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融亲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弹性;高职学生;团体心理辅导
从大学生择业就业发展现状看,高职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在社会上被认可的程度远不及本科生,他们承受着多重压力。心理弹性作为个体面临压力时保持能积极调动内外资源以使自身心理恢复良好状态的过程而影响着个体的生命意义感[1],并决定着个体的创造性和心理健康状态[2]。
“心理弹性”中“弹性”一词,字面含义指的是物体受外力作用时发生变形、除去作用力时能恢复原来状态的性质[3]。resilience概念引入中文进行使用后,香港地区译为“抗逆力”,台湾地区译为“复原力”[4],在大陆译为“韧性”、“心理韧性”、“心理弹性”和“回弹”等。个体在面临种种压力和挫折时,那些心理弹性水平高的个体,更善于分析情境、处理问题、调动社会资源、调节情绪、积极应对。
本研究设计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对高职生心理弹性水平进行干预,量化干预效果,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提出提升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议。
一、对象与方法
(一) 对象
被试者自愿参加,身心健康状态良好,具有基本的表达能力,能配合完成相应的测验和团体心理辅导,并愿意在团体活动中开放自己。有严重躯体疾病和心理问题的,或正在接受精神类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以及拒绝在团体活动中分享的学生均不宜参加。
为方便取样,课题组在广西某高职院校二年级学生中,通过招募、访谈和筛选确定被试者,被试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1组,共34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14人,年龄18至22岁;干预组1组,共34人,其中男生19人,女生15人,年龄18至22岁。
(二) 方法
1、测量工具。问卷一: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由美国Duke大学Connor、Dabidson编制,经我国学者于肖楠修订,25个条目,5点计分,总分越高表明心理弹性水平越高,该量表α系数为0.91, 坚韧性维度量表为0.88,力量性维度量表为0.80,乐观性维度为0.60[5] 。此量表用于对本研究中作为因变量的高职生心理弹性进行调查和测量。
问卷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由我国学者解亚宁、张育昆编制,两个维度分别是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0个条目,四级评分法[6]。问卷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89,α系数为0.90,积极应对分量表的α系数为0.89,消极应对分量表的α系数为0.78,常模样本的积极应对维度平均分为1.78,标准差为0.52;消极应对维度平均分为1.59,标准差为0.66。此量表用于本研究应对方式的测量。
2、干预设计。对干预组(n=34) 开展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整个干预方案共计6次,每周1次,每次1.5小时至2小时。对照组则不做任何干预处理,处于常态自然生活和学习状态,两组被试均参与干预前、后的心理弹性和应对方式测试
3、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整合团体心理辅导技术进行综合设计,结合学情分析,确定6次活动的主题、内容、形式和目标等。团体为结构化、同质和封闭式,活动设计积极发掘和调用个人内在优势资源,聚焦当下,关注积极情绪体验。团体活动的带领者均为心理学专业背景,另有一名经过培训的兼职心理学教师协助,方案设计如表1所示。
(三) 数据统计
整理回收问卷,进行有效数据录入,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观测值来自两个独立的样本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观测值来自两个相关的样本或同一样本时,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二、结果
(一)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组间各量表得分的比较
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心理弹性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得分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实施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各量表上的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干预组和对照组为同质团体,可进行两组组间比较。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实施后,干预组的心理弹性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得分显著差异(P<0.05),即结果显示干预组经过干预后,其心理弹性水平和应对方式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如表2所示。
(二) 干預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组内各量表得分的比较
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心理弹性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干预组在坚韧性、力量性心理弹性总分和应对方式问卷在前、后测的得分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对照组在心理弹性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在前、后测上的得分无显著差异。表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实施前后对比,干预组经连续6次的干预后,心理弹性水平、坚韧性、力量性有明显提升,乐观性无显著差异,应对方式有明显的转变;而对照组未接受任何干预,对照组在心理弹性水平和应对方式上无明显变化,结果如表3所示。
三、讨论
首先,通过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组间的对比,结果显示,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实施干预后,干预组心理弹性水平有明显的提升,应对方式有明显变化,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而在干预前,两组在心理弹性水平和应对方式上无显示性差异,这表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升。从量化分析和质性分析来看,研究假设得到证实,本文研究结果与已有的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的干预结果一致。分析可能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干预方案是基于积极心理学而进行设计,积极心理关注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聚焦个体更健康、更快乐地生活,积极情绪的体验得到全面重视,启动了个体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功能,从发展的角度重新理解成长课题。第二,团体心理辅导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相对个体心理辅导而言,个体在团体中能借助团体动力直接获得观察、学习、自我探索和调整的经验,逐步学习用新经验来替代不良的行为。第三,成熟的团体带领者是保障,在结束团体后的评价问卷中,绝大部分被试者表示对团体带领者技术和团体活动过程感到满意,认可度高。
其次,通过两组比较,干预组在坚韧性、力量性、心理弹性总分及应对方式上有显著性差异,在乐观性上无显著差异;对照组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及其分量表则无显著差异。因此,高职院校应把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体一直具有的如免疫力般的存在,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帮助学生去抵抗压力和挫折,调取自身优势资源从而进行改变和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一) 重视提升高职生心理弹性
加强积极心理学和心理弹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注重和了解高职生心理弹性水平发展状况,拓展对积极心理学理论中关于个体发展和潜能的认识视角,不断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内容,聚焦不同群体的高职生积极情绪体验和成长发展,加大积极心理学和心理弹性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和普及。通过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班级宿舍文化建设、公益劳动和知识宣传等,线上线下结合,让高职生学习和了解提升心理弹性对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影响,调整不良认知,更积极应對困难和挫折,更快乐健康地投入到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持续挖掘自身优势资源,成为综合素质高的技术人才。
(二) 增强团体心理辅导有效性
1、丰富高职院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和形式。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项高效的心理辅导技术,很适合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运用。为增强其有效性,可以考虑在传统团体心理辅导模式上进行更多突破,有机融合多种心理辅导理论和技术,创造性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辅助,在内容和形式上,贴合不同的高职生群体需要,针对性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2、加大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团体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专门的心理辅导技术,它的实施和成效与专业师资队伍的支撑密不可分,因此,高校应紧密结合高职教育发展趋势,重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建设,保证整个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持续对心理学理论的深入学习,尤其是确保心理辅导技术的培训,并建设配备相应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场地以推动此项工作的整体发展。
(三) 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氛围
1、高职院校全面践行“三全育人”理念。高职院校学习时期是高职生踏入社会之前掌握理论和学习技术的重要阶段,除此之外,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抗压能力等心理素养等,则需要学校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并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成长氛围,从而让高职生心理弹性发展能够得到足够关注和社会支持,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升,更好地投入到未来的发展当中。
2、重视家校联动。高职生的成长成才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联动,其中,学校和家庭如能够形成良好的协同配合机制,那么,架起的桥梁能够让家庭及时了解学校的育人模式和理念,掌握子女在校期间的动态情况,更理解子女成长发展所需的情感支持和关心。同时,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方案能得到学生家庭的支持和配合,从而延展了学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