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军
摘 要:创设有效教学情景、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师打造创新型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妙招,小学数学教师要进一步树立创新教学的意识,积极的构建更为有效的教学情景,不断的激发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提升教学的效能和质量,从而为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创新良好的前提条件。本文将就创设有效教学情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進行讨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景;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创设有效教学情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共识,但是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使得学生的参与热情不足、学习兴趣不高等,还需要小学数学教师积极的强化责任意识,进一步钻研教法和学法,进而把握情景教学的基本规律,助力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
一、创设讨论情景,带动学生参与热情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采用口授+板书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热情不足,自然无法唤醒学生积极钻研和讨论的活力,还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创新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创设讨论情景,有效的带动学生在课堂的参与性,进而让学生在讨论中激发数学思维,拓展学习思路,进一步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负数的初步认识》小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讨论情景。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按照学生自愿、特质互补的方式,将班级学生进行有效化和精准化的小组划分,如可以将男生和女生组合,将性格活跃的学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进行组合,为后续的讨论学习奠定基础。其次,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相应的讨论学习问题,如负数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是什么?如何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负数?等等,让具有概括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最后,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上述问题进行自由式、开放式的讨论和研究,并让学生踊跃发言,积极的发表自己有益的建议,而教师要给予有效化的学习指导,让学生积极的进行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不断的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助力课堂的高效教学实施。
二、创设生活情景,唤醒学生学习欲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积极的联系日常生活,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来更好的学习相应的数学知识内容,小学数学教师要紧跟新课改的指引,积极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景,以进一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助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小节内容时,数学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情景。首先,数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现几个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应用的情景,如借助条形统计图对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性别比例进行展示;借助条形统计图对来往车辆的型号进行统计;借助条形统计图对学校的植物物种进行展示等,让生活化的案例展示和具体的知识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统计图应用的理解。其次,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继续沿着上述的生活化情景进行知识讲解,如引导学生思考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条形统计图有哪些特点、如何从条形统计图中进行数据的提取等等,有效的启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作业布置中体现生活化元素,如可以在题目的编写中涵盖生活小故事,并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实践作业,从而让学生在生活化案例和学以致用中学会创新,不断的助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创设游戏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往往喜欢参与一些趣味十足的小游戏和小活动,小学数学教师要全面的认识到学生的这种认知特点,并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合理的构建游戏情景,游戏的激发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兴趣,从而助力教学效能的提升。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小节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积极的创设游戏情景。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好游戏活动准备,如对班级学生进行游戏活动分组、阐述课堂游戏活动目的、明确课堂游戏活动规则,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才可以快速的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有效的钻研算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如可以在黑板上列出一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引导学生分组派代表上台进行答题,并根据学生答题的争取率、方法是否最优、答题速度等,引导学生有序进行计算竞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和创新思维。最后,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带动学生积极进行游戏活动总结,一起发现和解决游戏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助力教学效能的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要全面重视起对情景教学的研究和探索,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摸索教学规律,并积极的构建讨论情景、生活情景、游戏情景,游戏的带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的借助掌握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施教的基本规律,为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秦丽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景教学模式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9(23):424.
[2]杨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尝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9):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