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改革趋势与应对策略

2020-05-27 09:47李军纪荣海
语文建设 2020年5期
关键词:考查测试文本

李军 纪荣海

随着《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下简称《评价体系》)学科化的实践与推进,语文高考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在巩固已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有可能和必要进一步丰富、完善测试内容。要探讨语文高考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未来可能发生什么变革,有必要先梳理其历程,把握其中的坚持与发展,从而推断其未来丰富、完善的侧重点。

一、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历程概述

本文梳理的测试样本,2004~2010年的均采自全国卷Ⅰ,2011年以后的均采自全国课标卷Ⅰ。

全国卷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测试,始于1952年的全国统一考试,当时考查的层次很低,只考查通讯主要意思和各段要点的概括。此后,全国卷很长一段时间内未对实用类文本阅读进行考查。1981年,全国卷重启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测试,但几年内考查的层次也很低,如1981年只考查对科普语段中句子成分和词语指代意义的理解,1983年只考查对科普语段层次的划分。

直至1986年,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测试才算真正进入文本阅读的时代,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出现了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的题型,比如借助思维导图来考查对事物问系统关系的分析概括简答题,不同学说和方法的分析比较选择题。

1999年又有了新的發展,除了坚持考查理解分析之外,还引进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考查判断观点与证据关系的能力。2000~2010年坚持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侧重考查根据文本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其中2001年和2005年还同时考查了判断观点与证据关系的能力。

1986~2010年,测试文本主要摘编自科普文章(知识性读物类),侧重考查分析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011~2016年,测试文本选用传记,仍旧侧重考查分析概括能力,但引进探究能力(谈个人理解与看法)的考查。

2017年开始采用复合文本,文本来源不同,文体包括社科论文、调查报告等(知识性读物类+新闻传媒类),侧重考查分析概括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2018年和2019年延续了这一考法,但2018年文本选择新闻、科普文章等(新闻传媒类+知识性读物类),2019年文本选择社科专著、科技论文等(知识性读物类),而且都尝试了对评价能力的考查。

根据上述梳理,可以看出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的坚持和变化。坚持方面:一是坚持对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二是坚持对不同能力考查的探索,比如1999~2010年探索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2011~2016年探索对探究能力(侧重创新性思维)的考查,2017~2019年探索对信息处理能力(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7题)和评价能力(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8题)的考查。变化方面:一是文本选择视野越来越广,文体越来越丰富,但值得注意的是,知识性读物类比较受青睐;二是文本复杂度越来越高,1952~2010年采用单一文本,2011~2016年采用“主文本+相关链接”,2017~2019年采用复合文本;三是能力考查综合性越来越强,比如2019年全国卷Ⅰ第5题的最后一个选项是“综合整体材料得出的结论”。

二、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改革趋势

当今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越来越关注信息素养和高阶能力,在未来的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中,对文本复杂度、信息运用能力、信息评价能力、复合能力的关注力度有可能和有必要得到加大。

1.文本复杂度

目前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采用的是复合文本。“所谓的复合文本,即围绕一个主题、材料与材料之间存在逻辑关联的一组文本,这一组文本如果从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的分类来看,既是混合文本也是多重文本,它包含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多个文本来源不同,且不在同—个层面上”。

本文所指的文本复杂度,即指复合文本的复杂程度,它包括单个文本的复杂程度和文本之间关系的复杂程度。单个文本的复杂程度,主要与文本的内容、结构、语言的复杂和陌生程度有关。比如,2019年全国卷Ⅰ的材料一就比2018年的复杂,因为二者的结构和语言复杂程度相当,而2019年“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一内容学生相对陌生,2018年的“量子通信”是科技热点,学生相对熟悉。文本之间关系的复杂程度,主要与关系的类型和层次有关。比如,2019年全国卷Ⅰ文本之间的关系就比往年的复杂,2019年的三则材料整体表现为总分关系,材料一呈现的是“面”的内容,即有关“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内容,材料二和材料三呈现的是“点”的内容,分别为有关“图书档案保护”和“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治理与修复”的内容,“面”与“点”的关系是统领和相关,“点”与“点”的关系是相关,关系比较复杂多样,而且不完全在同一个层次上;而2018年全国卷Ⅰ的三则材料整体表现为并列关系,三则材料都围绕量子通信和潘建伟展开,从不同立场和出发点进行叙写,呈现的都是“点”的内容,整体结构是“点”到“点”,“点”与“点”的关系是相关,较为单一,而且只有一个层次;2017年全国卷I的四则材料的结构也是“点”到“点”,整体上也表现为并列关系,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相近,材料三和材料四内容相近,从理论上而言,内容相近的材料比内容相关的材料更容易被理解,其阅读层次相对较低。

实用类文本阅读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同属信息类文本阅读,但二者的测试定位有所不同。论述类文本阅读测试单一文本的精读,侧重于考查考生的分析、推断能力;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多文本的精读、略读和阅读策略,侧重于考查考生的比较、综合、运用、评价能力。这就要求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采用的文本的复杂度应该相对高些,如果文本问的内容关系都是相近的,结构关系单一、简单,势必难以有效考查考生的比较能力,综合、运用、评价能力的考查也将难以实现,无法满足信息时代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质量要求。

