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爱玉
[摘 要] 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越来越趋向深度融合,在追求信息化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重技术、轻设计”的现象。如果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课堂实践比作一个长方体,应从三个维度考虑——充实其“长”,即立足学科教学。拓展其“宽”,即利用信息技术;增添其“高”,即发挥教学实践中人的因素。三者构成整体,缺一不可。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数学教学;深度融合
当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越来越趋向于深度融合,给数学教学实践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教学实践者需要做到从学科教学层面、信息技术层面和教学实践中“人”的作用三个维度,精心设计教学,呈现出丰富、立体、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优质课堂。
一、立足学科教学层面,充实其“长”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课堂,不是一节追求信息技术越先进越好,而是一节真真切切优质的课,其教学目标是清晰准确的,其教学重难点是突出到位的,其教学环节是精心设计的。所以在教学预设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整体把握,钻研教材
任何信息技术都是为教学服务的,任何信息技术的融合都要基于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加以精心设计。以笔者参加南京市信息化能手大赛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一课为例,本课是三年级上册“平移和旋转”单元的第一课时,立足教材,得出本节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明确运动的特点,能区分、判断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本节课开始,教师先出示一个转动的实物风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风车是怎么转动的?和学生交流生活中许多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式往往有所不同,大家一起来研究物体的运动方式。再进行分层设计,展示国旗(垂直方向平移)、火车(水平方向平移)这样典型的平移现象,认识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接着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比如推拉窗、升降电梯等。利用信息技术出示了一个从斜面下落的小木块,这是对教材的补充,重点讨论此时斜面上小木块的运动是不是平移。学生开始讨论、争辩,随后发现虽然小木块的行进方向和推拉窗、升降电梯不同,但仍然是朝同一个方向沿直线移动的,所以小木块的运动方式也是平移。
這里的新知处理,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实物入手,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整合教材,由典型到特殊,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微处思量,关注细节
任何一个教学活动都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构成的。一位教育家说过:“细节,往往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准,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在学生学习了平移和旋转,认识到两种方式的特点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思考想想做做第1题,请学生判断这些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本课利用希沃软件在呈现动图的同时能及时标注的功能,出示了一个“皮带传输机”的动图,生动直观,这是对教材的补充,学生仔细观察后发现滑轮的运动方式是旋转,方块的运动方式是平移。原来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运动方式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是有联系的。
这两处细节的设计,一处是做减法,另一处是做加法,都是立足于优化课堂教学。
二、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其“宽”
当前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它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融合的手段与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如何做到信息技术层面的优化设计呢?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选择,为教学服务
选择新技术是一种顺应时代的追求。但是盲目地追捧新技术,就会失去研究学科教学的立足点。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课并不是技术越新就越好,同样也不是功能越多越好,再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也不可能代替一切。
例如,当前我们使用白板教学,那么是不是传统的黑板就放弃呢?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坚持黑板粉笔字的板书,因为教师板书的过程就是学生专注持续的过程。课件中大量信息技术动态效果看似精美,但未必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又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时,对于“试一试”这个拨转盘的环节,虽然学生可以通过触碰平板电脑实现指针的旋转,但是这和课堂上直接为每一个学生制好转盘、让他们体验用手指拨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二)巧妙运用,为教学添彩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要合理运用,还要恰到好处。笔者在执教“平移和旋转”想想做做第2题:“哪些树叶通过平移可以和绿色树叶重合?”时,课本呈现的是静态图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从左往右数第1、3、5片树叶可以平移和绿色树叶重合,但是没有办法亲自验证自己的想法。笔者通过希沃软件,让学生在液晶触摸屏上自己用手将树叶平移和绿色树叶重合,验证想法,这种体验对于学生而言是深刻的。在此基础上,笔者追问:“剩下的树叶通过怎样的运动也可以和绿色树叶重合呢?”学生思考得出通过旋转的方式,更可以通过手触摸一体机,选择剩下的树叶旋转后与绿色树叶重合,让学生经历了猜想到验证的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态度。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先进,能让教学设计更好地体现,带来了更优质的课堂教学,受益的是学生,也激发了教师的教学设计创新,真正让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三、发挥“人”的作用,增添其“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优质的课堂应该以“人”为本。先进的信息技术、优秀的教学设计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都离不开“人”的因素。虽然信息技术越来越先进,但如果教师重技术应用、轻教学设计,将课堂呈现为技术堆砌的展示课,而忽略了学生的直观感知和亲身体验,显然不是优质的课堂。教师要积极发挥“人”的作用,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实施教学。
(一)教师方面
以前教师备课往往都致力于对教材文本的研究,大量的精力在教学设计上,如学生会有怎样的应答,哪个活动要求学生会有怎样的操作,可以说这些都是基于固定的时空对学生行为的研究分析。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可以发现学习不只是发生在教室,也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也就是时空都有变化,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课堂上的行为,更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
比如,学生课前的预习会有哪些疑问,对新知了解到什么水平,课后需要哪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巩固新知。如果能够保证每个学生有一个电子书包这样的信息技术载体,通过移动的学习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将课堂与课后的电子材料建立联系,这样就可以做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一体化,当然这之间如何建立联系又是需要考虑的新问题。
(二)学生方面
作为学习者,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局限性,可以设计围绕某一个主题进行探究性活动,或者发起一个讨论话题,利用网络平台,在不同终端的学生都可以共同收集、开发、整理资料,开展交流、合作、探究学习。这样的自主学习,真正做到运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真正做到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落实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主动地“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最终关注的不是一节课的知识本身,而是学生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例不是单一的、线性的,也不是板块的、平面的,而是一个由长、宽、高三维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立体空间。让教学实践丰实成长,三者缺一不可。从这三个维度践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数学教学的需求,更是时代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艳,赵蔚,李绿山,刘东亮.学习分析视域下小学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10):42-46.
[2]王正青,唐晓玲.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动力逻辑与推进路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1):94-96.
[3]唐天池.信息技术课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17,(3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