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了”与“读开了”

2020-05-28 09:38曹勇军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0年1期
关键词:木心读书

摘要:读书不能心急,要一步一步来。“读到了”往往意味着“读开了”。在问题的牵引下,由这本跨到那本,由书里跨到书外,由深读吸收跨到实践创新。2019年,读了鲁迅、苏东坡、木心,读了纪念版《瓦尔登湖》,读了江晓原,更加深了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发掘出了苏东坡的现代性价值,领悟到怎样把人越读越大,对读书、治学有了全新的感受和认识。

关键词:2019年书单 读书生活 琐记

记得《燃灯者》中周辅成先生对赵越胜说过一句话:“你读书很仔细,这个问题几句话说不清楚,下次我带些材料给你,有些问题书读到了自然就解决了。”什么叫“书读到了自然就解决了”?就是读书的机缘到了,火候到了,认识和能力到了,问题自然解决。读书别心急,一步一步来。“读到了”往往意味着“读开了”,在问题的牵引下,由这本跨到那本,由一本跨到一片,由书里跨到书外,由深读吸收跨到实践创新。“读到了”,提醒我们不躐等、不冒进、不自欺,重跬步之积,下耐烦功夫;“读开了”则鼓励我们不自以为是,不画地为牢,追求新知,融会贯通,勇于思考和创新。从“读到了”到“读开了”,良性循环,卷之不盈一握,放之弥合古今,才会有读书生活的蓬勃生机。

回顾2019年的读书生活,这一点我感触很深,遂作此读书琐记。

一、2019年的第一本书:李静的《大先生》(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9年我读的第一本书是李静的《大先生》。

这是一部历史剧,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剧。作者从鲁迅临终时刻写起,用无情节、意识流的结构和手法,贯穿起鲁迅生前的心结一那是一个历史夹缝中备受煎熬的形象。作者营造了一个恍惚迷离、生死交界的舞台空间,把这个人的勇毅和脆弱、炽烈和敏感、沉默和爆发、克制和缠绵,把他的思想底色、心灵挣扎和精神探索,一句话,把他波涛汹涌的一生和内心,呈现在我们眼前,震撼人心。

“大先生”原来是鲁迅家人对鲁迅的称呼,后来被陈丹青发掘出来作为演讲的题目,于是流行开来,隐含着对历史人物某种定评的新的理解。“大先生”,关键是“大”。何为“大”?不仅是指旧时代大家族的长子,更是指鲁迅先生的大思想、大心胸、大才华、大苦闷、大矛盾。因大而成其深,因深更见其大。作者说:“他的伟大和局限,创痛和呼告,我不想辜负。”李静打破了鲁迅长期以来“横眉冷对”“痛打落水狗”的斗士型的刻板印象,写出了这个伟大灵魂的丰富和深度,引领我们试着从新的层面去理解这个让国人永远爱、永远痛、永远绕不开的复杂人物。

这个剧本原是应著名导演林兆华之约而创作的,发表后曾由赵立新导演组织过小范围的情景朗读。虽无缘亲临现场,但是通过朗读剧中大段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感受着如鲁迅《野草》般文字的優美节奏和气息,体验其中“纠缠如毒蛇,执着如冤鬼”的浩瀚渊深,是一种巨大的震撼和享受,更让我们加深了对鲁迅作品的理解。

鲁迅:不管怎样,我不后悔曾和你们在一起。即便你们已变成坚硬的钢铁,即便你们已长出电的眼睛,狼的牙齿,石头的心脏,我也不后悔。即便你们再也认不出自己,即便你们已回到狼群之中,我也不后悔。因为我和你们的过去在一起。和你们的苦痛在一起。和你们刀刻般的皱纹在一起。和你们的眼泪在一起。我宁可背叛自己,也不要背叛你们的眼泪。捧住它们!不要让它们掉进无声的土里!也不要让它们再增加一滴!这是我毒蛇般的誓愿。这是我疯狂的秘密。(抬头望天)天上还有一星光亮。我不知是快要天明,还是快要天黑。我只知道,我的血管里还剩着一滴血。你们,还有谁的眼睛能流出一滴泪吗?还有谁的心能有一丝热气吗?还有谁的嘴里没长出狼牙吗?还有谁的嘴唇会干裂流血吗?来,过来!快拿刀划开我的胸口!划开!把你的嘴巴凑近它,快来吸干我最后一滴血!…

