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娟
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深入推进技能型人才的供给侧改革,积极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大国工匠”。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主要阵地和重要渠道,回应时代要求和政策导向、强化对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其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培养工匠精神是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推进改革创新、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内核。因此,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融入“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更加突显,本文就“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展开了相关研究。
2014 年 3 月 30 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在国家文件中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办好这一关键课程作出了具体部署和指导。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主阵地,肩负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重点培养技能操作上具有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职业素养上具有“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勤勉尽责”精神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也是高职院校的时代使命。
一 、相关概念的内涵
(一)“工匠精神”内涵
首提“工匠精神”的聂圣哲,培养出一流木工匠士。中国古代的“工匠”,主要是指有专长的手艺人,“工”是指做工,“匠”是指技艺。现代社会提倡的“工匠精神”渗透到各行各业,除了娴熟精湛的技艺,更包含专注执着、认真负责、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等的综合职业素养。已有学者进行大量的文献阐述:如刘志彪(2016)认为工匠精神强调精神理念,如精益求精、完美主义,有一种“死磕”与“忘我”的状态。现代“工匠精神”在不同层面表现各有侧重。在宏观层面“工匠精神”是一种时代追求、是一种价值取向,再到各职业教育高职学院层面是一种办学理念,对学生个人层面来说一种内在素养。2018年当选的“大国工匠年度人物”都是各行各业的高技能人才,比如:高凤林是研究院首席技能专家,中车长春轨道首席焊工李万君,从事不同行业的高级技师夏立、陈行行、王树军、谭文波,地质队高级工程师朱恒银,带电作业工王进,广核集团核燃料操作师乔素凯,敦煌研究院修复师李云鹤。 “工匠精神”起源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本身就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服务于企业。有一流的人才,才能产生一流的企业。没有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就不能实现“高”技能。因此,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视域下的职业素养,有助于向企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二)职业素养的内容
被称为世界“职业素养鼻祖”的San Francisco 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一书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职业素养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显性素养,即身体素质、个人形象、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二是隐性素养,是指员工的职业意識与态度,对工作热爱并甘于奉献。三是特殊职业素养,比如化工职院化工类的专业,安全的意识、指标的监控、操作规程,要求学生具备高度的安全和环保意识,严格执行工艺指标和工作流程,较强的应急处理能力等。因此,每个专业要在形成一般职业素养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本行业有关的核心素养的认识和塑造。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教学过程中要与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对接。
二、“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意义
(一)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16年重提“工匠精神”,引起了全国各界特别是职业教育领域的关注,从而展开了热议和关注。目前我国制造业在综合国力总体还处于中低端水平,在芯片等高科技电子元件、零部件及高科技材料方面广泛的依赖从美日欧等国家进口,导致以美国等西方国家以此为借口打贸易战。在高端制造业,不可替代的核心零部件和材料方面需要加大攻坚克难力度,发扬“工匠精神”,全面提高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高职教育专门培养制造业高技能型人才,在训练提高学生的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敬业守信、敢于创新、精益求精等职业素养,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二)培养“工匠精神”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工匠精神”源于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自觉践行“工匠精神”,立德树人,是保证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石。现在高职毕业生就业后的离职率居高不下,不但造成了用人管理和培训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影响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其中很大部分的原因就是高职生专注、负责、认同感,使命感等“工匠精神”的缺失。因此,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工匠精神”的培养,教育学生持续提高自己的技术技能水平,踏踏实实朝着自己的职业目标不懈努力,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三)培养“工匠精神”是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通过教学活动全面对学生进行 “工匠精神”的培养,在人生观、价值观会形成的关键阶段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理解“工匠精神”精髓并认同职业,培养学生在后期的职业生涯中浸润“工匠精神”的精髓。通过在校学习期间的培养,明确自己的专业应具备的行为规范,及将来从事的工作职责和义务,在职业规划、就业或是自主创业时都保持积极正确的态度,才能与用人单位和企业之间进行高效沟通,达成一致,职业生涯发展空间更宽更广。
三、“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
(一)将“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专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阵地,注重人才职业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双重融合,只有具备了“坚定信念、专注执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职业素养,才能使专业技艺达到炉火纯青。因此,高职教育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从入校到毕业就有计划的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思政、职业道德与法律、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的职业素养必修课,理解“工匠精神”。 不同的专业的人才的培养在素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安排等方面都应有指导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的行动纲领和实施依据。安排专业教学、技能训练的实施计划时,将思政和“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教师要将“工匠精神”,职业素养、思政教育贯穿全过程,践行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职责,提升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广泛深入推行“现代学徒制”等多种模式的校企合作
学校培养企业需要的“工匠精神”高质量人才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校企合作,使教学过程直接利用企业的生产场景和设备、技术互为补充实现资源共享。“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联合招生,共同培养的一体化育人,企业师傅和院校教师互聘互用,专兼结合,将课堂、实习实训室、企业工作岗位进行整合资源统筹利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工匠精神”,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促进高质量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聘请企业专家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让学生聆听企业“工匠”来自一线的工作经验和前沿技术,持续现场感受企业“工匠”的职业素养,鲜活的实际案例分析,真实的感受将来自己要从事的职业场景。通过校内引进企业生产线,实现课堂理论学习和企业顶岗实训相结合。根据专业的需要探索更多模式的校企合作,比如:工学交替、校企互动、订单培养等等。企业根据的人才需求,主动参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設置和考核评价等环节的制定,政府相关部门给与政策指导,实现真正校企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
(三)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具有“工匠精神”内涵的职业素养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心智日渐成熟的阶段,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人格品德、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职业意识和素养的重要途径与载体。首先,将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与课堂紧密结合,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竞赛中体会艰辛和收获,培养对知识技能的兴趣,激励求实创新、追求完美、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其次,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1.观看央视记录片《大国工匠》、《大国重器》、电影《匠心》、国家勋章授勋仪式等;2.邀请企业的技能大师,行业能工巧匠来学校演讲或专题报告会,3.组织学生进行工匠精神职业素养为主题的文艺演出,辩论赛等。通过这些活动,沐浴大师工匠的熏陶,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为今后职业发展打下好的坚实基础。
四、结语
高职学生在个人职业发展道路上能否取得成功,与他们具备的“工匠精神”内涵的职业素养密不可分。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应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高职院校要在教学,校企合作、校园文化等方面深度融入“工匠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作者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研究》 。课题编号 HYJG17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