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凌宇 杨冠男
摘 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而有效的课程载体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希望通過借鉴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可以探索出科学完整的、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侧重点的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5-0046-04
Abstract: The deepening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is an urgent need for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nd an effective course carrier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refore a scientific and complete curriculum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ocusing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awareness, entrepreneurship spirit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is desirous in applied institutions.
Keywords: applied institution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与应用型大学的教育理念相吻合,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都需要依托有效的课程载体和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
一、国内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实践
纵观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美国高校推崇跨学科创新创业教育;欧洲各国政府通过设立高等教育创新创业基金,自上而下,多渠道、多途径地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日本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通过实践学习创业者精神的本质;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教育模式及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与国外高校有着明显的差距。
(一)美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2009年美国高等教育研究协会(ASHE)发布报告,指出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是大学生获得创业教育的最佳途径,即培养创业能力是对学科教学过程的“重构”[1]。由此可见,跨学科创业教育在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各高校开设的课程包括MBA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程、MBA创业强化路径项目和本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1. MBA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程
美国MBA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程分为三个级别(见表1):基础级、专业级和支撑级。基础级课程以新企业创业周期为轨迹,主要是对创新创业基本知识的普及;专业级课程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教授专业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支撑级课程为毕业后拟创业的学生提供某一专业领域深层次的、个性化的创业指导。基础级课程对全体学生开放,专业级和支撑级课程是为毕业后有创业计划的学生提供,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设计和指导。目前,美国高校毕业生中90%以上的学生完成了基础级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60%以上的学生完成了专业级和支撑级创业课程的学习。
2. MBA创业强化路径项目(EIT:The Entrepreneurship Intensity Track)
创业强化路径项目(EIT)重点强调让学生学会自己识别机会和撰写可行性创业计划,目标是让学生毕业之后能够立即开创自己的事业。该项目为毕业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业计划选修课程。课程包括:创业计划/商业计划、企业并购/企业探索体验、创造性破坏及技术等。申请该项目的学生需要通过两位企业家和一些导师的面试,导师为学生提供定制的、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创业方向、创业战略以及获取资金的最好时机。
3. 本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美国高校本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充分体现商学院的核心管理竞争力,是大学生重点学习的课程,分为初级课程、中级课程和高级课程(见表2)。
初级课程为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创业管理的基础知识、认知技能和分析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决策能力和交际能力为目标,为提高学生的构思能力、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中级课程在大学二年级和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开设,需要学生研究和讨论学校与企业精心开发的案例,运用本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诊断真实工作情境下的业务问题。课程目标是学习和掌握在不断变化的商务环境中如何组织和进行有效的管理的能力。同时,学生还要通过对当地公司的考察和实习获得实践经验。
高级课程大多是综合交叉学科的系列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业意向和创业计划选择课程学习。课程目标是进一步加强学生创业理论和实践能力,为参与创业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可实习的企业和可实践的项目平台。
(二)欧洲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欧洲各国政府大多设立了专门的高等教育创新创业资金,高校借助政府的支持,采用自上而下的途徑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其创新创业课程包括:实践课程、核心课程及选修课程(见表3)。课程目标是为学生打好创业基础,使学生在任何商业情境都能持有自信和认知的态度。实践课程的创业项目和战略咨询项目为学生提供企业家亲临指导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对创业实践和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核心课程为学生提供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知识。这些课程确保最前沿的研究与现实生活中的相关应用相融合,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创业目标和创业计划选择课程学习。
(三)日本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日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学习创业者精神的本质,“做中学”是其典型的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方式。课程通常包括理论课程(见表4)和实践课程两部分。创新创业课外实践课程或项目通常选择产业界活跃的人士指导专业知识,学生在创业教育及实践中通常起主导作用。在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过程中,鼓励学生采用综合的视角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创业所需的知识、方法和策略。
表4 日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有三种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以意识培养和知识构建为主的“双课堂教育模式”,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以实践体验和服务支持为主的“实践教育模式”和以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知识和实践能力相融合的“综合教育模式”[2]。从范式上看,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国外高校相比,没有太大区别,但是深度和广度存在明显的差距,尚未形成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和较为明确的课程目标。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为选修课,课时少,与学生本身所学专业的相关性和系统性不强,满足不了学生所需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有效储备[3]。
二、国外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成功设置的关键因素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欧洲和日本高校普遍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各自形成了较为完整和成熟的课程体系。其中五个关键因素促进和保障了课程的成功设置,即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
(一)课程目标具体化
美国、欧洲及日本高校设置的创新创业课程都有具体、明确的目标。美国高校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行为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目标;欧洲高校以培养新一代商业领袖和企业家为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日本的大学以满足新技术市场需求、把科学技术有效的事业化为目标。依托具体、明确的课程目标来设计课程内容,使课程目标真正的统领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有效的支撑其课程目标,两者相辅相成。
(二)课程体系完整化
