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绝句”教学述要

2020-05-27 09:50郝洁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寻芳泗水鱼戏

郝洁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占有一定比例,绝句是其中最大的一类。

在小学语文常态课堂上,绝句的主要教学内容大致是识字、写字、朗读、理解、背诵和默写。低年级这样教没什么不妥,但到了中、高年级,教师应在学生习得绝句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与技能的累进性提升。

中、高年级的绝句教学如何教更有古诗的味儿,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 教朗读:找准节奏的“三四”变化

绝句教学,必须重视朗读指导。绝句属于格律诗,在字数、平仄、押韵上有着严格要求。朗读指导时要帮助学生了解节奏,读出韵律。具体的指导方法是突出节奏与变化。

1.找准节奏。五言绝句可使用“二三”节奏朗读,比如“春眠/不觉晓”。七言绝句使用“二二三”的节奏朗读,比如“碧玉/妆成/一树高”。

2. 处理变化。不论是五绝还是七绝,如果四句都采用“二三”“二二三”的节奏朗读,尽管它们在一句之内有细致的节奏变化,但四句节奏同一,持续到底,反复多遍的话也依然会产生板滞感。为避免板滞,我们在课堂上教古诗词朗读时,根据古诗词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的吟诵规则,将绝句的第三、四句在朗读上做些转变。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坭雨声——,花落/知多少”,就将第三句中的“风”刻意扬上去,“声”刻意延长一些,第四句末“知多少”三字采用一字一顿的形式渐慢收尾。七言绝句《咏柳》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来处理朗读。

二、教意象:注意感觉的集中统一

小学语文常态课堂上,教师为了让学生把绝句读懂,通常会引导学生结合注释逐字逐句进行翻译以促进学生理解。从学理上看,这并不可取。正所谓“诗无达诂”。一旦翻译,诗的本体语言文字就发生变异,成为非诗。但在教学中,古诗又似乎不能不译。文言并非白话容易理解,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方面也确实有困难。不解释,小学生似乎就更难读懂。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关注意象。我们来看朱熹的《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要让学生读懂这首诗,逐字逐句翻译恐怕无济于事。依据《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法,朱熹这首诗表面上写春日景象,实际上却是表达对孔子的赞美。从字面上看,好像写的是风光景物,但我们需要注意朱熹“寻芳”的地点是在泗水之滨。这个地方在朱熹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被敌人占领了,朱熹根本不可能去泗水之滨欣赏风光景物。诗中的“泗水”跟孔子有关系,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泗水一带讲学,教学生。因此,诗当中的“寻芳”大概是朱熹表明自己要追寻孔子的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则可能是比喻孔子的学说非常有影响力。朱熹尊孔是事实,所以,他在《春日》当中将孔子的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纵看宋诗与唐诗之别,也大约可印证这一点:唐诗重情趣,而宋诗重理趣。

这首绝句,从题目“春日”开始,就是一个暖洋洋的意象。接下来的“胜日寻芳”“无边光景”“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无一不散发着暖意。“日”“光”“东风”“春”,这些字词不是随便用的,有朱熹的匠心在其中。它们嵌在绝句内部,使四句中的意象形成集中统一的“温暖”感觉,从而达到歌颂圣人讲学使人“如沐春风”的目的。不关注《春日》这首绝句四句意象一贯到底的温暖感觉,只是作字面上逐字逐句的翻译,学生恐怕是不能感受到字面之下的理趣的。

绝句意象感觉的集中统一不是偶然的现象。它太过短小,不可能像长篇小说那样以复杂多维的变化取胜。在最多28字的短章中,当四句中的意象都集中统一,能让读者更鲜明地感受到其表达秘妙。很多绝句在表达上有这样的追求:写“美”,就一美到底,比如《咏柳》;写“思”就一思到底,比如《夜书所见》;写“愁”就一愁到底,比如《秋浦歌》;写“乐”就一乐到底,比如《早发白帝城》。

三、教声韵:探析文字运用的秘妙

没有哪一种文学文本像诗这么讲究声音。从南朝沈约提出“四声八病”,到唐朝产生律诗,再到宋朝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不谐音律……则不可歌矣”,都可以看出中国古诗对声音质感的追求是非常执着的。下至用平声,还是用仄声,选用什么韵,都有讲究。为什么如此苛刻?是因为“文字的意义,在它的声音里”。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以《江南》为例,阐释了声音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的作用。他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前三处连用平声字东、西、南描摹鱼儿慢游的情态,最末一句用‘北这个短促的入声字作结,恰似鱼儿摆尾消失不见,鱼戏戛然而止。声音的绵长与短促形成对比,其中就有情趣。”

声音对于绝句表达情感的影响,学生不仅要凭借朗读去感觉,也要依靠教师去引导。

依据徐健顺先生的研究,平上去入各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入声可以表达压抑、痛苦、决绝、快速、轻灵、轻快、突然的情味。《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第一句开头的“碧”“玉”两字就是入声字。由于入声的短促,结合意象的韵味,就生出惊喜、讶异的声音感觉:这棵柳树,美得真是令人驚奇!

绝句的字音表情,学生需教师引导才能感觉得到。上面所引朱光潜先生《诗论》中《江南》一例,末字如若教师不读作短促入声,学生就不大能充分感觉这首诗在声音方面所表达出的趣味。

字的声音影响诗的情感,但从学生一端来看,只能是“感觉到了才能理解到,理解到了才能更加深刻地感觉到”。怎么通过朗读、吟诵让学生直觉绝句的情感,是语文教师需要努力的地方。

依据绝句自身的体式特征来教朗读、教意象、教声韵,学生对于绝句的认识和理解可能会更为澄明和深广,绝句教学也可能会因此而更有古诗的味道。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寮步镇香市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寻芳泗水鱼戏
郑尚志
登泗水汉长城
采莲曲
印尼·泗水
印尼·泗水
问道
春日寻芳
洞仙歌·为爱痴狂
水果与诗
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