在本书收录的《(非攻)的动词及其他》一篇文字中,作者指出,小说中频繁大量使用动词,描写一生摩顶放踵的墨子,强调墨子是“行动者”,是“建设性的人物”,“彻底地低下去,把他的不暇更换的破衣衫和烂草鞋裹着的身影,融入黄土弥漫、苦人遍地的世间,沉默地尽力,‘不以圣人自居而做圣人之事地做事”。这时,世间便不再是不可改变、不可交流的隔绝的高墙,而是可以通过赤诚的努力得以改善的人间。墨子是鲁迅晚年认同和期待的人物,这个形象一定程度上可说是鲁迅的自画像,“鼓舞着自己奉献与爱的生涯”!

二、我的苏东坡年: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王水照、崔铭的《苏轼传》(人民文学出版社),李一冰的《苏东坡新传》(台湾联经出版公司),朱刚的《苏轼十讲》(上海三联书店),《宋苏轼墨迹》(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9年真可以说是我读书的苏东坡年。7月,参加赵允芳老师《可惜风流总闲却:宋十家新论》新书发布会,准备发言,一时兴起,便找出林语堂的苏传重读。接着,读了王水照、崔铭的苏传,又参读了台湾李一冰写的新传,还读了朱刚的《苏轼十讲》。后来,帮助学生策划苏东坡夜读沙龙,索性拉开架势,依据王水照本,选读了中华书局版《苏轼诗集)《苏轼词编年校注》《苏轼文集》,欣赏东坡传世的墨迹,顺手翻了衣若芬的《东坡书艺》……走走停停,兜兜转转,一直到年底,着实过了一把苏东坡瘾。

“三传一讲”四本书各有其所长。“林传”出版最早,影响也最大,它以文学想象的方式直观整体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精神风貌;“王传”言必有据,绝少断言,对东坡的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嬗变历程揭示得细致充分;“李传”资料宏富,举证翔实,采信精审,行文典雅,皇皇两巨册,七十余万字,是文字长卷,自有其信史的价值;“朱讲”虽不以传记名,但用十个问题串起东坡的一生,知人论世,问题导向,考据精彩,分析精辟,启人思考,可看作是一部另类的苏传。不过,就一般指导学生阅读而言,我更推荐王水照和朱刚的本子一其部头比较适中,学生容易看进去。较为舒适的阅读顺序也许是:首读“王传”,以了解生平大概;次读“朱讲”,便于抓住核心问题展开思考。当然,读苏东坡传先要读他的年表,否则贸然闯入,头昏眼花,容易碰壁。“三传”均附有年表,以“王传”最为简明实用。

“王传”还有一个优点,它以东坡常见作品为人物立传,可以整合、提升我们已有的东坡作品知识积累;而且,它还随文对作品意涵做出深入浅出的点化,嘉惠读者,功不可没。比如东坡的晚年作品《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我很喜欢,觉得一下就把东坡坎坷的一生拎起来了,在教学中多次引用,但对作品也就是通常的浮泛理解。读了“王传”,方知“心似”句用了《庄子·齐物论》的典故,是形容离形去智、物我两忘、妙悟自然天真的人生境界;“身如”句则出自《庄子·列御寇》,意思是自由自适的心境,犹如虚舟漂行,一任自然,永不停止。因此,既可以把“问汝平生功业”一句理解为自嘲的反话,也可以理解为自豪的总结。助我破译作品密码,让人品尝读书之乐。

“朱讲”则提炼东坡一生行事后面的十大问题,于不疑处生疑,通过作品细读,运用多重考据之法,贡献了许多精彩的新见。比如,大小苏制科入第后,大苏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走马上任;小苏呢,被任命为商州推官,但他辞不赴任,理由是“奉乞养亲”。几家传记都记录此事。“朱讲”透过“养亲”的表象,联系大小苏在制科考试中的际遇,发现“养亲”背后隐含着对当权者王安石的不满甚至抗议。这就从历史事实中读出了人物和时代的复杂的真实。这样的创见书中多有,如对乌台诗案的复盘,对庐山访禅的剖析,对苏王关系和元祐党争的剔抉幽微,直如破案小说一般精彩和诱人。

