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语文要素培养语用能力

2020-05-26 01:57李泽民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梅兰芳要素素养

李泽民

温儒敏教授在教育部统编教材使用培训会上强调了语文核心素养与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关系。他指出,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来说就是核心,是最基本的内容目标。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它们相互融合,不可分割。语言的特质表现在它既有工具性(交際的工具、思维的工具),又有人文性(它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在语文课程(教材)建设和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训练、审美熏陶、文化积淀乃至全面发展都是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那么,教师在教学中该怎么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呢?

一、语文核心素养与统编语文教材编者对语文要素的要求

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让以前许多纠缠不清的语文问题现在清晰了,如人文性和工具性之争、以教为主还是以学为主之辩等等,同时,它的提出更让我们拥有了一种课程理论自觉,即理解和把握好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定位,因为这是语文学科的根本问题,既涉及语文教材,又涉及语文教学。再次研读语文核心素养,我们就会发现它是对语文课程“原课标”的合理传承与科学发展,是对原有观点的审辨式“扬弃”,更加贴近语文学科的内核,这一点在统编教材语文要素体系中能够得到充分验证。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相辅相成,共同发力,集中指向适应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统编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遵循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在逻辑与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它材采用“双线并进”的组元方式,即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相互融合,凸显了“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的课程(教材)建设理念,也符合“文道统一”的原则。语文要素从阅读方法、表达方法、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语文学习的习惯等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语文学习的目标要求。统编语文教材以语文要素为主线构建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发展体系,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能有效克服以往语文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的不足。

二、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实践过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和语文核心素养都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学科的语用观。语用能力是语文关键能力,它包含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三个维度。

以重庆市刘凤老师执教的《梅兰芳蓄须》一课为例。刘老师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着力于发展学生语用能力来设计教学板块推进,即“交流资料,了解背景—借助表格,把握内容—发现联系,感受气节—回扣文题,体悟表达”,现摘取两段精彩教学片段进行赏析。

(一)关注学生语用能力生长点

师:了解了以上的资料后,相信同学们已经走进了这篇文章。作为一个饰演旦角的男性演员,是不能留胡须的,但梅兰芳先生为什么蓄须,他用了哪些方法拒绝日本人,在这个过程中又经历了哪些危险?默读课文,完成表格1。

师:请同学们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分享信息,并补充完善表格2。试着横看表格中的信息,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师:运用前一课“将几件事连起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谁能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抗日战争时期,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多次逼迫及强令上台演出的蛮横无理要求,他用蓄须明志、打针装病等方式拒绝给日本人演戏,以致自己卖房度日,差点丢掉性命。直到抗战胜利,日本侵略者滚出中国大地,梅兰芳才剃掉胡须,重新登台。

师:大家看,其实我们将几件事情连起来,就可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从片段中,我们能够看出刘老师对本篇课文教学中学生能力生长点(对语文要素的理解)的定位准确、方向明确,并根据能力发展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与实施,促使“要素”转化为“能力”。我们可以发现,刘老师巧妙地选择表格式学习单,运用表格支架,先是引导学生以表格里的问题作为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抓手,再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互学、展示,筛选出重要信息并进行整理归纳。刘老师又要求学生横着看表格内容,并结合前一课学到的“将几件事连起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进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表格式学习单的运用,让“人和事”清晰可见,学生可以将主要事件连起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二)引导学生提取有效的语用信息

师:竖着看表格信息,你能发现什么?

生:日本人强令梅兰芳上台表演,梅兰芳一次一次地拒绝,而每一次拒绝都会让日本人变本加厉,一次比一次逼得紧。

师:你很会发现,还有吗?

生:还有梅兰芳拒绝的方法也越来越“狠”。你们看,先是“深居简出”,不出门;然后为了表决心,直接蓄须,因为对于旦角来说,是不能蓄须的;最后直接让医生给自己打针致高烧。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他拒绝的方法越来越“狠”。

生:我想没有人会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的,可是梅兰芳却用伤害自己身体的方法来表达自己拒演的决心。可见,梅兰芳先生的民族气节和铮铮傲骨。

师: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梅兰芳是真正的爱国者,面对日本人的逼迫,他从虚度时光到卖房,最后到险丢性命。可以看出,他把自己的生死都置之度外了。

师:刚才同学们从表格里提到了三件关于梅兰芳的主要事件,请问这三件事情有什么联系吗?

生:这三件事情是相互关联着的,先有了日本人的无理要求,才会有梅兰芳的想办法拒绝,也才会导致后面的结果。

师:是的,我们弄清了这三件事的内在联系后,就会发现原因、方法、问题和困难都在不断地升级、加剧,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在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的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

教学中,刘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发现“三件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要求学生竖着看表格内容,这样学生就可以从中发现、提取更深层次的信息。学生面对表格的竖列信息,会不断地思考、交流,进而发现隐藏在文中的线索:日本人的无理要求一次比一次蛮横,梅兰芳先生拒绝的方法也是一次比一次“狠”(尤其是装病打针,险些丢命),而梅兰芳先生面临的危险也是一次比一次升级,这三件事之间有着层层递进的内在联系。教师引导学生横看表格,看出了主要人物、事件和课文的主要内容;竖看表格,看出了梅兰芳先生在日本侵略者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整体看表格,看出了文章的表达秘妙,所选事件既是相对完整又是前后关联、层层递进;对照资料,看出了梅兰芳先生蓄须的重要意义,也看出了作者以“梅兰芳蓄须”作为文题的精妙。

