳社团与当地文化部门加强联系,参加了大量的展演活动,如沙家浜风景区端午文化节展演、常熟市石梅广场文化展演、江苏省少先队文化建设专业委员会年会展演等,都得到一致好评。2018年承办“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非遗”体验活动,56位海外华裔青少年对唱石湾山歌、打江南船拳表现出浓厚的興趣,整个体验学习过程充满了盎然的生趣。我校学生不仅表演了丰富的节目,而且通过手把手地教学,不仅增强了华裔青少年对祖国的认同感,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更是拉近了海外华裔与祖国的距离。

“以优秀地域文化育人兴校”是一个宏大的课题,也是一种有价值的挑战。江南古镇文化的多姿多彩、优美意境、丰富内涵和先进指向无不具有珍贵的教育价值,加强地域文化课程建设必将有助于传承地域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区域文化课程资源课程建设
区域文化视野下的油画风景表现语言研究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区域文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