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实验幼儿园 蔡 萍
传统的幼儿园数学教育往往过于关注数学概念和相关计数技能的学习,不符合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脱离了具体生活情境的数学活动吸引不了幼儿,他们只是在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的灌输,难以将数学知识内化并转化为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
本文以中班数学系列活动“多彩汤圆”为例,尝试寻找生活化的教育契机,捕捉幼儿所提问题中的数学教育要素,支持幼儿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运用比较、质疑、总结等能力解决问题,在问题情境中建构数学知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教育建议”中提出:“鼓励和支持幼儿发现、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数学的问题,体会数学的用处。”日常生活是数学教育活动取之不尽的源泉,幼儿所提出的问题往往就是教学活动中所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教师必须正确把握生活现象与抽象数学之间的本质联系,从幼儿的生活入手,鼓励幼儿大胆地提出并关注自己的问题,捕捉问题中的数学教育内容,引导幼儿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每年冬至,幼儿园都会组织搓汤圆的活动。中班幼儿搓汤圆的时候,会好奇地议论:“为什么幼儿园的汤圆都是白色的?我吃过彩色的汤圆。”“对,超市里有很多不一样颜色的汤圆。”“彩色汤圆是怎么做出来的啊?”在热心家长的协助下,教师和幼儿用新鲜的果蔬食材,体验了一次彩色汤圆的制作。整个过程中幼儿玩得很开心。有的幼儿搓着搓着,会时不时地看看自己搓好的汤圆,数一数,再看看旁边伙伴的,自言自语说一句:“老师,我快搓完了,我有12个了,他还没搓完。”一旁的幼儿不服气地说:“我搓的比你的多。”有的幼儿发现盘子是一样大的,为什么有的汤圆看起来很少,有的汤圆看起来好像很多?还有的幼儿举手问:“老师,我想每种颜色的汤圆都搓几个,摆成彩虹,可以吗?”……
冬至搓汤圆是很多幼儿园都会开展的活动,大部分教师只是为了让幼儿了解搓汤圆这个习俗而开展,忽略了其中所蕴含着的教育契机。中班幼儿不再只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开始关注同伴,开始对比物体间的数量、形态上的差异。幼儿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建立在现有的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教师要做的就是抓住这一教育契机,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整理和归纳幼儿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准确分析和把握问题中的关键要素,循序渐进地和幼儿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幼儿积累数学学习核心经验提供支持和帮助。
《指南》中提出:“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并设法验证。”“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或为自己的想法收集证据。”中班幼儿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这一年龄特点仔细观察幼儿的活动,适时地支持幼儿在直接感知、自主探究、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仔细观察、深入分析、大胆猜想、细心验证,鼓励幼儿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探寻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获得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就感。
基于幼儿对汤圆大小和数量的好奇,教师选取了大小对比明显的两盘汤圆,组织幼儿仔细观察、比较,反复计数、验证,从而总结、归纳出幼儿自己的计数方法。当幼儿看到这两盘颜色、大小不同的汤圆时,就不由自主地数起来,但是大家一起数能数清楚吗?结果数的答案不一样。有的幼儿提出:“数的时候旁边有别的小朋友数的声音,结果忘记自己数到多少,就数乱了。”那要怎么数才不会乱呢?有的幼儿说:“一个个轮流数,有人数的时候自己就不要发出声音,用眼睛看。”于是,教师请了几个幼儿轮流点数,还是得出了好几个答案,这又是为什么呢?有的幼儿说:“我看到他数的时候嘴巴数了,手指头没有点到汤圆。”有的幼儿说:“他数过的汤圆又数了一遍。”到底要怎么数才能又快又对呢?幼儿开始议论起来:“我们要看从哪个开始数,记住它,数过的就不能再数了。”“从哪个开始数呢?”“从最小的那个。”……教师故意提出一种新想法:“我想从最不圆的那个开始数,结果会一样吗?”教师希望能启发幼儿验证,验证的结果是不管从哪个开始数,只要记住它,不重复数、不漏数,答案就是一样的。“还有什么办法吗?”教师继续提问。有的幼儿提出:“我们可以把汤圆一个一个拿出来在桌上排好队,然后再数。”集体验证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同时也验证了围成一个大小相同的圈所需要汤圆的数量和汤圆大小的关系:大汤圆需要的数量比小汤圆少。