三、培养学生语用能力应强化“四个意识”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注重目标的层次性和发展性,尝试构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体系,如体系结构的整体设计,题材、体裁的整体选择与设计,单元各部分内容的整合,阅读策略单元、习作单元内容的整体呈现等,让语文知识清晰可见,让能力序列由浅入深。基于统编语文教材的编排思路与内容特点,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树立并强化以下“四个意识”。

(一)整体意识

统编语文教材的系统性、整体性很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构适合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体系。在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评价等诸环节中,如果教师的目光仅仅局限于自己所任教的某一册、一个单元或某一单篇课文,就很难把握学生能力生长的“点”,教师教起来会抓不到重点,学生学起来也容易茫然,很可能将语文要素的落实滑向纯技能的机械操练。

以单元学习为例,导语页指明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能力训练序列。在导语页的统领下,课文、课文提示批注、课后思考题、“阅读链接”、《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交流平台》等板块都从不同侧面聚焦语文要素,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并在学生亲历听说读写思的过程中提升其文化品格。如刘老师在“回扣文题,体悟表达”环节就指引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加深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一个旦角演员为什么要蓄须?学生要再次聚焦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去理解。本单元《语文园地·交流平台》板块的第一条就是:“我发现题目有时候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观潮》《梅兰芳蓄须》。”可见,刘老师并不是单篇课文孤立教,而是心中有单元、有整体。一个单元是这样,同一册、同学段乃至全套教材也都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整体。

教材的整体可以理解为单元的整体、年级的整体、年段的整体以及全套教材的整体性;教材的部分可以理解为单元是年级或年段的一部分,单元中的各栏目可以看作单元体系中的一部分,各栏目中的内容构成是栏目内容的组成部分。可见,整体涵盖部分、统领部分。当然,整体功能的发挥也需要各部分功能的合理支撑,需要各部分目标的充分实现。教师要从整体着眼、从部分发力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因为整体化教学不仅有助于整合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联系性学习、掌握方法、习得规律、建构语用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形成综合素质与提高核心素养。

(二)主题意识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的语文要素横向联系密切,纵向层次也清晰。同一语文要素会在不同年级、不同单元重复出现,这并非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遵循儿童学习与思维发展规律的递升。针对这一体系特点,主题化教学方式能很好地建立知识间的纵向联系。主题化教学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文要素的逻辑规律,不断整合教材,按照一系列的主题进行教学。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为例,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要求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册第七单元的要求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比较发现,能力范畴相同,即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但能力目标不同,“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比“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学习与思考视野显然要更加宽阔。回看刘老师的课堂,她设计的课后问题是:“课后把这篇课文和《普罗米修斯》一起比较阅读,看看有什么不同?”其意图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语文要素的梯度。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要求学生通过提炼小标题将几部分内容合起来以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交流平台》对如何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作整体回顾与梳理,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文章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也不同;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名著阅读,要求学生了解作品梗概来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阅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依据文本特点灵活运用阅读方法;还应在合适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主题学习或专题学习,目的是帮助学生梳理不同学段、上下册、不同单元中同一要素模块之间的内在关联,发现隐藏其中的能力递升序列,从而实现高效学习。其中,教师引导学生主题学习既可以从内容主题考虑设计,也可以聚焦语文要素展开,指向的是建立语文要素、语文能力序列之间的纵向联系,使它们之间相互融合。

(三)问题意识

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然后又产生新问题再解决问题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在大力提倡由“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的当下,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要靠问题化教学。我们从“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中间有“一条直路”就是问题化教学,因为问题化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学习过程发现问题,然后以学生的问题展开导学。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之一是让碎片化、断点化的语文知识转变为结构化、系统化的语文知识,而结构化的语文知识就是语文要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真实的问题串成问题链,引导学生在对问题真相的追寻探究中发现语文要素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帮助学生建构立体化、结构化知识,进而形成语用能力。如刘老师引导学生横着看表格、竖着看表格、整体看表格、对照资料看等等,这些学习活动都是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情境意识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真实的生活情境或模拟真实生活的语境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如果语文教师不能将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建立联系,只是把语文知识体系符号化,就很难帮助学生形成能力、提高素养。教师必须认识到语文要素是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的介质和手段,而不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知识转化为素养、要素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情境化教学。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将亲身经历与课文语境建立联系,让学生的感受和作者遇合,让他们发现读课文实际上是在读自己。学生在亲历阅读、思考、表达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语言的力量和隐含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梅兰芳蓄须》这篇课文发生的时代离学生生活比较久远,这样的文章该怎么教?刘老师给我们做了示范,她先引导学生交流资料,然后以勾连背景为起点,很快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学生交流背景资料的过程也是感受梅兰芳那个时代情境的过程。需要强调的是,语文学习的本质属性就是自我建构,因为学生从已有的言语经验和认知能力出发,接受新信息、学习新语言,从而构建自己的言语体系。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特点,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适度实施分层教学。

余文森教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中提出,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能力”有三个特点,即“剩下来的东西”“带得走的东西”“可再生的东西”。其实,这也是告诉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而是鼓励学生透过具体的知识去把握、洞察、发掘其所蕴含的思维方式、认知方法、态度习惯等。笔者认为,這一观点和统编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高度统一。所以,教师在使用统编语文教材时,可以紧扣语文要素,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以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课题编号:本文系徐州市“十三五”规划课题“指向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生言语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H-13-18-L228。

(责任编辑:孙丽英)

猜你喜欢
梅兰芳要素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梅兰芳以情打假
梅兰芳以情打假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名旦梅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