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林平
摘要:按照国培专家的相关要求,教学《中外历史纲要(下)》,要结合教材通史体例,明确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三部分的教材内容、时间阶段划分、主要内容及教学重点;要通过对课标要求、关键知识、重点难点、解决办法和注意问题五个方面的分析,尽快适应教材,用好教材;要通过水平划分和要点分析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进行分析解读;要从课标、教材、课堂、教师、学生和初高中知识衔接等六个角度实施有效教学。
关键词: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教学指导;实施建议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从2020年逐步开始在教学实践中使用,为了促进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把握,尽快适应统编高中历史新教材,用好新教材,结合国培专家提出的相关要求,并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教学指导与实施建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学情,灵活施教。
一、总述
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总的编写体例是通史知识结构,展示距今5000至6000 年世界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人类是何以从原始状态成长到今天的高度的。整册必修教材包括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三部分,共9个单元、23课。
(一)世界古代史
【教材内容】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1课~第5课)
【时间阶段】公元前3500 年左右~15世纪
【主要内容】讲述古代文明,包括早期文明和中古文明,呈现出的多元发展格局;由于农耕文明生产力的发展而促成的欧亚非大帝国的形成以及这些地区文明的相互交往;揭示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基本过程。
【教学重点】教师要让学生感悟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适当突出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树立民族自信心,培养理解、尊重、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心态;同时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形态的论述。
(二)世界近代史
【教材内容】第三单元~第六单元(第6课~第13课)
【时间阶段】15世纪、16世纪~19世纪末
【主要内容】重点讲述新航路开辟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西方人文主义和思想解放运动与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之间的历史渊源;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伟大意义;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与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和全球联系的不断加强。
【教学重点】教师要关注在这段历史时期,历史的横向发展与纵向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不仅要注意随着新航路开辟,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被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所打破,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阶段,同时要讲清资本主义在欧、美、日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高涨和马克思主义诞生,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也要注意资本主义发展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世界日益联系成一个整体。
(三)世界现代史
【教材内容】第七单元~第九单元(第14课~第23课)
【时间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21世纪
【主要内容】重点讲述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国际秩序的演变;二战后国际关系中的冷战特点以及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关注世界日益联接而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构成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相互影响的复杂局面。
【教学重点】教师不仅要讲述资本主义的危机所引发的两次世界大战和美苏对峙的冷战,看到社会主义制度从理想变为现实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中曲折前进,看到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看到在和平环境下世界经济在高科技推动下迅速发展、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以及人類面临各种严重问题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感悟当代世界已经形成一个息息相关的多样性整体,构成世界各国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在曲折中发展,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一单元)
【课标要求】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关键知识】人类文明在古代世界的发生和发展的一般情况和不同特点;古代文明发展的不同条件;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重点难点】农耕与畜牧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前提;各文明古国各自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解决办法】通过了解各大文明古国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情况,理解农耕畜牧的发明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促使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提高;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在农业与畜牧业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出现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分工;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发展和阶级分化,使人类走向文明成为可能。以唯物史观统领对历史的认识。
通过对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的梳理与分析,概括不同文明的各自特点,产生这些特点的不同的时空条件,强化时空观念,深化历史的理解,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注意问题】1.注意古代文明有一个从点到面的发展过程。2.文明多中心的起源、尼罗河与埃及、两河流域的法律、印度种姓制度、希腊城邦与罗马共和国。3.文明表现为欧亚大陆上不同的点4.古代波斯、马其顿和罗马帝国:欧亚大陆上的农耕世界开始连成一片。
(二)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关键知识】中古时期欧亚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中古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重点难点】中古时期不同文明的发展和变化;中古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解决办法】1.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文明的不同特点的认识,明确西欧的封建制度并不是世界的普遍现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元性,以及整个世界形成的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理解不同的文明都对人类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理解今日世界的一些现象,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古时代。2.本专题内容初中涉及较少,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相关事实。
【注意问题】1.中古时代既是多元世界,也体现文明范围的不断扩展。2.西北欧成为西欧中心;拜占庭和俄罗斯在东欧非常重要。3.亚洲:阿拉伯人从西亚、北非到印度;东亚包括日本和朝鲜。4.非洲和美洲进入视野。
(三)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全球联系的建立)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关键知识】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开辟全球航路的过程;开辟新航路的世界影响。
【重点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开辟新航路的世界影响。
【解决办法】1.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动因的分析,和对全球航路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全面立体地挖掘全球海陆大通的历史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是人类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从封闭走向联系,开启了真正意义的世界历史阶段。2.培养学生世界联系的全局眼光和国际视野。
【注意问题】注意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各种变化,如人口、物种和商品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与能力的改变,对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是世界历史形成的重要节点。
(四)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
【关键知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历史事件特别是它们所包含的资产阶级的基本政治诉求;及这些历史事件与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理解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正确分析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理解其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影响。
【解决办法】通过阐释概念“人文主义”,深度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这些历史事件,明确这些历史事件各自特点和内在联系。文艺复兴反封建、反神权,是人类社会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宗教改革是反对天主教会的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启蒙运动推动了对科学、理性和社会进步的信仰,在思想上冲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这些历史事件顺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推动欧美国家完成从传统政治体制向新型政治体制的转变。
