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逍遥游》是《庄子》全书开宗明义之作。“逍遥”是庄子思想的核心,而“无待”是达到真正逍遥的必要条件。有学者将“逍遥”译为绝对的自由,这样的解释与庄子相对主义学说是完全矛盾的,庄子在《逍遥游》中阐述的自由是有条件的,“逍遥”是“有待”的,但可以做到“无待”。可庄子的“无待”逍遥在世间是没有人能做到的。虽然庄子所想的真正的“无待逍遥”具有幻想性,但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庄子 《逍遥游》 无待逍遥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8-0244-02
《逍遥游》是《庄子》全书开宗明义之作。而关于庄子逍遥义,许多学者都有着自己的解释,如:适性逍遥说、无待逍遥说等。“适性逍遥”说是指世人都有“逍遥”,人人都可以达到“逍遥”的境界,只不过每个人“逍遥”的方式不同罢了。“适性逍遥”说消除了人们精神层面上的高低贵贱,也否定了世间物与物、人与人之间胜负、贵贱、荣辱的差别。于是《逍遥游》中所提到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变成了人人都可达到的境界。这其实违反了庄子“逍遥”之本意。而“无待逍遥”说则认为“无待”方能自由。这样的阐释与庄子《逍遥游》中“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论述相一致。“无待逍遥”说比“适性逍遥”说更接近庄子“逍遥”的本意。此外,还有人认为庄子的“逍遥”其实是消极避世,就当时的环境来看,庄子的“逍遥”其实是在一种乱世中保持自己人格的做法。因此,庄子的“逍遥”并不是消极的。
一、“逍遥”之核心
《逍遥游》位于《庄子?内篇》的首篇,“逍遥”是庄子思想的核心。有许多人对庄子的“逍遥”解释为绝对的自由。如果不加思考的话,便会觉得这样的解释并没有什么问题,联想到庄子本人的身份及他的思想,便会知道这样的解释其实和庄子的思想是相互矛盾的。庄子是古代相对主义学说的代表。那么将“逍遥”解释为“绝对的自由”与庄子的相对主义学说是完全矛盾的。从《逍遥游》全篇来看,庄子阐述的自由、逍遥是有条件的,“逍遥”是“有待”的,但可以做到“无待”。
庄子开篇以鲲鹏为例告诉世人,鲲鹏想要到达南冥,需“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鲲鹏何其之大,也正是因为它们庞大的身躯,它们所凭借的也更多、更难。而赤鴳身材瘦小自在,可以“腾跃而上”,看似“无待”,但其实它们因眼界狭隘也只能“翱翔蓬蒿之间”,而不能如大鹏一般“绝云气,负青天”。而鲲鹏和赤鴳不论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还是“翱翔蓬蒿之间”,都受现实条件限制而不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接着,庄子从寓言来到现实世界,以现实中积水不厚无法负大舟,风不厚则无法负大翼为例,告诉世人世间万物都是有条件、有凭借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不论是拥有着神奇能力的鲲鹏,还是弱小无力的赤鴳,世间万物的存在及能力都有所凭借,没有哪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人也是如此,人活在世上,凭借的东西更多,人为了能飞天需凭借飞机,为了生存需凭借其他动物与植物。世间万物的凭借是不一样,正是这样不一样的凭借,世间又分出了“小”与“大”的差别。就如朝菌、蟪蛄在世间的凭借就要小且少于冥灵、大椿的凭借。因此朝菌、蟪蛄为小,冥灵、大椿为大。这正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但“小”与“大”都有着各自的局限。如果不能突破自己的经验、眼界,便只能囿于其中。人与其他物种不同,人可以突破自己的经验,拓宽自己的眼界,然后不断改变自己的凭借。因此,人是有机会达到“逍遥”的境界的。
世人总是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而不能真正达到“逍遥”的境界,甚至有些人终生都未能触碰到“逍遥”的门槛。在《逍遥游》中,庄子说,“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这些世人眼中的“精英”,也无法做到“逍遥”,因为他们在世间被官职、地位、名利蒙蔽了双眼,于是他们便如赤鴳一般,只看到自己所追求的官职、地位、名利,并且自我陶醉。即使是宋荣子“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但也还是“有所待”的。因为他在把名利等物质挡在门外的同时,也将自己隔离在了世界之外,所以他不能看到世界的原貌,“犹有未树也”。列子似乎比宋荣子更高一个境界,他能“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但他依旧是“有所待”的。他需要风作为前行的凭借,即使他已达到一个超脱人世的境界,依旧需要凭借外物。于是庄子提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是庄子所追求的“无待”的绝对的逍遥;而达到此境界,便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最后要告诉世人的便是,想到达到“无待”的逍遥,便须“无己、无功、无名”。“无己”便是忘掉自己,忘掉一切;“无功”便是不为利益所累;“无名”便是不为官职所牵绊。而在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无己”,如果能真正做到忘掉自己,那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随遇而安,不为世事所累,达到真正的“逍遥”。
二、“逍遥”之幻想性
现实生活中,能做到真正“逍遥”的人几乎没有,因为人活在世上,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顾虑;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牵绊;总是会被利益、情感所累。由此看来,庄子的“逍遥游”其实带有一丝幻想性。这在庄子的后文中可以看到。庄子所幻想的理想人格真正达到“逍遥”的便是后文所提到的“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是庄子所幻想的神人,一个能统摄整个宇宙、超然物外真正达到“逍遥”的人物;但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因此说庄子的“逍遥游”带有幻想的色彩。
庄子的“逍遥游”虽然有幻想性,但我们如果抛开庄子“逍遥”思想中的幻想色彩,依旧会发现其有现实意义。现代生活中,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交流越来越便捷,受到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多,许多人在纷杂的思想、利益中迷失了自己,被他人、技术所控制。而庄子的“逍遥游”重视人精神上的自由,希望人能做到真正的“无待”,因此,现代人可以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思想,摆脱物质利益对人的束缚,做到“无功”;消除名利名声对人们的影响,做到“无名”;注重内心的“逍遥”,做到“无己”。
三、結语
综上所述,庄子的“逍遥游”,是真正的心灵与身体都不受束缚的逍遥。从“有待”到“无待”,只有真正的“无待的逍遥”才是庄子所想要达到的逍遥。虽然庄子的“逍遥”太过理想化,但是其“逍遥”思想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在现代,我们可以借鉴其思想使人们摆脱物质利益、名利名声的束缚、提高个人的思想境界。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追求精神上的“逍遥”,不为世事所累,保持内心的宁静。
参考文献:
[1]释德清.庄子内篇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M].香港:中华书局,2006.
[3]尚建飞.庄子的“至乐”及其价值内涵[J].哲学动态,2018(8):40-46.
[4]叶蓓卿.“适性逍遥”:历代阐释庄子逍遥义的重要指向[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8(5):76-80.
[5]廖晨雨.庄子的逍遥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文学教育:下,2019(4):26-27.
责任编辑:杨国栋
[作者简介]冷悦,华南师范大学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