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在中西方文化中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2020-05-26 15:01孙颖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学建议蝙蝠文化内涵

摘要: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对蝙蝠的文化认知也各有不同。本文着重探析蝙蝠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及其来源,同时结合相关谚语展示蝙蝠的“形象”,并给出汉语教学中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蝙蝠 ;文化内涵;教学建议

一 、蝙蝠在中国文化中的文化内涵及来源

在中国文化中,蝙蝠的蝠因与“福”同音,所以寓意着“福”,表示吉利、幸福、福气,蝙蝠的到来也会被看作是大吉大利的先兆。红色的蝙蝠,则被看作是“洪福”的象征。由于蝙蝠具有这样吉祥、正面的文化寓意,所以如果蝙蝠来到某户人家歇脚或者安家,该户人家不仅不会驱走蝙蝠,反而觉得蝙蝠到,便是洪福到,是一家兴旺的吉兆。同时,在很多中国古老村落中都有包含蝙蝠的设计,如以蝙蝠为花纹的古代艺术品层出不穷:钟馗曾一手执剑,招来一蝙蝠,被后人称作是“引福归堂”;民间绘画也经常将五只蝙蝠绘集,寓意着五福临门;将蝙蝠与寿桃并列则意味着多福多寿等,这些都是蝙蝠在中国颇受欢迎的例证。

但是,人们对与蝙蝠的评价也有负面的,比如三国时期的曹植,在《蝙蝠赋》中对蝙蝠的丑陋外形导致的“不伦不类”进行了批评,认为是邪气才滋生了如此丑陋的动物,体现了对蝙蝠的厌恶之情。此后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在《笑府·蝙蝠骑墙》中提到“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蝙蝠以自己并不是鸟类而缺血凤凰的寿宴,厚爱又谎称自己是鸟类而不为麒麟朝贺。从此,蝙蝠便被称作是风吹两边倒的滑头骑墙派。后来鲁迅在《谈蝙蝠》中也提到“这也并非因为他吞食蚊虻,于人类有益,大半倒在他的名目,和”福”字同音,以这么一副尊容而能写入画图,实在就是靠着名字起得好。“可见,在鲁迅的笔下,蝙蝠已是那些空架子的代名词。

二 、蝙蝠在西方文化中的文化内涵及来源

与中国传统文化对蝙蝠的认知不同,蝙蝠在西方世界,多半是负面形象,直到近代才开始被“洗白”,多被看作是罪恶、凶残与邪恶的化身。由于西方人信奉基督教,蝙蝠被认为是吸血鬼的化身:基督教认为血是罪恶之源,蝙蝠与吸血鬼都以血为食,因而被认为是罪恶之源。这一点,许多西方文人墨客均写过许多相关的作品,比如大仲马、歌德、狄更斯等,更强化了蝙蝠与吸血鬼之间的联系。逐渐坐实了蝙蝠的负面形象。

另外,蝙蝠在西方人心目中还是狡猾、丑恶的嘴脸。《伊索寓言》中的《蝙蝠与黄鼠狼》讲述了这样一则寓言故事:有只蝙蝠不慎掉到地上,被 一只憎恨鸟类的狼逮着,蝙蝠便谎称自己是老鼠,狼也没多想便放过了它,但是侥幸躲过这次死劫的蝙蝠不幸再次落入另一只厌恶老鼠的狼手中,这次蝙蝠故伎重演,佯称是鸟类,与老鼠毫不相干,从而再次保全性命。这则寓言,与中国明代文学家冯梦龙 《笑府·蝙蝠骑墙》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近些年来,蝙蝠在西方人心中反而由负面形象逐渐转好。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恶《蝙蝠侠》,电影中,蝙蝠侠代表着正义、善良、勇于担当的形象。由于《蝙蝠侠》的热映,各种蝙蝠饰品也开始逐渐流行起来,比如蝙蝠图案的手机壳及手机架等。除此之外,蝙蝠的正面形象还包括它是智慧的象征。因为它可以在夜空中凭借这自己的直觉,畅通无阻。所以,蝙蝠的负面形象今年来也逐渐在“洗白”。

三、蝙蝠相关的俗语

根据蝙蝠自身的特征及其所在文化的文化内涵,它们在语言中有很多特定的丰富表现,比如由于蝙蝠具有飞行较快的特征,英文中可用它表示飞快:

“The moment  the gate of the cell opened ,the prisoner dashed out as a bat out of the hell .”由于蝙蝠“墙头草”的特征,有这样的俗语:“He has bats I the belfry as he knows nothing about the issue.”根据蝙蝠视力不佳做比喻:“He is as blind as a bat so that he failed to notice the pile of rubbish ahead.”西方的习语通畅将蝙蝠(bat)与负面的事物联系起来,如,be bats(发疯),have bats in the belfry(胡说八道),如果评某位 女生时说,she is a bat,那就表明这位女士举止轻浮。或者“He is a little batty, and you had better leave him alone.” 他有些神经质,最好别别听他胡说八道。

四、教学建议

根据前文可见,蝙蝠的文化内涵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显著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涉及到这个动物时,我们应该谨慎使用,以避免对方误会。作为对外汉语老师,在讲解这个动物时,在教学步骤中,应该先讲清蝙蝠在中国文化中的寓意,再告知其正面形象的来源,然后向学生大量展示蝙蝠的相关语句,让其在句子中甚至是语境中感受蝙蝠的美好寓意,从而让学生接纳蝙蝠在中国文化中的正面形象,以避免其因东西方文化差异而导致学生对该动物形象及中国文化的偏见加深。另外,在进行了正向的文化输入、解决了学生的抵触心理后,教师便可以创设语境让学生用学过的语句进行语言输出,比如展示一只蝙蝠站在一家人门口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相关吉祥语:洪福到;展示老人家过生日有人送蝙蝠绘图和寿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福寿绵长等。所以,在面对蝙蝠这种东西方文化中具有极大差异的动物文化语言介绍时,一定要讲清楚来源和相关用语的語境,打消学生因差异而引起的偏见,从而促成成功的文化语言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寿.吉祥文化下的蝙蝠图案研究及符号化解读[D].重庆大学艺术学院2008.13-15

[2].焦成根.叶熹静.从蝙蝠形象看中西文化精神[J].美术大观,2007(9):40

作者简介:

孙颖(1991.2.5-),女,汉族,辽宁省瓦房店市人,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18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教学建议蝙蝠文化内涵
蝙蝠
浅析泛义动词“打”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沉淀溶解平衡”认知结构测查及其学习困难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别怕蝙蝠
蝙蝠为什么倒挂着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