苏东坡的一生不合时宜,“在元丰则不容于元丰,人欲杀之;在元祐则虽与老先生议论,亦有不合处,非随时上下人也”,而其中的根子,是其具有“多元化价值观”,认识到“异议的正当性”,这就立足当代人的立场,发掘出了苏东坡的现代性价值。东坡已矣,作为精神资源,他被研究、被想象、被构建的过程,已然融人我们今天的生活之中。从这一点说,苏东坡是中国人的“灵魂工程师”。

三、木心于我的价值:陈丹青的《张岪与木心》(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夏春锦的《木心考索》(浙江古籍出版社),木心口述、陈丹青笔录的《木心说木心:(文学回忆录)补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跟着陈丹青读木心有些年头了。最早是在《南方周末》读到的零星散篇,觉得对胃口,后来《哥伦比亚的倒影》等书出版,又一本一本追读。记得《哥伦比亚的倒影》刚出来那会儿,我一口气买了4本送给读友,可惜人家反应平平,让我“咬牙切齿”,徒唤奈何!

对木心作品的看法分两派。欣赏派认为,木心作品是东方精气神和西方理性追求的完美结合,文字运用神出鬼没、欲仙欲死,“读来绵绵如水而又虎虎有生气”。质疑派认为,木心作品才子气重,文人味浓,随想类诸文多是“对先贤哲人观点的转述和零星点评”“像是生命感悟的‘串烧”,其成就被高估了(张柠语)。两派评价意见截然相反,前些年俨然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公共事件。

我属于欣赏派,喜读木心,一直关注其作品及其周边,今年又读了有关他的几本书,获益良多。

木心死后八年,乃有《张岪与木心》。张岪是木心给陈丹青取的名字。此书收入记录木心之死和怀念其不死的几组文章,尤值得一提的是《守护与送别》《绘画的异端》两篇,都是三四万字的大文章,浩浩荡荡,元气淋漓。与一般悼念类文字不同,《守护与送别》一文极尽写实之能事,真实而又残酷,长歌当哭,痛彻心扉;《绘画的异端》则写“他的两极和多面,他的苦衷和耐性”,揭橥木心绘画创作流放和边缘的特质,表彰其异端的趣味、追求和探索。其他如《孤露与晚晴》《杰克逊高地》等篇什,或忆生前,或抒衷情,现实与回忆交织,议论随纪实生发,更兼有毒舌般的愤激不平,富有张力和冲击力。书中选配的照片,让人或重返现场,或拓展视界,与文字组合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复合文本空间,读后不禁唏嘘动容。

望着书架上的15本木心作品,我常自问:我为什么喜欢读木心?他的作品到底價值在哪里?我想,首先是他畸零漂泊的身世让我同情,他自甘边缘努力救赎的经历让我敬佩。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其次,就是欣赏他令今天的读者感到陌生又新意盎然的作品特色,它展示了母语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拓展了我的阅读视野和阅读趣味。再次,他与陈丹青的交往,给海外青年艺术家开设文学读书讲座,特别契合我对读书的想象和追求,引发了我强烈的共鸣,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特别强调的是,木心融合中西所形成的很中国的表达特色,在母语日益变得粗糙的今天,是一个重要的坐标和参照,它唤醒了我们对母语的尊重、敬畏和热情,弥足珍贵。

说到木心作品的语文特点,《木心谈木心》值得一读。这本书是他写作心得的“私房话”,夫子自道。全书介绍、解说、评价了他自己的十四篇作品(不妨视为木心心目中自选集的基本篇目),“涉及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焊接文白、应对采访等诸多方面”(牛陇菲语)。而我的兴趣点在于木心文笔是如何陶融古今词汇修辞,自成“木”体的。恰巧,夏锦春的《木心考索》中就有一篇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在《木心的文学作品演奏会一读(木心谈木心)札记》一文中,作者分别从标题艺术、谋篇布局、破题之道、遣词造句、焊接文白、用典、虚实之间七个方面详加探讨,举出作品实例解说,指出其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的缤纷的金句背后的语文密码和技术配方,金针度人。

木心在给读者的一封信中说:“西方的音乐,人越听越大,中国的音乐,人越听越小。看来你也得学会西方的方法,才能分析我的文章。”(《木心考索》)怎样把人越读越大,是我们读木心乃至读书时应该时常提醒自己的。

