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纪博 韩欣霏
摘要:随着生态文明的推进,国有林场的改革,其农村空心化治理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分析了国有林场农村空心化的表现及成因,选取落后而又具发展潜力的中华山林场莲花村为研究对象,根据实地调查情况分析其空心化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指导下,探究国有林场农村空心化治理策略,以期振兴乡村,振兴国有林场。
关键词:农村空心化;国有林场;莲花村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国有林场是国家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的基本组织,其辖区内地广人稀、农村众多、空心化较为严重。农村空心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农村社会因资源外流而造成内部系统调适能力逐步弱化甚至缺失的一种状态,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农村空心化现象在世界城镇化进程中普遍存在,欧美国家将此称之为“农村衰落化”,日本将其称为“乡村过疏化”。
目前我国关于农村空心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演化规律、驱动机制、表现特征、治理策略、测度指标等方面。研究区域主要分布在东中部较发达地区,研究领域涉及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等。地理学界多从空间角度考虑,涉及农村宅基地废弃或闲置、村庄外扩内空等地域系统演化过程;经济学界侧重农村经济表现方面,如农业劳动力资源大量转移至城镇而导致农村经济展缓慢等一系列问题;社会学界多关注农村空心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管理学多集中在农村治理等方面。
本文将问题聚焦在關注较少的国有林场地区的农村,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以中华山林场莲花村为例,因地制宜,探索农村空心化治理策略,以期对国有林场农村空心化治理提供借鉴。
一、国有林场农村空心化的表现及成因
(一)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
近年来国有林场农村人口流失严重,由人口稀少逐步向荒无人烟转变,有劳动能力的年轻人更是寥寥无几,不少农村已逐渐沦为空村甚至遗址。一方面,由于国有林场从生产利用向生态保护转变的改革要求,迫使以往靠木材砍伐及加工为业的农村青壮年大量失业,转向城镇寻求生计;另一方面,由于年轻一代生活需求的提高,农村青壮年大量涌入城市务工或经商,寻求自身的发展。
(二)基础设施缺乏,居住条件差
国有林场地区农村基本无公共活动场地,商业网点欠缺,教育条件落后。出入农村的主路往往窄小破旧,农宅门前路及连街路为土路,崎岖不平,沟壑纵横。居民房屋多为破旧的土房或木房,建筑外环境无人整治,杂草丛生。因为以往国有林场地区以木材生产为主,忽略森林环境维护,导致林场环境杂乱无序,既没有自然生态的原真,也没有人工雕琢的精致。
(三)乡土民俗失传,文化凋零
以往热闹的节庆民俗活动,如今已无人问津,传承民俗的物质载体束之高阁积满尘埃或已废旧腐烂,丰富而又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传承面临失传风险。各家各户为生计所迫,各奔东西,邻里乡情关系淡化。夫妻或父母孩子聚少离多,留守家庭稳定受到冲击,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受到影响。随着青壮年的大量外流,农村文娱活动无人组织,留守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缺乏。
(四)产业单一,技术落后
国有林场农村大多以传统第一产业为主,辅以第二产业。主要种植经济林及林田,少量种植果树及养殖禽畜。第二产业主要为木材粗加工,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产品单一,经营附加值低。大多国有林场地区偏远,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难以进入,农村更是条件艰苦,缺乏人力和资金发展产业、技术。
二、莲花村空心化现状及问题
(一)人口流失严重
莲花村位于中华山国有林场腹地,在册户籍人口493人,根据实地调研数据,目前留在村里的有153人,且大多是孤寡老人与儿童,青壮年不足20人,人口流失比例高达70%以上。人口大量流失,使莲花村各项日常活动及管理工作已无法正常开展,整个村子接近名存实亡。
(二)房屋闲置,林田荒废,风貌破败
莲花村内有四个居民点,共有115户,目前有人居住的房屋不足40户,多数房屋空置。莲花村村域面积13000余亩,其中耕地600余亩,林地12000余亩,如今林地无人照料,耕地大多荒废,主要种植蔬菜满足留守居民需求,造成资源极大浪费、土地荒化。莲花村居住建筑老旧破败,多为土坯房,大多墙倒屋漏,无人更新维护,已成为危房。院内外杂草丛生,土路崎岖不平,基础设施条件差,交通不便,村庄环境破败不堪,居住条件没有保障。
(三)民俗失传,文化消亡
莲花村有着历史悠久的寺庙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如今物质载体破败,民俗文化面临失传,红色文化几乎消失。寺庙倒塌后其文化内涵也逐渐消亡;大部分民俗文化知识留在老一辈人的思想里,当代年轻人不闻不问,民俗活动停滞;红色文化逐渐被遗忘,无人问津。
(四)产业薄弱
