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基层党组织 党团共建促党员素质提升方法研究

2020-05-26 16:21张潇潇
青年生活 2020年13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张潇潇

摘要:本文立足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索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团共建促党员素质提升的实践方法。以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管理和培养机制构建,党建带团建工作模式,学生骨干先锋模范作用,新媒体导向和学生实践活动对党员的引导等方面为研究切入点,结合其在党员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通过理论与实际结合,探索党团共建促党员素质提升的创新性方法,进一步党团共建相关理论研究。

关键词:党团共建;党员素质提升;积极心理学

高校各级党组织承担着我国青年党员培养重要任务,而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趋于稳定的阶段,其心理状况会影响到这批新生力量的整体风貌。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作为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符合当今大学生思想开放、个性鲜明、思维活跃、自主性强等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党员”这一角色又决定了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对于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而言积极的心理品质尤显重要,将影响他们的先进性,体现在学习、生活、社交等多个方面。如何在党员发展和素质培育过程中,通过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从而培养具有坚定信念,较高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政治觉悟的党员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心理品质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新阶段,高校生源遍布全国各地,良莠不齐。相较于普通大学生,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多为学生干部或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大多同时具备党员、学生干部及学生等多重身份,拥有更多的学生管理工作机会和经验,在学习生活中也比其他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整体心理素质较好。

另一方面,在新形势下存在部分党员先进性不强,先锋作用不够突出,姿态过高等问题。随着高校扩招,学生和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人数也急剧增加,相应工作更为繁重,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后再教育工作机制和考核测评依据来不及跟进完善。绝大多数考核机制是以思想汇报的篇数、学习成绩、活动参与度等能够明确的指标作为依据,政治理论方面多为被动学习,导致不少思想尚未成熟的学生发展纳入党员队伍,思想基础不够牢固。现今大学生群体中大多为独生子女,且政治考验不足,造成部分学生政治意识淡薄,理想信念模糊,合作意识不强,缺乏自我牺牲精神甚至有功利倾向,很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二、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心理品质对党员素质的影响

高校对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大多以党课等理论学习为主,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团体性实践活动缺乏,只有部分骨干党员有机会参加高层次的教育培训。学生党支部开展理论学习和民主生活会等三会一课制度时,拘泥于活动开展次数和自身年级和专业,对跨年级跨专业的同学了解甚少,交流机会有限,活动容易流于形式,从而影响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自身的集体归属感。

相较于普通大学生,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群体通常被视为表现优异的学生,从而容易被忽视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需求。科技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信息优势和融媒体的普及在文化渗透方面容易对人格正在发展的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产生影响,片面的、碎片化的信息容易煽动青年学生情绪,使的他们怀疑已有的积极心理品质,难以中立看待自身身心发展,甚至动摇共产主义信念。

三、积极心理促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素质提升的途径探索

3.1 深化理论学习 增加积极体验

只有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积极主动接收理论知识学习,更新自身观点,主动接受知识并内化为信仰,才能使理论学习产生实效。因此,符合大学生情绪情感需求的多元化学习方式,让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理论学习活动中,是有必要的。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处于大学阶段,也是社会化的关键期,其间重要的任务是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素养提升,从而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调动大学生理论学习兴趣,并结合专业兴趣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三会一课”制度的多元化开展方式增强党员角色认同感。除坚持理论学习外,开展演讲比赛、知识竞答、红色观影会、读书交流会等丰富多彩的民主生活会,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角色認同感和理论学习体系。

3.2丰富实践活动 提升集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在将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学习放在首要位置的同时,可以通过团委第二课堂等实践活动作为对理论教学的补充,让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加深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自我认知,增强党支部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进一步提升个体归属感和集体凝聚力。同时,各项实践活动能够为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更加积极、健康、全面的发展提供条件和实践机会[1]。鼓励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与支部活动,而非每次都由支部委员进行统筹。一方面提供机会让更多的党员学生参与到活动的组织和策划,提升其参与感和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和凝聚力。适当扩大活动范围,加强党组织、党支部甚至跨院校的沟通,拓展实践渠道。

3.3 立足专业文化 搭建媒体平台

研究表明,所学专业的学科性质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有所影响[1],说明学科专业性质对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有一定影响。文化育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对心理品质的培育能起到积极作用,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以专业教育和新媒体平台为载体,促进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培养个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依托校院媒体平台展现不同党团理论,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发觉优秀事迹,树立先进个人的榜样力量系列报道。通过新媒体平台丰富的内容和展现形式,强化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责任感。

3.4 优化评价机制 挖掘个体优势

积极心理学提倡让个体自我设防。通过“塑造自己的优秀品质和潜能”来替代传统的“改正缺点”为主的方式[2]。融合积极心理学理念,优化党员发展各环节的考核评价机制,除基本责任义务外,尽量引用正向评价体系,并通过评价体系激发入党积极分子的自我效能感,致力于发觉和培养真正具有先进思想、主动意识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学生党团群体,使其在人生道路中也能够起到引领带头作用,实现价值,获得积极向上的人生体验。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研究》;彭雯诗;

[2]《学生党员内驱力因素的调查研究与对策》;李宗玲,谢国军;大众科技NO6,2011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浅谈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小学班主任管理中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
谈积极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关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探索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