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力”培养目标下的管理学教学理念及学生能力培养

2020-05-26 12:05盛德荣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0年5期
关键词:四力管理学课程

盛德荣

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力、创造力、决断力和构识力(简称“四力”)的培养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构成知识养成、场景应用以及创新创造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四力”培养目标对应的是“无界教育”“未来教育”“应用教育”和“发展教育”这四种现代教育理念和主张。这四种教育主张对实现教育民主、激励知识生成、培育角色意识、突出创新创造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顺应管理环境变迁,响应时代号召,管理学课程教学在实践应用和学科发展诸方面将会产生更强劲的驱动力量和助推效果。

一、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无界教育”与能力塑造

(一)“无界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无界教育”是对僵化的教学体系和师生主客关系的破除。“无界”在此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学科无界、主体无界、主体与学科之间的无界。管理学只有在学科与主体交融互动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其塑造和培养优良管理者的功能。思维力培养能够实现“教学民主”,可以有效扭转“认知遗传”的课程教育教学布局,为强调“能力塑造”的新型课程布局指明方向。所谓“认知遗传”,指的是在传输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一股脑地传授给学生,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思考时间被挤占和教学民主意识的淡薄,学生既无暇,也难以质疑和解构教师的教学内容,知识在代际传授中几乎处于停止生长的状态,而这样的课程设置也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二)“无界教育”的要求与规范

践行“无界教育”,培养学生思维力,主要包括如下基本要求和规范:第一,“无界教育”与“按需索学”对接,强化了教师的引导角色,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充当“教学索引”的中介而非“知识供给”的主渠道。第二,课程开放、教师开放与学生参与等实现全面融合,强调课程的综合性与教师的团队性协作,满足管理学课程开发的需要。第三,“知识遗传”格局被彻底打破,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更重视学生成长与课程建设。

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进行“无界教育”的基本条件包括:第一,学校应有一支颇具规模、学科背景各异、协作精神良好的师资队伍。第二,校企之间具有深度合作机制,以便实践课程导师和行业企业师傅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实际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支撑条件相对缺乏的情况下,盲目追求能力培养和拓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盲目开展“无界教育”,必然会造成学科基本功能丧失、教学肤浅、课堂热闹而无内涵。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未来教育”与知识生成

(一)“未来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未来教育”的目标指向包含三个基本方面:第一,在重视专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侧重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第二,将延长学生的职业生涯当作教学目的,而不仅仅是将职业入门作为学校教育的目标。专门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需要不断在做中学、学中做,并以此获得职业生命力。第三,管理活动具有相对宽泛的适用性,它并非专业管理人才的垄断技能,而更为复杂的管理知识需求结构会倒逼管理学课程采取开放的姿态面向未来,促使学生获得“知识生成”的能力,以此应付变动不居的管理环境。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创造力培养有助于强化“教学激励”,可以扭转“知识平行传输”的课堂格局,为实现“知识互动生成”的课堂格局提供帮助。

(二)“未来教育”的要求与规范

践行“未来教育”理念,需要遵循以下要求和规范:第一,“未来教育”是一种持续发展的理念和逻辑。管理科学的发展既有实践发展的规律,也有理论自身演进的规律,“未来教育”不能脱离历史和现实。第二,“未来教育”是一种生命教育,它在学科知识和前沿理论的演化进程中追求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未来教育”对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予以尊重和维护,鼓励学生实现个性发展。

三、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临场训练与角色默化

(一)“应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决断力

“应用教育”一般是指将教学价值从应试教育中抽离出来,而不是对理论教育的否定。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教育”试图以临场训练的形式转变“知识自足”的学习现状。临场训练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情景模拟、沙盘模拟、跟班实习、顶岗学习等形式,其基本特征是角色养成训练。践行“应用教育”,需要辨明以下情况:第一,专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与非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有区别。前者注重于战略思维能力、宏观环境洞察能力和行政执行能力的培养,后者侧重于管理流程理解和行业战略思维的训练。第二,管理学作为管理科学的基础课程,它与相关专门领域或管理环节的课程应有不同的倾向性。前者侧重于基础能力培养,后者侧重于管理工艺训练。第三,管理学的应用性教育与管理学的学术探索应有不同的倾向性。前者侧重于知识应用,后者则为前者提供理论支撑并更新知识及管理经验。

(二)“应用教育”的要求与规范

“应用教育”理念的实施要求和規范包括:第一,减少工作中“临场”用不上的一些教学环节,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第二,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尤其是角色职责、角色义务、角色能力等,注重学生角色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第三,突出管理价值中的人本观念,消除极端功利主义和机会主义对受教育者的侵蚀。临场训练应当包含价值养成、技能训练、情感教育、意志锤炼、创新创造等诸多内容。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进行“应用教育”的基本条件包括:“双师型”师资团队、企校双导师制、深度沉浸的角色置换场所。

四、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更新构识与管理环境

(一)“发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构识力

这里所讲的“发展”既是人的发展,也是学科的发展,还关乎社会的发展,核心则是人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构识力是指通过教育而使学生具有基于知识结构内在逻辑的思维搭建能力,能够将知识片段和区块通过组织系统重新链接整合,在管理环境变迁的情况下能够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并提升自身素养。构识力应该包含知识整合能力和知识生成能力两个方面。对学科发展来说,这是要素化的学科知识在新的应用背景下的优化组合;对培养对象而言,这是一种个体发展能力的培育,是使受训者提高知识吸纳能力、变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进行“发展教育”的条件

教师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践行“发展教育”理念,需要植根于以下条件:第一,管理实践处于发展阶段或者管理者(及其组织)处于革新和发展阶段,对陈规、俗约的更改和变通成为组织发展的内在需要。第二,管理环境的竞争性大,个体的固有优势日渐丧失,资源、市场的垄断存在动摇的可能性或事实性。第三,培训对象处于成长阶段,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愿望强烈。第四,利益格局打破后的危机在社会可控制和可承受范围内。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践行“发展教育”,可全面提高学生的构识力,将社会发展、学科发展与人的发展融为一体,实现社会发展促进学科知识发展,学科知识发展促进人的发展。(责编  张德广)

猜你喜欢
四力管理学课程
巧解四力平衡问题——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网络时代做好编辑需练就“四力”
高职《管理学》课程实行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策略
从管理学角度看军事指挥体制改革
修炼学校管理“四力”
提升“四力”夯实党建基础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