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海宁市实幼集团康桥幼儿园 朱张萍
探究性活动课程,是以幼儿感兴趣的问题、话题等学习需求为中心,整合多领域内容,支持幼儿亲历“激趣—探究—表达”的过程,主张培养“会发现、会质疑、会研究”的、具有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幼儿。探究性活动课程模式是先激趣,从激趣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点,从而预设探究的对象、探究的方式,最后将探究的结果进行创意表达与表现。我们以探究性课程理念为指引,确定了主题审议的教研思路。
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精神,遵循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追随小班幼儿的兴趣、需求,我们确定在探究性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研讨“我和影子做游戏”的主题预设方案。
我们将教研分为三步。
第一步,发现目标前的“启动跑”。小班教研组布置任务,要求所有教师多观察幼儿活动,发现个别幼儿或几个幼儿的兴趣点,看看其他幼儿是否也有兴趣,然后开展激趣活动。
第二步,反复研磨中的“往返跑”。现场分析激趣内容、讨论主题活动方案;学习相关的理论,现场互动,最后组内集中再次审议。
第三步,进入团队助力后的“加速跑”。全园教师帮助我们开展主题审议,执教教师聆听全园主题现场审议,形成主题活动方案。
图1 教研流程
在开展主题活动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幼儿对哪些事物感兴趣。为此,我们小班教研组布置任务:每个班级的两位教师了解近期班级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一周之后的大家一起交流。
当教师聚焦幼儿活动、观察到他们的兴趣点后,我们要进行放大并体验。当时我们四个小班开展“开心日”活动,教师组织幼儿去参观康桥名城小区。这天天气晴朗,阳光充足。在参观的过程中,幼儿排着队走,他们很快发现了同伴的影子,后面的幼儿就去踩前面幼儿的影子。另外,康桥名城里的房子很高,投在地上的影子也很大。幼儿很快对影子产生了兴趣。我们发现幼儿对影子感兴趣,于是回园之后在生活环节安排幼儿玩影子、充分感受影子。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有价值又很有趣的问题:“为什么灯光下面会出现影子?”“为什么影子会在地上?”“为什么人在动的时候,影子也在动?”“为什么晚上也会出现影子?”“为什么会出现影子?”“影子为什么会在我前面?影子为什么在我后面?影子为什么在我左边?影子为什么会在我右边?如果太阳在人的前面,影子在人的哪里?”“为什么影子是黑的?”“我的影子为什么会变颜色?”……从幼儿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他们对影子很感兴趣,玩得很投入,提出的问题也很有水准。幼儿提出的问题为后续主题脉络的构思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捕捉到幼儿兴趣点后,我们马上开展激趣活动并明确分工。我们预设了以下问题:“你看到过影子吗?在哪里看到过?影子是什么样的(形状、变化)?”“为什么会有影子?”“关于影子,你还想知道什么?”我们还请每位教师寻找适合小班阅读的有关影子的绘本。
在“启动跑”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问题的预设要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凸显可视化,避免抽象化,能唤起幼儿的原有经验。另外,用某一具体的问题对不同的幼儿激趣,能更准确地把握幼儿的兴趣、需要。
主题活动方案的审议往往需要反复研磨和推敲,每一次讨论都有不同的想法碰撞,每一次推翻之后的再建构都意味着教师到达了新的高度。
1.现场分析激趣内容并讨论主题活动方案
我们对幼儿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影子的形成条件,影子的特点,影子的变化(方位关系、大小等),影子的颜色,等等。我们觉得影子的主题活动偏科学性,有非常典型的探究性课程特色。这种课程,一般会放在中班开展。在小班开展这样的主题活动,必须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凸显情境性、趣味性等特点。因此,我们根据上学期开展的“玩色”主题活动,将“玩”的精髓进行迁移运用,让幼儿玩影子,引导幼儿在一次次玩影子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对影子的经验,以此达成主题目标。为此我们确立了以下主题目标:“(1)感知并发现周围物体的影子是多种多样的,对影子感兴趣。(2)发现光能产生影子,并能用多种感官去探索光和影子的关系。”
根据主题目标,我们在已经完成的“激趣”的基础上,将通过“探索影子—表达与表现”来达成目标。我们为了引导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发现影子的形成条件及特点等,在室内和室外开展了不同的游戏来让幼儿体验影子。之后,我们开展阅读活动,鼓励、支持幼儿阅读绘本《怪事多多》的前半部分,梳理幼儿玩影子的经验。同时,我们引导幼儿在日常活动中探索影子的方位并记录,即让幼儿在户外场地上搭建积木,在一天中按早、中、晚观察影子的方位变化,然后我们通过科学活动“影子的秘密”帮助幼儿梳理经验。通过上述活动,幼儿可能已经发现影子好玩并且影子还可以表演节目,于是我们可以开展适合小班年龄段的情景剧“手影游戏”,指导幼儿欣赏并尝试表演。最后,我们开展阅读活动,支持、指导幼儿阅读绘本《怪事多多》的后半部分。在充分探究影子的特点后,我们将开展表达与表现的活动,如绘画“影子变变变”、律动“影子舞”和体育游戏“踩影子”等。
图2 小班教研组预设的主题网络图
讨论到这里,我们觉得非常有成就感。幼儿的兴趣点我们兼顾到了,在主题中也体现了,但是当我们回过头来思考时,突然意识到:我们能根据幼儿的兴趣、需求来确定主题的发展线索,但这些主题活动的各个目标是否符合小班幼儿的科学领域目标?这些经验对小班的幼儿来说是不是“超纲”了?