四、与梭罗为友:梭罗的《瓦尔登湖(纪念版)》(仲泽译,译林出版社)

《瓦尔登湖》是我们经典夜读小组的必读书。过去我一直推荐学生读徐迟的译本,今年改为仲泽的译本,也因此与仲先生结下书缘和友谊。

读外国作品的成败,取决于能否找到可靠且文字好的译本。暑假中,经朋友推荐,我读了仲泽译的《瓦尔登湖(纪念版)》,一读之下,大为敬佩。我起初只是选读全书第一、第二章,比较判断一下译文的成色。因这两章号称全书中的“硬骨头”,相当晦涩难解。可这次读仲译本,我竞一口气顺畅地读完。老实说,这些年读这部名著,我还是头一回有如此敞亮通透的快感!后由朋友介绍,我与仲先生结识,还邀约他来学校指导学生阅读这部书。他与学生热情交流,成就一段读书佳话。

把这部书书名挂在嘴边上的人多,但真正读过的人不多。为什么?因为觉得难懂,读不下去。仲先生不同意。他认为这部书并不难懂。产生难懂的错觉,一是因为用读教科书的方式,寻求标准答案,自设思想魔障;二是所读译本质量不高,长句连篇,佶屈聱牙,增加语言障碍。而仲译本的优势,便是肯下功夫,原文理解准确,揣摩透彻,而且译者母语造诣高,译文准确、顺畅、典雅,有地道的汉语味、中文风。

试举大家熟悉的一段,两相比较,自可做出判断:

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

——徐译

湖,是山光水色的精华,美丽无比,极为动人,它是大地的明眸,观者只消凝眸俯视,便能探知他天性深处的幽微。岸际的水生树木是它纤细的睫毛,四围群山苍苍,林壑深幽,则是它隆起的浓眉。

——仲译

对《瓦尔登湖(纪念版)》的翻译,仲先生秉承“译意而不译辞”的原则,克服翻译中常见的“硬译”“呆译”“死译”,展现“汉语纯以神运,简短洗练”的神采,是以化解艰涩,后出转精,戛戛然独造,成就经典。豆瓣上对仲译评价很高,达到9分。誉者谓此译本最近原文,雅洁可诵。加之该书设计装帧典雅大气,再配上米勒的精美摄影,图文相得益彰,阅读体验极佳。

有位翻译大家曾说过:翻译作品读不懂的地方常常是翻译错了。仲先生很认同。他补充说:“译文只要‘不像话,差不多就是因为译者没有看懂原文。当然,误译也与态度不端有关系。”他的江苏译本最初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后来译林出版社出了纪念版,他对原来的译稿做了大幅度修改,不啻重译。在后记中,他胪列所修改的例句并说明理由,让人肃然起敬。惜乎,纪念版未收此文,好在译林出版社即将推出的三卷本《梭罗文集》会收入,让读者有机会一窥他的功力和功夫。

我想起他与我们经典阅读小组学生交流时,有学生问他怎么想起来要去翻译《瓦尔登湖》。他说了若干理由,有一点我印象深刻。他笑说:“也可能是我与梭罗的气质比较接近吧。”与仲先生结识后,我发现他身上真的颇有几分梭罗的神韵。他是甘肃武威人,体格壮硕,双目有神,朴素如西北农夫。他人在中文系,却在外语系开课授徒,中西古典语文素养俱佳,以学术为志业,极有学术个性和抱负。十年前,仲先生发大愿着手翻译吉本的全本《罗马帝国衰亡史》(此书被誉为西方的《资治通鉴》)。他告诉我:“我因为这本书几乎天天在‘坐牢,十年前动手,直到现在还没有完成。如果换到现在,我绝不翻译。一太折磨人了!”此书目前已译出三分之二,还要两年才能译完。他有勇力,有恒心,更有定力!为翻译此书,他自学了拉丁语。有人劝他先把已译出的上卷(中文约150万字)出版,他拒绝,决心一次推出。我问他全卷中文有多少字?他说差不多300万吧!