【注意问题】1.注意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前提条件不仅有资本主义萌芽,而且14~18世纪欧洲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与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有历史渊源的;各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过程有不同特点。2.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辩证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的两面性:资本主义既是历史的进步,又仍然是一种剥削制度,并没有完全实现人的解放,与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的诉求有很大差距。因此要提倡真正关注每一个人的发展的、社会主义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五)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之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業革命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关键知识】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重点难点】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历史条件;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解决办法】通过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的分析,理解工业革命是物质革命也是生产技术全面变革,并导致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革。对工业革命影响分析,注意从多个角度出发,注意挖掘其内在的联系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列强凭借雄厚的资本力量,扩展领土,掠夺和控制落后国家和地区,并把它们发展成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以及投资和殖民场所,这个过程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工业革命既是技术革命、生产力革命,同时又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注意问题】注意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的巨大变化。
(六)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之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
【关键知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和基本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探讨;《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
【重点难点】《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
【解决办法】1.通过对《共产党宣言》基本内容掌握,理解《共产党宣言》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进行深刻分析,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黑暗面严厉批判,第一次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较为完整的阐述,因此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同时也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诞生。
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即其在今天仍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注意问题】注意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的巨大变化;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基本原理和世界意义 。
(七)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关键知识】16世纪至20世纪西方列强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进行殖民扩张,逐步将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变为自己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基本过程;列强入侵激起当地人民的强烈不满,19世纪末,亚非拉地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独立运动;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重点难点】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过程;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和意义;西方列强殖民扩张对世界历史发展造成的影响。
【解决办法】1.以时间轴的形式梳理16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殖民国家对海外利益和世界霸权的争夺的过程,殖民体系的建立过程;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殖民地和半殖民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双重革命任务,同时也就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创造了条件。
2.对殖民扩张的影响从对西方列强和殖民地两个角度,从对当时和未来两个方向分析,理解殖民扩展促进了西方列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一步健全他们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是资本主義世界体系的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标志资本主义对世界统治的确立,出现了以欧洲为中心、东方从属西方的世界格局。同时也激化了列强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为世界和平埋下了隐患。殖民扩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造成了双重影响。一方面是深重的苦难,另一方面客观增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一定程度上推动这些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转型。培养学生客观、理性的看待历史。
【注意问题】1.注意了解西方列强建立世界殖民体系的基本过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2.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过程是西方霸权下的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建立过程,这种体系的基本特征,一是使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使世界越来越紧密连成一体;二是这个体系的鲜明的资本主义特性;三是该体系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极不合理的状态 。
(八)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课标要求】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 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关键知识】两次世界大战;苏联的兴起与发展;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及其对国际秩序演变的重要影响
【重点难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及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新秩序,理解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欧洲、美国、苏联实力对比变化及其对两次世界大战后分别建立的国际秩序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及意义,列宁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及其对世界影响。
【解决办法】本专题内容较多,学生较为陌生,理解难度较大,教学时注意对概念的解读,如“帝国主义”,并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如列宁专著《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的相关论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相关内容。充分利用视频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史实。利用思维导图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结构。
【注意问题】注意20世纪上半期的历史发展主流:以战争与革命,包括十月革命、亚非拉斗争及中国革命为主题,世界从战争走向和平,革命继续发展,国际秩序从无序走向有序两种社会制度并存,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九)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期世界的新变化(冷战与20世纪下半期世界的新变化)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关键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冷战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重点难点】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状况;冷战的发生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和瓦解的过程,以及冷战中典型事件所表现出的冷战特征;在冷战过程中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显现。苏联解体原因;冷战基本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
【解决办法】1.依托时间轴定位时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从资本主义国家、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三个维度梳理20世纪下半期世界的新变化。
2.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苏联解体的原因,应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分析;二是冷战特征的了解,可结合冷战期间典型事件,如“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的出现和解决,理解冷战的特征;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中体现出的国际力量发展变化,冷战中出现多极化趋势;四是关于冷战发生的问题应明确:雅尔塔体系不是冷战也不是两极格局。冷战是在雅尔塔体系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出现的,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也有一个过程。世界多极化趋势是在两极格局下出现的。
【注意问题】1.注意了解二战后世界发生的各种新变化,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的变化,以及冷战的基本特征及其发生、发展与国际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2.注意关于20世纪资本主义的四点认识:一是资本主义仍然有很大活力,如“二战后的新科技发展”“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变革,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过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秩序”;二是资本主义内部已具有一些社会主义因素 。例如资本主义国有企业的出现和发展,在西方国家股份制企业中开始普遍吸收职工参加董事会。三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更不是无限的。四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社会形态的分析和认识。