美国、欧洲和日本高校都各自拥有完整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美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分为两大模块和三个层次(见表1及表2):两大模块指课程模块和实践模块;三个层次指MBA创新创业教育包括的三个级别:基础级、专业级和支撑级,以及本科创业教育包括的三个级别:初级、中级和高级。欧洲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见表3)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一阶段的课程内容围绕“创业是什么?创业是否适合我?”展开,第二阶段以“如何去创业”为核心内容。日本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课程包括八个模块(见表4),实践活动通过“做中学”的方式从综合的视角进行创业研究。完整的课程体系体现了创新创业教育遵循的由浅入深的原则,让不同层次和不同年级的学生都能够循序渐进的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实践训练,最终将储备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运用到毕业后的创业中。
(三)师资队伍多元化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师资队伍的多元化。美国高校鼓励跨学科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涉及的专业领域广泛,创业研究能力强,一个创业项目可以由多位来自不同学科的校内校外导师指导,学校提供丰厚多样的资金鼓励在创新创业教学方面成绩优异的老师;欧洲商科的任课教师大多拥有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能力,70%以上的教师都有创业或企业工作经历[4],政府鼓励教师运用创业和企业实践经验反哺教学,商科学生毕业论文必须有两位指导教师,一位是高校老师,一位是企业项目经理;日本大学创业实践教师活跃在各个产业,在教学中将亲身经验与实践运用相结合,注重创业教育实践和技术产业化。
(四)教学方法靶向化
在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人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采用真实的公司案例,以小组或团队进行实践和讨论,企业代表参与实践环节和对真实案例的复盘,从而实现学生与企业的双赢,教学与实践的双赢。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诊断问题,并清晰地表达自己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所运用的理论和方法。这种靶向化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的主动性。
(五)课程评价科学化
国外大学创业教育的成功离不开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科学系统的评价和及时有效的反馈,明确课程体系及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并逐步完善和发展。评价的主体涉及多个领域和行业,不仅包括教师、学生和校友,还聘请国内外的知名学者、商界精英、媒体评论员等参与其中。评价的内容广泛、丰富,通常包括课程内容、课程管理机制、学习保障机制、师资力量和部署、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学术水平和职业发展、毕业生创业比例以及教育的影响力等。评价的层次体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特点,既包括本科学生和MBA学生,也包括在校生和毕业生;既包括国内和国外的项目,也包括校内和校外的项目。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访谈、问卷和跟踪调查等。全面、科学、系统的评价以及数十年数据的积累和分析,有助于学校明确自己的愿景和使命,确立教育目标和教育定位,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完善课程体系和教育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影响中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构建的主要因素
(一)认知理念
首先,大多数人把创新创业与创造财富和利润相等同,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更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其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过于注重培养少数精英学生,而忽视对全体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再次,有关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在高校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比很少,而且大多安排在本科三年级和四年级,这使得大部分大学生在一、二年级时,没有创新创业实践的体验,创新创业意识比较模糊。
(二)师资力量
目前,我国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学术专家,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基本都是从校门到校门,不仅没有参加过系统的创业实践教育,更缺少亲自创业和企业工作的经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多倾向于理论讲授。尽管有些高校聘请了一些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但是也仅仅局限于每学期或每学年一次的讲座而已,达不到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
(三)教学内容
部分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没有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或者没有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因此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任务不具体,教学大纲不完备,教学内容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教学形式多为选修课和讲座,缺乏创业实践训练,没有将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效的结合[5]。尽管有些高校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但往往是“为项目而做项目”,也有高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但也是“为比赛而比赛”,通常只重视结果,教学内容不能有效地支撑比赛项目,比赛项目与教学内容严重脱节。
(四)服务体系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形成。部分院校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形同虚设;另外,用于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融资渠道较少,现有的融资模式不利于鼓励大学生进行科技型和专业型创业[6]。因此,不少大学毕业生因为缺乏创业资金只能选择电子商务或者资金门槛较低的服务型项目,不得不暂时将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搁浅。
四、构建中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议
通过借鉴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深知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专业丰富的课程内容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构建一套相对完整的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初步设想包括三个层次、五个模块。三个层次为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及活动;五个模块为课程、实践、虚拟平台、论坛和研究(见表5)。
第一层次为基础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第二层次为专业课程,目标是深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巧和技能;第三层次为实践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真实商务情境中的实际创业能力。三个层次的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而且都要以实践项目或实践活动为引导,理论教学与实践模拟及企业实习相结合,对学生创业知识学习和创业项目实践进行专业、系统及个性化的指导[7]。
为实现不同层次创新创业课程的目标,课程内容应具有广泛性和专业性,应注重四个方面,即意识培养、能力提升、环境认知和实践模拟。意识培养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了解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能力提升是指提升学生创业需具备的必要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决策能力、洞察力与领导力等;环境认知是引导学生了解和认知创业、企业或行业环境,包括创业机会、创业风险、创业模式、创业策略等;实践模拟通过撰写创业计划书、模拟和复盘实践项目等方式进行,让学生充分体验包括环境评估、创业融资、商务谈判、经营管理、风险预判等创业实践的各个环节。
在借鉴国外高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希望通过教学和实践,可以逐步探索出以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深化创新创业知识、提升创新创业技能、完善综合素质为侧重点的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赵建中,卓泽林.创新创业 美国高校这么做[N].中国教育报,2015-07-08(011).
[2]刘鹏,李川,陈建.中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比较研究[J].教育评论,2016(1):78.
[3]宋晓东,贾国柱.比较视域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5):83-84.
[4]田玉敏.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模式与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2016(4):66.
[5]梁坤伦.新常态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模式创新[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5(6):117.
[6]张泓.中外高校本科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1):140.
[7]潘丽霞.浅谈应用型本科金融财会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措施[J].财会学习,2017(21):210.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研究”(编号:JG16DB071)
作者简介:黄凌宇(1972-),女,汉族,辽宁沈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国际化,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