这是中班数学系列活动“多彩汤圆”之“数汤圆”环节。首先,幼儿对盘子里汤圆大小、数量的关注,为计数行为的产生提供了一个自然的活动情境,“盘子”为计数提供了固定“集合”的基础。其次,计数过程是一个多感官参与的过程,幼儿在计数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声音、动作和物体排列方式的干扰,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计数经验积极思考,通过同伴互助、榜样作用等多种方式验证幼儿的猜想,从而归纳总结适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由于此次活动中幼儿所搓汤圆的颜色、大小各不相同,数量又很多,具有重复性的特征,幼儿便自发地提出将多种颜色的汤圆在盘里摆出各种不同的造型的想法,有的还用上了大小、颜色不同的排列方式。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并发现规律,并用数学语言描述自己的摆盘方法。明明说:“我的圆圈是用1个紫色1个黄色、1个紫色1个黄色的规律摆的。”婷婷说:“我的圆圈可以用1个紫色1个黄色1个绿色,然后再用1个紫色1个黄色1个绿色……”教师提出问题:“你们都是按照不同颜色的规律摆,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婷婷说:“我用3种颜色,明明的只有2种。”教师再提出问题:“还有没有不是按照颜色规律摆的呢?”有个幼儿说:“我是按照1个大的2个小的、1个大的2个小的规律摆,都是金黄色的。”还有个幼儿说:“我是按照1圈金黄色大汤圆1圈白色小汤圆、1圈金黄色大汤圆1圈白色小汤圆的规律摆的。”教师提出:“请小朋友来当小小检察官,帮忙看看这个‘彩色光芒’的造型有没有什么问题。”婷婷说:“1条紫色、1条橙色、1条绿色、1条白色,接下来就乱了,变成1条绿色、1条橙色、1条白色,没有规律了。”
中班幼儿已有按一定规律排列的经验,他们便自发地将汤圆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摆盘。教师在此环节中先引导幼儿识别自己的模式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模式的结构,鼓励幼儿尝试创造新的排列规律,观察、发现其他模式中的规律性,并判断其规律是否成立,若否,请幼儿尝试以现有的模式为基础进行推测和判断,从而大胆做出调整。
幼儿对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所做的图文表征,不仅是他们对自己探究过程的梳理,更是对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建构的数学认知的集中表现。幼儿通过记录,在头脑中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逐渐将抽象的认识具象化。幼儿交流分享的过程,也是一个验证猜想、交流策略、拓展思维的过程。
由于汤圆摆盘的造型越来越多,盘子都用完了,幼儿无法继续创新汤圆的摆盘造型,怎么办?于是幼儿提出:“老师,可以用手机拍下来,我们就可以把汤圆倒出来重新摆不一样的了。”教师顺着幼儿的要求,提出:“除了拍照,还可以用什么办法记录呢?”幼儿提议:“可以画,把它们画下来就好了。”有的幼儿拿来自己的水彩笔,画了起来。一开始,幼儿的表征比较随性,没有完整地记录,画的汤圆的颜色和数量都与原造型不符。教师拿着第一次的记录纸,组织幼儿讨论:“怎么记录才能像照片那样让人看得明白呢?”教师说:“请小朋友看看我们的记录纸和照片,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幼儿一下就发现不同:“小花没有画完,下面还有两片叶子。”“记录纸上面的圆圈太多了。”“颜色不一样,我们的汤圆没有蓝色,也没有咖啡色。”教师出示一张记录准确又完整的记录纸,并请记录的幼儿介绍记录方法:“我是看汤圆是什么颜色我就用什么颜色,中间有两个紫色的汤圆,靠在一起像‘8’,外面一圈,我是用2个金黄色3个绿色、2个金黄色3个绿色那样摆的,我记录的时候也是这样,一边画一边数,2个金黄色3个绿色……”其他幼儿提出疑问:“我们没有白色的水彩笔,白色的汤圆怎么记录?”有的幼儿提出:“可以用黑色的笔或者灰色的水彩笔代替。”师幼一起归纳了记录的办法,并请幼儿用自己看得懂的文字符号记录下来:要看清楚不同颜色的汤圆的位置;记录的时候要注意记录的汤圆个数是否和盘中汤圆的个数一致;从上往下,从左往右,要按一定方向数盘里的汤圆才不会错;眼睛、嘴巴和手的动作要一致。
这是中班数学系列活动“多彩汤圆”之“画汤圆”环节。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是零散的、粗浅的,教师应该适时地引导他们将自己的观察、发现,用自己的图文表征方式记录下来,并以此作为交流和分享的依据。这个过程是帮助幼儿梳理数学经验,总结和形成正确的、完整的数学概念的过程。幼儿从初步的简单表征中发现了问题,通过交流、讨论找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记录过程中进一步验证自己的计数结果。幼儿以数学思维方式梳理探究结果的过程,也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表现,更为今后文字的书写打下一定的经验基础。
综上所述,教师应擅于把握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以问题解决为核心,注重幼儿思考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给幼儿留出充分的探究、思考与表达的时间和空间,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适时给予支持,在不断的互动中丰富幼儿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