与这样的人为友,与这样的书为友,你会对读书治学有全新的感受和认识。

五、学术成就背后的趣味与心态:江晓原的《我们准备好了吗:幻想与现实中的科学》(科学出版社)、《中国古代技术文化》(中华书局)、《脉望夜谭》(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关注江晓原老师很久了,对他广博的学术兴趣和丰富的学术成果很是钦佩。除了科学史专业研究成果外,作为一名公共写作者,他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随笔、评论等普及性文章,内容涉及中外科幻作品尤其是科幻电影的评价研究、科学史真相的还原解读,以及科学教育的性质功能的重新界定分析,甚至还出版过性学方面的研究专著(如《性感:一种文化解释》《性学五章》等)。他在众多作品中一贯坚持的反科学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在知识界产生广泛影响,是一个重要的思想资源,值得我们引入读书课程,以拓展学生阅读、思考的深度。

5月10日,晓原老师应邀参加我们经典夜读小组学生交流,给我们上了一堂读书课。交流采用访谈的形式,我指导学生事先读了他几本书,然后提出阅读的困惑,请他解答。

有学生看了《中国古代技术文化》,询问晓原老师如何看待中国的实用主义传统,以及这样的传统是否会阻碍我们社会的发展。晓原老师答:“恰好相反,实用主义可能对我们很有利。”大家都很惊讶,他解释:“对一件事情的判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前我们落后,很多人认为我们古代科学文化的实用主义态度妨碍科学技术发展。但如今国家富强了,实用主义的歷史仍在,说明这个传统在今天结的果子是不错的,所以不能简单化地把实用主义看成一个不好的东西。实际上,完全可以把它看成是中性的,关键在于怎么用它。你用得好,它也可以为你带来好的结果。”

有学生看了《我们准备好了吗:幻想与现实中的科学》产生疑问:“反科学乌托邦主义是如何产生的?”晓原老师习惯性地眯着眼睛听,然后辨析:习惯的说法有两对,一对是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一对是乌托邦和反乌托邦传统。最初提出乌托邦,源于莫尔的小说《乌托邦》,当时欧洲有一大批这样的作品,比如《太阳城》《新大西岛》等。这些作品里头都想象了一个高度规划过的未来社会,人的一生都是被规划的,社会活动按部就班,个性受到压抑。反乌托邦则与之相反。在这样的分野之中,主张乌托邦的人,会更容易接受科学主义;持反乌托邦态度的人,一般也会更容易接受反科学主义。但这两者之间并无刚性必然的联系。对于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可以用三个问题来加以判断一如果都肯定,你就是科学主义者;如果都不肯定,你就是反科学主义者。这三个问题是:科学是否等于正确,科学能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科学是不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

晓原老师已出版100多部书,除了在自己的本业天文学和科学史领域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之外,他还撰写了大量的随笔和评论,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理念,对所研究的领域,更是不断跨界、突破和创新。看了《脉望夜谭》,有学生很好奇,询问他读书治学中的“跨界”问题。晓原老师笑着表示,确实有人调侃他“不务正业”,但他有一个原则一般人不知道,就是他会先把正业务好了,再去“不务正业”。他说,虽然跨的领域很多,其实还是有节制的,跨的都是感兴趣的领域。比如他研究科幻电影,撰写大量科幻影评,原因是他喜欢看电影。正如他常对媒体说的:“我喜欢干的三件事就是:读高雅书籍,看低俗影片,写雅俗共赏文章。”

交流中,他由宗教与迷信的区别谈到两者与科学的关系,由“贺建奎事件”谈到如何看待宗教与信仰的关系,由基因工程谈到对待转基因的科学态度,又由科幻电影姓“科”还是姓“幻”谈到怎样欣赏科幻作品,谈到怎样创造性读书和写作……让我们见识到他除了拥有广博的学识、开阔的眼界,还有些调皮的风趣和自信。这是一种高级的读书方式。真是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结束后,我请晓原老师在我收藏的书上签名,签到戈革先生的《挑灯看剑话金庸》时,他很惊讶:“你还有这本书!”接着,他给我讲述了与戈先生的交往,谈了戈先生趣味博雅、不拘一格的治学特点对他的影响,其后自言自语道:“他是一个好玩有趣的老人!”

我想,这句话也许多少透露出读书生活的真谛吧。

(曹勇军,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语文教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南京市中语会理事长。著有《语文的表情和眼光》《语文,我和你的故事》等。)

猜你喜欢
木心读书
郭初阳:读书真的太有意思了
读书使人进步
张岪与木心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那个写从前慢的木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哪有你这样你
“文学鲁宾逊”的远去与归来
“文学鲁宾逊”的远去与归来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