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雨滢
摘要:随着国家愈发的重视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各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得到切实的发展。舞蹈课作为艺术课程之一,成为各校师生以及广大学生家长所一致青睐的一门艺术课程。具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舞蹈是怎样发挥其创造性作用?对普及型舞蹈应如何进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同时又应对普及型舞蹈教师培养模式做出怎样的改善?成为本文谈论的焦点。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舞蹈教育 舞蹈教师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7-0151-02
一、舞蹈对创造性思维培养
艺术除了审美、娱乐和认知功能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便是它的教育功能。进步的艺术作品可以被看作生活的教科书,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起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用。同时,艺术也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活动,每一个艺术品的产生都是在饱含艺术家思想及诉求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家的思维、操作和表达来形成的,这样的特性便告诉我们,要进行艺术创造首先要具备创造性思维。
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它的创作必然也需要创造性思维。舞蹈作品不仅在编创阶段体现出它的创造性,更是在表演阶段也具有创造性,即舞蹈演员的“二度创作”。在这一过程中,便需要舞者调动创造性思维,动由心生地进行舞蹈表演。除此之外,舞蹈训练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1981年美国现代精神生理学家、诺贝尔金奖获得者斯贝里博士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虽然相互联系,但是却各有侧重。大脑的左半球偏重于逻辑思维,主要负责语言、运算、逻辑推理等能力;右半球则主要负责形象思维、想象、欣赏音乐和舞蹈等心理活动。由此可见,舞蹈训练能够不断提高右脑的思维能力。而右脑又具有相对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舞蹈训练对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具有推动作用。
鲁道夫·拉班认为舞蹈和动作是密不可分的,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科学的人体动作分析体系,发明了“拉班舞谱”和“人体动律学”,在后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中,更延伸出适合儿童的主题舞谱这一具有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谱系。这种简化了符号和规则的舞谱更加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同时又让孩子主动去编创舞谱,这种对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早已得到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认可,并在中小学范围内进行普及。而中国近几年也不断在创造性舞蹈方面努力着,例如吕艺生教授对素质教育和舞蹈美育的研究等,为我们国内在舞蹈普及性教育打开一扇窗,而我们如何透过这扇窗,捕捉更多的阳光,也是需要我们的教育者们继续为之努力的。
二、做开发创造性思维的舞蹈教育者
作为时、空、力相结合的舞蹈,最大的特点就是给孩子真正提供了一个主动的“空间”,这个“空间”不仅是肢体上移动的“空间”,更是思维上活跃的“空间”。极具想象力的孩子们在舞蹈“空间”里的翱翔也并不是盲目的,她需要适当的航线为引导,这样才能降低碰壁的几率。在主题舞谱的引领下,作为灯塔般的“引导者”,应怎样发散光芒,引领孩子航行呢?