2.信息运用能力

文学作品与实用类文本最大的区别是语言,主要体现在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上。文学作品阅读与测试离不开语言的感受和品味,而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测试离不开信息的获取、加工、评价、运用等信息处理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是信息时代的重要能力,也是语文高考必备的关键能力,包括信息获取、筛选、提炼、分析、整合、评价、运用和表达等,它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能力群。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获取属于信息搜索和接受,筛选、提炼、分析、整合属于信息理解和加工。筛选本质上是一个辨析信息的过程,提炼本质上是一个去粗存精、区分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过程,分析本质上是一个厘清信息内容和信息关系的过程,整合本质上是一个合并抽象信息的过程。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对信息处理能力的重视可以说始于2017年,主要考查跨段、跨文本的信息分析、整合能力。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高考语文内容改革的推进与深入,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对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除了继续关注信息分析、整合能力,很有可能和必要引进对信息运用能力的考查,即考查考生运用文本提供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学业质量水平”量表上分别提出“能利用获得的信息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水平1)、“能利用获得的信息分析并解决具体问题”(水平2)、“利用文本中的相关信息解决具体问题”(水平3)、“能用文本中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水平4)、“能从多篇文本或一组信息材料中发现新的关联,推断、整合出新的信息或解决问题的策略、程序和方法,并运用于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水平5)。从水平1到水平5都强调了对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评价体系》在“学科素养”这一部分中提出,“在信息时代,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个体必须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能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理解新信息并将其纳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中,能够根据已接收的新信息与解决问题的需要建立各种知识组合”,同样强调了对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强调对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突出了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高考“引导学生的关注点从‘解题向‘解决问题、从‘做题向‘做人做事转变”的命题追求。关注学科素养,突出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能更好地把符合时代要求、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人才选拔出来,也有利于引导教学不停留于死记硬背,不沉迷于重复“刷题”。

3.信息评价能力

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对信息评价能力的考查,始于2018年。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对评价能力的考查与文学类文本阅读测试有所不同,它不是考查对文本怎样写、写得怎么样的评价,而是主要考查对文本中呈现的事实进行评价,评价事实是否客观可信、有何社会价值或影响,并且评价建立在对事实的判断与推理之上。

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考查信息评价能力,是语文高考内容改革必须考虑的,这有顶层设计的依据。

《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学习要求”第3条中提出,“阅读实用类文本,能准确、迅速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对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评判”,明确指出“评判材料”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主要任务之一。

《评价体系》在“学科素养指标体系”中提出,“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系统化、多层面、多角度地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融会贯通地把握新信息的实质,把握新旧信息的联系,形成对新信息的准确判断、分析与评价”,认为“评价信息”是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15岁考生的PISA阅读素养测评框架,从2000年到2020年共经历了三次修订,始终坚持将评价能力列为阅读素养测评的重要能力,考查考生对信息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的评价能力。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不但应该坚持对信息评价能力的考查,而且还有加强的必要。从全卷来看,这有利于更全面地对考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考查;从题组来看,这有利于更全面地考查考生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高阶能力,丰富考查的层次。

4.复合能力

所谓复合能力,即指合在一起的能力,是几种能力的综合体。语文高考对高阶能力的考查,其实往往不是单独考查某一种能力,而是合起来考查若干种能力。比如,2011年语文高考开始考查探究能力,笔者认为探究能力本质上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综合素养,不宜把它当作一种区别于理解或分析等的某一种能力,把它理解为分析、综合、推断、评价能力的综合体可能更加科学,也就是说,语文高考考查探究能力,考查的就是复合能力。

汉语阅读和写作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语文素养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语文高考命题以素养为立意,这就决定了关注复合能力的考查是必要和科学的。

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关注复合能力的考查,完全符合《课程标准》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提出的“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的要求,也符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在“‘四翼:高考的考查要求”中提出的“凸显对复合能力的要求”,体现了对综合性测试的追求,有利于实现对考生语文素养综合全面的考查,引导教学不停留于对单一能力的培养。

三、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应对策略

《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主张学习目标、内容与评价要一致,《评价体系》主张“以考促教、以考促学”来引导教学,两份纲领性文件高度契合,都体现了教、学、考、评一致的教育理念。在此背景下,应对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内容深化改革,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索。

1.把握文本特點与关系,提高阅读精度与速度

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采用复合文本,复合文本具有阅读情境真实复杂、信息来源不同、文本类型多样、价值观念多元等特点,选择训练文本要对复合文本的复杂性有清醒的认识,要关注文本类型的多样化与文本结构的多重化,对复合文本阅读潜在的难度有心理准备。训练的文本应根据复合文本的基本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这是提高实用类文本阅读精度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阅读情境真实复杂,要求训练的文本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都是学生熟悉的;信息来源不同,要求训练的文本跨领域、跨媒介甚至跨国界,可以来自社科人文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出自报刊、学术论文、电视节目等;文本类型多样,要求训练的文本文体不单一,形式也不单一;价值观念多元,要求训练的文本内容、角度多样,甚至允许相冲突的内容同时呈现,但必须注意的是,实用类文本阅读一样要关注正能量的传递,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品格。

猜你喜欢
考查测试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心理测试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