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国家对于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构建了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学生资助体系,资助政策体系实施以来,资助工作不断创新,资助理念不断丰富,将物质资助与立德树人紧紧结合,如何在资助工作中做到精准资助,如何在资助中立德树人,已成为高校资助工作重点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精准资助;资助育人
1 四位一体 全面资助
当前,国家已经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学生勤工助学四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形成了贫困资助、学业奖助、学生自助多层次的资助制度,基本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国家助学金、国家贷款、困难补助、绿色通道等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经济困难,避免学生因经济问题无法入学;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学校奖学金侧重奖励学习优秀的学生,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艰苦奋斗;入伍补偿、免费师范生强化政策导向,为学生就学就业减轻负担;拓宽资助渠道,汇聚社会爱心,多途径的社会捐助作为补充帮助困难学生家庭完成学业;学校提供各种勤工助学岗位,既减轻贫困学生的经济压力,又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各种资助政策相互补充,共成体系,为困难学生创造良好就学条件。
2 建档立卡 精准资助
国家资助体系不断完善,资助力度也逐渐增大,其伴随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当前,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高校学生资助文件,助力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但尚未形成系统的贫困认定指标。除了建档立卡户、低保户等七类人员政策原则上按最高档次或标准给予相应资助,其他贫困生的贫困证明材料区分起来就不太明确了,且受人为因素操控的因素较大,只要去当地开取相应证明,基本会办理成功,这也造成了不贫困的学生来争取贫困名额。
2.1 建档立卡,规范认定材料
贫困认定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部分,各地區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学生家庭具体情况以及突发状况等情况都是高校每年贫困认定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建档立卡首先要做的就是规范证明材料,每年九月份开学,贫困证明材料各式各样,使在认定的过程中不能充分了解学生,也给评议小组的认定造成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学生申请贫困资助之前就需要将贫困申请等级的具体要求罗列清楚,特别困难、困难、一般困难三个等级当中具体考虑哪些因素,如政策规定的扶贫对象、区域城乡差异、家庭类型、父母健康状况、在学人数、父母职业及年收入、在校消费情况、受助情况等。通过家庭情况调查表和当地开具的证明以及学生在校的消费情况对学生的经济情况建立详细的档案,每年认定时对材料的格式及内容做统一要求,避免材料证明不充分等现象发生。
2.2 加强资助队伍建设
在高校贫困认定中,大部分以辅导员、班主任和部分班级学生代表组成资助认定小组。资助队伍的工作涉及奖助学金的各个方面,组建一支懂政策、业务强的资助队伍对于资金的精准使用以及资助育人功能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要组建资助宣传队伍,加强对资助政策的理论学习,做好政策的引领。及时发现挖掘资助典型案例,弘扬资助育人主旋律,让优秀学生事迹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发挥榜样力量。
其次组建资助的认定评议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定期开展各评议小组之间的经验交流。从认定之前各项材料的规范,到认定过程中各项材料的审核,使评议小组参与到资助的各个环节。对于存在疑问的审核材料及时提出并组织讨论,由全体商榷确定统一标准。
2.3 健全资助机制,确保精准实施
打造班级自评、班级互评、学院审评的三级资助评议机制,确保资助对象精准。在系统的培训之后,首先由班级内部对班级贫困生的材料进行核实,帮助学生完善证明材料,确定贫困等级;班级评定结果出来之后由各年级、各班级交叉互评,再次检查班级评议当中是否存在评定不当的现象,将其记录下来;最终由学院领导及老师组成的学院评议小组对交叉互评当中存在问题的名单进行审核并最终确定资助等级,做到精准资助。
3 资助育人 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同样立德树人的成效也是检验高校资助工作合格与否的标准。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经济资助只是暂时的,只有通过精神资助才能使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3.1 关注资助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部分贫困家庭学生因家庭及生活条件原因产生自卑及消极态度,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寝室走访了解学生动态,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交流当中存在的困难,通过谈心谈话了解学生现状,帮助其解决面对的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引导其树立自信自强的品格,尤其在入学和就业两个重要节点,做好困难学生的职业规划及就业择业观的引导,使其成为一名有理想、有文化、有追求、有道德的有为青年。
3.2 加强贫困学生诚信教育
在贫困认定过程中,部分学生为争取贫困指标或为获取更高等级资助,在准备认定材料时虚报家庭情况的现象时有发生,每年的催贷工作也成为辅导员的常规工作之一。诚信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为人处世的基础。通过开展诚信法规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加强学生的诚信法律意识,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合格大学生。
3.3 做好受资助学生的感恩教育
高校资助政策在经济上给贫困家庭学生带来了资助,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学费和生活问题,助其成长成才,但部分学生感恩意识比较淡薄,认为资助是国家、社会和学校对自己的同情,资助是自己应该得到的,等靠要思想严重,精神出现懈怠。
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思政育人功能,精心设计感恩育人课程体系,将感恩课程体系贯穿整个培养过程,使感恩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意识。通过开展形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教育,营造浓厚的感恩文化氛围,通过讲感恩故事树立感恩榜样。组织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将感恩意识付诸实践。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资助工作的根本任务。资助工作要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育人导向,完善资助制度,在精准资助的基础上立德树人,全面提升高校资助工作的科学水平,方可建立长效资助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叶红专.亲历者叶红专 聆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J].中国经济周刊,2018(50):168-170.
[2]张振铭.精准扶贫背景下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精准认定体系构建[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1):95-98.
[3]王旭,聂铭.关于建立高校“一二四一”资助育人体系的思考与实践——以昆明学院社会管理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9(02):151-153.
[4]薛晨浩.着眼资助育人功能,助力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N]. 中国民族报,2019-01-11(006).
[5]潘期辉,杨妮.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育精准扶贫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20):18-19.
[6]武红阵.精准资助视野下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路径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104-106.
[7]陈宝生.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8(06):4-5.
作者简介
杜宏伟(1991-),男,汉族,河南西平,硕士,吉首大学,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