(一)以“打开”替代“约束”
要想开发创造性思维,“打开”是第一步的。早在伊莎多啦·邓肯徜徉于自然中起舞时,她便认为舞蹈教育也应该遵循“自然法则”。她认为,孩子们的表演是天性的自然流露,是最为自然的表现,所以对孩子的教导应该结合孩子的天性进行开发和教导,通过他们对世界万物的感受,形成自己的舞姿动作,这是最真实的、自然的、最流畅的流露。反观国内现在舞蹈教学,大多数老师依然追随着一个统一标准,以“比葫芦画瓢”的方式,这不仅束缚着孩子的肢体,更是束缚了孩子的精神,长此以往,只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让孩子不做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为课堂的主角和主体,给他们营造一个可以畅议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他们可以打开自己,不去模仿固有的东西,而是将想象力散发出去,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用肢体动作表达出来。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作为教师,更应该帮助孩子去“打开”自己,放飞想象。
然而,孩子们由于陌生事物容易产生迷茫感,每个孩子又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所以要让孩子们放飞想象,老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笔者在进行教学实践中便有所体会,当教师让孩子们即兴起舞,告诉他们动起来的时候,他们大多数是原地的动,例如:摆手。活跃点的孩子最多也是原地跳跃。而当老师给予他们一个引导,例如:你们可以在教室里朝着任何方向走动。这样的指令让孩子们意识到,我的动不仅仅是原地的动,还可以在空间移动。这样的引导仿佛给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孩子们做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动作,有的向前后、有的斜线,更有的转圈圈。试想,如果老师再给他们一条可以高高的,低低的,平平的动,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
因此,在普及型的舞蹈教学中,要开发创造性思维,必须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式,这样才可以打开孩子想象的空間。
(二)在“开放”中“限定”
当我们做好“打开”这第一步,下一步便是给予一定的“限定”,这样的限定不是限制想象力,而是让他们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去开创更多“动”的可能性,也就是编导中常说的限定性即兴法。在德国现代舞先驱拉班和魏格曼的共同努力下,创造出的即兴编舞法来帮助那些被束缚的古典芭蕾舞者来打开身体。这种编舞方法一般可分为非限定性即兴和限定性即兴两类,非限定性即兴是指没有限定性条件,身体完全跟随内心的需要进行动作的方式;限定性即兴是指给予无数的身体部位、力、时、空等舞蹈元素的条件限制,来自己探索动作更多可能性的方式。限定性即兴对非专业舞者的创造性开发是不容小觑的。
当孩子们在即兴中的动作放飞天际之时,孩子们会重复着以前的惯性动作,很难进行创新,而这时教师便需要给予一定的“限定”。例如:在一个画圆的动作指令中,给予孩子一个限定,用胳膊肘画圆。这时,孩子们将焦点集中在胳膊肘上,便会活跃思维去探索多种胳膊肘的画圆方式,平圆、立圆、围绕整个身体的圆乃至用胳膊肘在地面画圆等,都会鱼贯而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没有教过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孩子们创造出来的,并且力求不同。因此,“限定”的方式,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推动作用。
三、培养具有开创性思维的舞蹈教育者
作为以创造性思维开发为主的普及型舞蹈课堂,必然会对舞蹈教师提出新的要求。首当其冲的便是编创能力的培养,只有当老师具备编创能力时,才能创新性的引导孩子们创新动作。其次,作为教育者,应该牢牢的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个性特征,根据他们的特点来进行开创性培养,学生是发展的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思维发展特点。再者,教育者应该具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例如:舞蹈课堂中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新颖与好的评价,所以教师不以统一标准限制学生,应用鼓励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孩子去开创更多的肢体动作,培养孩子的开创性思维。因此舞蹈教育不仅需要掌握舞蹈的技能与方法,还需要学习编导这一基本的编创能力;不仅需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学习主题舞谱这一理论基础。
在美国的舞蹈教育中,从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直至专业教育,它的教育思路和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而中国则是呈现脱节性的特征,中小学的体制内的舞蹈教育几乎没有,高等教育以及专业教育的生源也多来自社会教育机构,而五花八门的社会教育机构也难以实现对人的培养,这种“无头有尾”的舞蹈教育是急需改革的。但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只有先将一批创新型舞蹈教育者培育出来,就像舞研班、舞运班一般,向着全国各地注入新鲜的血液,然后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发展,逐步的完善舞蹈教育事业。
四、结语
创造性的舞蹈教育显然是不可或缺的,它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也推动整个教育事业乃至社会的发展进步。今天的舞蹈教育显然处于探索与不稳定阶段,新的形式正在取代旧的形式,新旧交替虽然产生许多困惑的藤蔓,但是阳光透过藤蔓正照拂在我们的脸庞。在步入新时代的今天,舞蹈教育只有跟上新时代的步伐,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的新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獻:
[1]刘青弋.西方现代舞史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黄嘉敏.21世纪美国舞蹈教育趋势[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7,(01).
[3]欧建平.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