莲花村以第一产业为主,主要有经济林种植、禽畜养殖、农作物和果树种植。木材加工业已处于停滞状态,村内依靠老木匠制作家具自给自足。依托中华山国家森林公园,莲花村会接待少量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服务,近几年随着村庄的破败,游客也很少光顾。整体而言,莲花村产业薄落,经济落后。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莲花村空心化治理策略
(一)产业兴旺:依托自身优势,重构产业体系
莲花村有良好的资源禀赋,森林覆盖率95.5%,有经济林、药草、果林等植物资源和国家级保护鸟类、禽畜等动物资源,还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要摆脱以往以林业种植为主的产业模式,依托自身资源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体系重构。加快经济林种植、林产品加工、旅游服务三产融合,形成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图1)。以市场为导向,改进林产品种植和加工业,引进高端林产品种植培养和加工技术,融入文化创意要素,提升林业产品的附加值,满足供给侧需求。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第一产业主导向第三产业主导过渡转变。
(二)生态宜居:保护生态本底,打造宜居环境,吸引外来人口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莲花村发展的优势,是打造宜居环境的基础,也是吸引外来要素的依托。结合莲花村实际,必须围绕修复生态环境、提升居住条件、聚集人口来达到生态宜居的要求。
生态修复是前提。要修复以往滥砍滥伐区域,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注重美化自然环境。创造宜居条件是基础。林场牵头,以租赁房屋宅基地、承包林田、开发本地产品等方式,引入外部市场力量,让市场做功,盘活宅基地、林田等闲置资源,完善村庄内外基础设施,招商引资,在集体建设用地范围内改建或重建富有特色的生态建筑。聚集人口是关键。发展乡村已不是把本地村民留在乡村,而是基于村民意愿吸引外流和外来人口,增强乡村活力。
(三)乡风文明:传承乡土文化,建设乡村文明
农村的特色在于文化底蕴,传承和挖掘特色文化是塑造乡村特色的重要基础。莲花村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红色文化、寺庙文化、民俗文化等,深入发掘其内涵,推动优秀乡土文化传承创新,创造性转化。
加强文化物质载体建设与非物质文化传承。建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纪念园,宣传红色故事;修复原有寺庙,将古老寺庙文化内涵融入现代生活;将文化元素融入日常生活和公共设施中,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寻找本土文化老艺人,保护延续优秀乡土文化。乡风文化与社会文明建设相结合。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可为乡风建设注入新的血液,引导乡风建设与时俱进、蓬勃发展,提升莲花村居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治理有效:建立健全政策制度,制定保障措施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的相关政策制度法规不健全,管理混乱,实施力度不够,导致农村建设随意,村民生活无保障。根据莲花村现状,目前急需解决的政策制度问题主要集中在土地、人才、留守居民等方面。
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地的土地政策制度。制定宅基地回收及租赁政策,严格宅基地一户一宅确权,回收多余宅基地,对其合法擁有且闲置的宅基地,村集体征得户主同意后进行有偿租赁或回购,统一管理利用。制定引才政策,增强农村治理能力。结合国家大学生村官及选调生等相关政策,制定本地人才奖励优待政策,给与更多优待吸引人才,建设农村人才队伍。建立健全留守村民生活保障体制及在外户籍人口管理机制。让留守村民有学上、有病医、有所养。鼓励村民参与村庄建设发展,优先安排工作岗位,结合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保障留守村民生活质量,建立在外打工人口档案,保持密切联系。
四、结语
国有林场地区的农村有其特殊的生态和资源优势,应该走在乡村振兴的前列,但其空心化治理也更为复杂和困难。要摸清其空心化特点,统筹留守居民和在外户籍人口,从居民意愿出发,整合利用闲置资源;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改变林场原有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要健全市场机制,发挥农村内部拉力作用,以优良的环境条件和政策条件引进人才,共建林区美好农村。
参考文献:
[1]王伟勤.西部地区农村空心化问题透视——以陕西省H县为例[J].理论导刊,2017(04).
[2]陈修兰,吴信如.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空心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浙江省6市581名村民的调查数据[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8(06).
[3]戴桂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空心化治理[J].商业经济研究,2015(35).
[4]庞珺.农村景观环境整治中的空心村问题[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6).
(作者单位:赵纪博,武汉大学;韩欣霏,武汉轻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