(十)第九单元:当代世界的发展特点和主要趋势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以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认识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关键知识】冷战后世界发展的新特点;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和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重点难点】冷战后世界发展的新特点;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和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解决办法】冷战后世界发展的新变化,指20世纪9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瓦解和冷战结束,世界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对于新阶段的认知应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出发;从当代背景,即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深入发展的形势出发分析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和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解读新概念“全球治理”,理解世界各国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面有共同的诉求,唯有合作,才能共赢。理解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等具体措施,正是顺应并引领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大势。
【注意问题】1.本单元揭示了21 世纪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大趋势,教学应注意认识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促進全球的和平与发展。2.关注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
三、核心素养水平划分与要点分析
高中学业质量是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学业质量水平2是高中毕业生通过本学科学习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即合格性考试的考查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见表1)
四、教学实施建议
(一)研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握课程与教学新理念
作为纲领性文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进一步优化的课程结构,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特别是提出了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的新理念。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心,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编制、课程实施的措施、课程评价的标准、课程教材的编写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这一核心任务。同样,这也是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的标准。教师的教学应关注课标,研究课标,依据课标开展一切教学活动。
(二)深入研究、使用教材,发掘教材亮点
高中历史学科新教材作为国家教育部统编教材,权威性强,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教材,充分利用好教材的辅助栏目。如《学习聚焦》栏目以精练的文字概括一目的基本内容或要点提炼。有利于学生的自学和重点难点的掌握,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概括能力。《学思之窗》栏目将课文、材料、问题三者结合,综合提升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纵横》栏目从时间和空间等角度,扩展、补充正文内容,揭示不同时空条件下历史的延续、变迁与发展,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以及多角度多维度理解和构建历史的能力。《史料阅读》栏目配合课文,提供简要的文献材料,作为知识的补充或拓展,供学生阅读,加深对正文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证据意识和阅读、分析、解释史料的能力。《思考点》栏目紧密结合正文提问,学生可即时回答,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力,并训练学生历史理解与历史思维能力。
本教材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第一目为“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通过正文对帝国主义形成、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争斗以及萨拉热事件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说明了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关系。《学习聚焦》栏目提炼了第一目的基本要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为了具体说明列强之间的矛盾,教材提供了第一个《史料阅读》——通过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的资料,说明了19世纪末英国与德国矛盾的尖锐化,以及英国舆论界要求用战争手段来防止德国竞争的主张。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帝国主义,教材引用了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定义,作为第二个《史料阅读》——“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与此同时,设计《思考点》——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学生可以通过总结本目的内容,概括回答这个问题,加深对帝国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的理解。
在此目中,还提供了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示意图,还有萨拉热窝事件中普林西普被捕的照片,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势,以及萨拉热窝事件等。
(三)深刻理解五大学科素养的内涵,教学中渗透学科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目标。通过诸素养的培养,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深刻理解五大素养的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教材对五大素养的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渗透五大学科素养。《中外历史纲要(下)》的教学实践,在渗透学科素养方面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教材中的新知识
《中外历史纲要(下)》新增内容,基本上都在第一单元、二单元,如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古希腊人的移民(殖民)、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古代非洲文明、其他航路的开辟、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马尼拉大帆船与丝银贸易、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方式、德里苏丹、里夫共和国等。
2.认真理解教材中出现的一些理论问题
如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的第一子目“列宁主义的形成”属于新出现在教材中的理论,其意在说明: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核心内容就是不断发展,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我们要树立起道路自信。
3.领会教材中对内容的叙述逻辑
如大航海时代与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的两个发展阶段、历史的分期、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等。
(四)坚持核心主题和价值观引领,根据学情适当进行教学重构
在日常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应根据具体的学情和教学的实际,合理的选择和整合教学内容。打破旧的一节课一课时的观点,在关注初中统编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在坚持核心主题和价值观引领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重构。
如《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第11课《马克思主义诞生与传播》一课,教材内容多,学术性强,在对其进行重构时注意抓住其核心内容: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弊端展现出来,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是在这种背景下为人类的进步指出了方向;而马克思主義诞生的价值观引领则是:马克思主义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它的出现是历史必然,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五)研究初中课程标准和初中教材,做好初高中的知识衔接
2017年版的高中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为主线,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历史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促进学生全名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由此可见,初高中历史内容联系密切,初中的课程是高中的基础,初高中课程是一种点、线、面的关系。
目前,初中历史教材为人教社出版的“统编教材”,与高中历史教材一脉相承,初中历史教材在史实的叙述方面更加详细。如世界古代史的相关内容,属于高中历史教材新增加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共5课,涵盖了14世纪前的千年历史,这部分内容出现在初中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至第四单元,共12课,图文并茂的将这段历史生动的展现出来,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时,应在充分了解初中教材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基础,同时在课标的指导下明确高中教学的内容,避免过多补充,加重学生负担。
(六)通过任务引领、创设情境,赋予课堂生命力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任务引领,设定每节课的主题,以教材史料为主,可适当引用一些史料,构成每节课的任务链。学生在不断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独立的历史学科的思维,培养学生历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生任务达成的喜悦与成就感中,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充满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张善超,靳玉乐.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的困境与突破[J].教育科学,2019(1).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