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景花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有效教学理念已逐步渗透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并成为教师所重视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仅彰显了学生的能动性,还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本文笔者以初中数学“一次函数”为例,对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一次函数;有效教学;探究意识
函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一次函数是学生学习函数的起步阶段,若学生在这一学习阶段没有打牢基础,则会增加后续函数学习的难度。面对这种情况,只有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在教学中,应不断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并将学生的“学”放在主要位置上,这样既能促进他们产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帮助他们感受到“一次函数”知识的学习必要性,还能够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使他们发挥能动作用,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动力。而一次函数对于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并且他们在学习一次函数时,常常会产生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将一次函数的具体内容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这样既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还符合了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对一次函数产生探究兴趣,从而保障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买鞋会遇到“码”与“厘米”之间的换算问题,而运用数学原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则是将鞋码与长度分别设置为x与y,然后求他们之间的关系。因此,笔者在“正比例函数”教学导入环节,将这一生活问题引入教学中。由于这一问题是学生熟悉但未曾真正思考过的问题,则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运用枚举法将“码”与“厘米”的对应数据绘制成表格,最后列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解析式,进而总结出了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因此,生活化情境不仅能够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他们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还加强了学生对正比例函数与生活问题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设置课堂问题,唤醒探究意识
问题作为数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主要依据。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应在一次函数相关知识教学中,始终围绕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置课堂问题,这样不仅能够通过具体的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一次函数相关知识的理解,还能使学生结合原有经验与认知来体会一次函数等相关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建立知识体系。
为了使学生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笔者首先让学生回想了正比例函數的图形以及性质。再通过具体的问题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提出:“画出函数y=-6x+5;y=-6x”,并思考:“这两个函数的图像形状具有什么特点?并且倾斜程度具有什么关系?函数y=-6x的图像经过原点,函数y=-6x+5的图像与y轴相交于哪一点,即可以将它看成直线y=-6x向哪个方向平移几个单位得到的”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唤醒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于是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一次函数y=kx+b(k≠0)的图像可由直线y=kx平移|b|个单位长度得到的,也使得学生认识了“将一次函数图像称为直线y=kx+b”这一新知识。
三、运用信息技术,降低理解难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相整合已成为大势所趋。这一模式不仅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具体化的形式展现出来,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还能够为教学带新思路。因此,教师在“一次函数”教学中,应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这一辅助工具,将函数的图像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便研究一次函数的相关问题。
以“一次函数的性质”这一知识点为例,由正比例函数具有增减性,学生可以明确“当k大于0时,y会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k小于0时,y会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这一知识点。但由于一次函数的性质也同样具有抽象性,因此,笔者首先让学生分别画出函数y=2x-1与函数y=-0.5x-1的图像,并及时巡视,发现大多数学生已经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像。一段时间后,先让学生进行演示,最后,笔者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以不同的颜色展示这两个一次函数图像,让学生观看起来更为清晰。从而他们发现了“当k大于0时,y会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k小于0时,y会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这一性质,也充分感受到k的正负对一次函数图像的影响。
综上所述,一次函数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部分,不仅是学生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还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想要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教师可借助生活化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兴趣,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另一方面,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设置课堂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原理形成的过程,并塑造其思维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需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将数学知识以直观、清晰的方式展示出来,以帮助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参考文献:
[1]梁建平.初中一次函数有效教学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6(29):11-11.
[2]杨文琴.初中一次函数教学的困难与对策[J].中华少年,2016(27):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