这个环节中,我们感受到:我们能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开展主题审议,能围绕幼儿的兴趣和问题讨论主题脉络,但很多时候我们关注了幼儿的经验,却丢失了《指南》的引领,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想当然地进行主题研讨是不科学、不合实际的。我们从《指南》科学领域的目标中了解到,小班幼儿“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中班幼儿“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我们发现让小班幼儿探索影子的方位需要幼儿观察比较、发现不同,显然,我们的目标制订和脉络呈现超出了小班幼儿的年龄段目标。由此可见,科学架构主题活动,必须要链接《指南》,对接科学领域的关键经验。
2.学习相关的理论
小班教研组全体教师随后对照《指南》及相关的理论书籍,寻找理论依据,并开始学习。《指南》科学领域的目标“亲近自然,喜欢探究”中要求3~4岁幼儿“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目标“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要求3~4岁幼儿“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以及“能用多种感官或动作去探索物体,关注动作所产生的结果”。另外,《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中明确指出了3~4岁幼儿适宜的关键经验:“感知光有明暗”,“发现光有不同的来源”,“发现光能够产生影子”。
按照上述理论,我们预设的主题方案确实出现了“超纲”的现象,特别是科学活动“影子的秘密”中探索影子的方位变化等应是中、大班幼儿的发展目标,不应作为重点放在小班开展,或者只能作为日常自主探索活动开展。小班幼儿能感知光和影的现象就可以了。
缺少有深度的理论支撑,教师往往会在想当然中越陷越深。学习理论之后,我们开始讨论我们的主题活动预设方案如何修正。经过大家多次交流,小班教研组再次集中审议也就顺理成章了。
3.组内集中再次审议
经过小班教研组的再次审议,大家摒弃了原有的关于影子方位的探索,改成日常活动;绘本《怪事多多》适合大班幼儿,我们另外选择了适合小班幼儿的绘本《我的影子》,开展阅读绘本《我的影子》作为“探索影子”的小结活动。
在修正主题活动预设方案的过程中,我们感悟到: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只有认真、高效地参与教研活动,把握“研”和“学”的特质,才能讨论出比较成熟、丰富的主题活动方案。
为了让我们的主题方案更成熟、更科学合理,在全园主题审议中,我们小班教研组请全园教师为“我和影子做游戏”主题活动方案出谋划策。
全园教师分为两组,就我们提交的主题活动方案进行研讨。经过比较、选择,我们在全园教师研讨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内容。我们重新规划了“玩影子”的活动内容,并设计了四个游戏,这样“探索影子”部分活动的预设指向更加明确、更具操作性。我们将全园教师讨论的内容和原有预设的内容进行了融合,形成了新的方案。
图3 融合后的主题网络图
在整个主题活动预设方案审议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经历了“启动跑”“往返跑”“加速跑”的过程。整个历程对组内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大的挑战,这一过程让我们获益良多。首先,教师有序、高效地推进了主题审议工作。组内成员水平参差不齐,有老、中、青三代,如何避免教师在研修过程中走弯路,提高研修效率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为此,在每项“跑”的任务中,教师必须知道什么时候做、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教师在讨论中明确相关任务,有步骤、有行动地圆满达成预设审议每一个环节的任务,让主题审议稳步推进。其次,教师对科学主题活动把握更准确。科学活动对幼儿教师来说是一根难触的弦。因为科学的理论深奥、变化性强、讲不清楚……甚至有的教师会规避这样的活动。刚开始,我们组内的教师也没有底气。教师觉得“影子”的活动是中班开展的,放在小班开展可行吗?有操作性吗?在主题审议过程中,大家从个体到小组再到集体、从准备到讨论再到最终确定、从“超纲”到“合理”再到“完善”,在自我认知和理论依据中不断吸纳重组,从而内化新的认知,最终找到适合这个年龄段幼儿的切入点,无不凸显了教师在主题审议方面的专业成长。再次,通过这样的科学主题活动审议,教师欣赏悦纳同伴,互助分享并借鉴他人,不断创新和优化方案。我们真切地感悟到集体智慧下的审议在一次一次的思维碰撞中,主题活动方案更科学合理、更具操作性、更符合当下幼儿的需求。在这样的主题审议中,不管是我们的新教师或者是有经验的老教师,在思辨中都会收获更多的启发。
除此以外,我们还深刻地认识到:小班开展探究性主题活动较少,本次科学主题活动方案的审议及后期活动的开展,让教师在科学主题活动的架构与编排过程中,摸索出了一些规律。
首先,教师要想科学架构主题活动方案,必须以《指南》为依据。《指南》的“目标”部分分别对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教育建议”部分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其次,教师应关注核心经验和关键经验,确保主题预设方案的科学性。最后,预设的主题活动方案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每个年龄段的幼儿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园实施的是探究性课程理念,需要教师在主题前、中、后期随时关注和追随幼儿需求,明确探究任务,以问题引领探究,同时需要不断激发幼儿持续、深入地探究,切不可生搬硬套,枯燥灌输。如在情景剧“手影游戏”中,我们预设以儿歌为载体表演影子戏。幼儿可以借用图谱在光源下表演,也可以用手势表演。幼儿非常喜欢这个活动,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光源远近产生的影子不同,也就是幼儿在探索光产生影子的不同形态。虽然幼儿已经发现,但我们不作为重点,只是让幼儿感受。幼儿提及时,我们组织讨论,不做硬性规定,不纳入教学,主要是为以后进一步研究光和影打基础。
在科学主题活动方案的审议中,为了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教师需要追随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确保主题活动开发的价值和意义。
科学主题活动预设方案审议中的“三跑”策略,让我们的主题活动方案更科学、更完善、更适宜,让我们的教师更专业、更投入、更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