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2020-05-28 02:26李勤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小学数学

李勤

[摘 要]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会创造,教师要充分利用每一个场景,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基于此,在教学设计环节中,教师应充分结合现有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小学生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创新需求旺盛,教师要以此为契机,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创设情境、自主探究、联系生活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以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研究内容,着重探究其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一、巧设情境,激起创新兴趣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问题的心理取向。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所以,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善于发现,是唤醒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经过综合教学实践后,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将枯燥的教学内容包含在生动的情境中,如此,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个动态画面:不同的小动物骑着不同形状轮子的车子参与森林自行车竞赛,车轮有长方形的、正方形的、三角形的,还有圆形的,请想一想谁能取得第一?为什么是圆形的取得第一?如此有趣的情境、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把学生带到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的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好奇,促进创新能力

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对于数学学习而言,亦是如此。好奇是创造力产生的基础,也是进行思维活动的开始。只有不断好奇,才能不断地追问,从而产生求知欲和创新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调整方案,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问题的设置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循序渐进,有启发性,环环相扣,以旧问题带新问题,让学生不断产生欲望。此外,“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要注意以小疑问组成大疑问,吸引学生穷根究底,深入数学内容的核心,挖掘学习潜能。

比如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模式就是这种方式。“翻转课堂”包含两个步骤:新知识的自主探索和学习应用反馈。在传统课堂上,第一步通常在课堂上进行,而第二步则作为家庭作业分配给学生。“翻转课堂”本质上翻转的是课堂时间;学生与新知识的第一次接触是在课外与课前发生的,而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协作,使教师能够在学生吸收新信息并拓展自身思维和想法时给予及时的反馈。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教师布置的视频任务,完成相应的社会实践,对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征”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制定项目化课题“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设计驱动性问题:“生活中有哪些领域应用了三角形?”随后,让学生探索校园、公园、自然实践基地等地方有关三角形的应用。让学生将所遇到的三角形物体记录下来,并采访老师、家长及科技人员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使用不同形状的物体,三角形物体的应用有什么讲究等。接着,学生借助直尺、量角器等工具,测量生活中遇到的三角形边长与角度,记录测量结果,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收集到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讨论,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角度与边长关系等,通过动手实践,找到其中的规律。课后教师让学生根据三角形的特点,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如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给家里安装支架、制作三角形座椅等,将三角形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三、精心设疑,诱发创新意识

“学贵有疑,有疑才有变通,有变通才有创造”。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不同视角生发疑点,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矛盾,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求,从而积极思考,把学过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时就会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比如,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时候,笔者设计了下面的题目:将以下的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

(1)8+8+8+8+8=?

(2)8+8+8+8+4=?

学生很顺利地将算式(1)进行改写,而对算式(2)进行改写则有些困难。有的学生列出了8×4+4,教师提醒学生认真审题,要求改写成乘法算式。引导学生从乘法意义的角度去思考,学生产生了“题目中出现了不相同的加数”矛盾。接着鼓励学生再认真观察题目特点,想办法寻找相同的加数。学生再次认真思考,有了这种改写方法:9×4(将每个8看成2个4相加,也就是4+4+4+4+4+4+4+4+4,9个4相加)。还有一部分学生将原来的“4”分割成4个1,然后添加到“8”中,也顺利地列出了9×4的式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正是由于筆者将“疑”作为教学的核心,设置在学生的新旧知识学习中,才得以实现让学生从“疑”中产生好奇,从“疑”中产生趣味,达到激发创新意识的目的。

四、自主探究,激活创造思维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只有自己发现的内容,才能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而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积极自主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身的情感认知,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再造,对于这一过程,教师是无法替代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自主探索,其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更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训练数学思维,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增强自主意识,培养创造力与探索精神。

比如,在学习“圆面积的推导”一课的时候,教材是通过将圆平均划分成16份,然后利用这16份拼凑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进行圆的面积推导的。课本这种古板的教学方式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此笔者进行了改进,在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复习曾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拼凑、剪切、摆正等方式,将圆转化为曾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当学生完成之后,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并在全班演示。最终,学生通过将圆平均分成了8份或者16份,先后拼出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与长方形不同的图形。这样,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推导出了圆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具有探索性,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的参与热情更高涨。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自主探索可以让学生借助经验进行大胆的猜测,使数学知识得以迁移,有效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训练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的关键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是教学中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三个核心环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侧重于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

比如,在学习数学应用题的时候,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和发展学生的流畅性思维,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合理组织解题需要的知识点。在学习公式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公式变形,激发学生的变通性思维。在练习算数的时候,教师从多个角度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给出独特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特性思维。

陶行知先生认为,创新即探索,探索源于生活。从根本上看,小学数学就是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理论化“解读”,小学数学教材注重生活内容的还原。所以,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如果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还原教材的本来面目,回归生活,让教材成为自主学习的“素材工具”,从而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培养小学数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