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胜琦 王芷悠 张越怡
摘 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在不断享受着手机带来便利的同时,对手机的依赖也越来越严重。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课堂上依赖手机的现象。因此,针对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象,根据大学生上课使用的沉浸式软件和碎片式软件的不同特点,以及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程度的不同,通过心理学、管理学方面的理论,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一现象。
关键词:手机依赖;大学生课堂;认知行为疗法;激励理论
一、研究对象及数据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范围和定义
本文研究对象主要是认为自己手机使用过度且有意愿改变自己对手机依赖的大学生群体。经调查,大学课堂一节课的时间一般为45分钟。我研究组现将大学生平均每节课使用手机的总时间划分为四个阶段,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在10—45分钟时间内,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存在过度使用手机的现象。而对于使用手机10分钟以内的大学生,近70%的人认为自己不存在过度使用手机的现象,因此这部分数据不在我们的研究对象范围内,予以筛除。
我组进一步分析(表2)发现,“认为自己过度使用手机”的大学生群体总体上愿意改变。由于课堂上使用手机超过30分钟的大学生群体中近一半认为自己不需要改变且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较深,到达了手机成瘾的状态。经了解,为这类大学生群体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需要较强的生理、心理学专业知识,因此这部分数据不在我组研究人员的专业范围内,暂时不予考虑。
表3为“认为自己存在过度使用手机”的,且有意愿改变手机依赖的不同时间段的研究对象的占比,其中课堂使用手机在10—20分钟和20—30分钟的群体占比最高,最具普遍性,故该群体为本次研究主要的调查对象。
(二)研究对象特征及程度的划分
根据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软件的特征,我组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类:沉浸型、碎片式和其他。通过划分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软件的时间,将研究对象分为轻度和重度两种不同程度[1]。
1.根据特征划分
(1)沉浸型:有目的性地使用手机,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时全身心投入,达到沉浸状态的大学生。他们在这期间完全无法关注课堂相关的一切事物,使用手机进行的活动有视频(电影、电视剧、直播等)、打竞技游戏、阅读小说等,使用的代表性软件为腾讯视频、斗鱼直播、王者荣耀等。
(2)碎片式:有意愿认真听课,但由于手机而导致注意力分散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时能够大致关注到课堂发生的事物和动态,但接收不到完整的课堂知识,进行的行为有聊天、购物、看短视频、打休闲游戏等,使用的代表性软件为QQ、微博、抖音、消消乐等。
(3)其他:无法归纳出其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典型行为模式,如全身心投入碎片式信息。经调查发现,这一类特征十分明显的大学生群体,其行为模式比较特殊,其中以追星大学生为典型代表,当其关注的艺人活动时,其使用手机的模式表现为全身心投入于微博、音乐软件等碎片式的软件中,达到沉浸式的状态接收碎片式的信息。
由于第三类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行为不规律,数据参考价值不高,因此我组主要针对第一和第二类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2.根据程度划分
根据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时间的长短,将课堂使用手机在20分钟以内定为轻度,20分钟以上至30分钟以内定为重度。
二、解决方案
(一)碎片化
碎片化研究对象的注意力不会长时间集中在手机上,可以随时转移到课堂上。针对这种群体,可以着重通过自我监督的方式来改善课堂手机依赖的现象。
1.轻度碎片化
(1)设立目标。过程型激励理论认为,动机激励水平取决于人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达到预计的结果及判断努力对于个人需要的满足是否有意义。因此可根据自身情况,设立可量化、有把握的目标,并为自己设置一些奖励。
(2)认知行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2]。这里我们参考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但不参考其具体治疗步骤。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我们认为人的认知决定人的行为,所以我们希望大学生能够意识到课堂手机依赖的危害,从而重视这一问题并做出改变。要实现这一点,必须要有校方的配合,有关讲座的开展和教师的思想指导都是很好的方法。
2.重度碎片化
(1)轉移在手机上的注意力。若放在手机上的注意力为九级(共十级),我希望通过将大学生的注意力转移为低等级的行为,从而达到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课堂的目的[3]。达到这一目的手段有:手中握笔、调整坐姿、和老师对视等。
(2)同化效应。由于该研究对象有意愿改善手机依赖,同化效应效果更加显著。我们建议这类大学生以认真听讲的同学为同伴,通过周围同学认真听课来同化自己的行为。
(3)限制使用手机。由于该类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比较严重,所以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强制性手段限制研究对象使用特定的软件,如锁屏APP或同伴监督等。
(二)沉浸式
针对这类群体,我们希望从意志力等深层次改变其手机依赖现象。
1.轻度沉浸式。由于该类大学生沉浸入手机的时间并不长,可以通过自我暗示的方式增强意志力。学生在上课前不断提醒自己克制使用手机进行娱乐项目,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发意志力,从而对自身的手机依赖行为形成约束作用[4]。
2.重度沉浸式。激励理论是指以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修正行为,正强化好的行为和负强化不好的行为[5]。我们设置不同的目标来减少上课手机依赖的行为,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设置奖励和惩罚。目标由简到难,分阶段逐步进行,同时配合限制使用手机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以上是从学生角度出发改善手机依赖,但老师讲课的精彩程度和师生互动也是改善手机依赖的关键。建议教师可以用更丰富的教学形式、更频繁的眼神交流来改善学生的手机依赖。
三、结论
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象,将大学生课堂上使用的软件,根据其特点的不同分为沉浸式软件和碎片式软件。又根据大学生在课堂使用的手机时间长短不同,分为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对于轻度碎片化的大学生,建议使用目标设定和行为认知,主要通过学生自我的约束来改善依赖的现象;对于重度碎片化的大学生,主要通过强制手段及环境的改变来改善,如注意力转移、同化效应和限制使用手机;而对于使用沉浸式软件的大学生,则需要通过改变深层次的意志力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即通过意志力锻炼和激励手段等方法来改善。当前,解决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象已刻不容缓,所以我们通过调查和分析给出以上建议,希望能缓解这一现象。在未来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会寻找志愿者测试这些方法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 欧先交,吴杏荣,曾兰华.高校学生课堂手机使用调查及应对措施[J].大学教育,2017,(3):158-160.
[2] 周莉.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培养当代学生理性积极的社会心态[J].北京教育(高教),2019,(7):100-102.
[3] 唐兴萍.大学生课堂注意力转移及其替代性研究——以英语教学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13,(4):100-104.
[4] 菲尔图.意志力是训练出来的[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190-197.
[5] 刘利君.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激励理论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