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春
摘 要:初中教育是中等教育的初始阶段,为高中学习提供基本的理论基础,在初中阶段学生会接触到更多的科目,例如,物理、化学等,这个时期的学生对于物理这个学科的印象都比较模糊,没有系统的认识。初中物理对于学生逻辑思维以及专业知识的要求很高,而且没有小学的铺垫阶段,相对语数外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初中物理课程中有物理实验的要求,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要求也较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专业的科学实验,教师要利用好这个契机让学生在学习中激发对物理的正确认知以及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本篇文章通过介绍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来向大家系统的阐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以及效率的一些措施和手段,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兴趣;实验;创造思维;动手制作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3-0098-02
物理来源于生活,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要求较高,物理学科中从简单的概念、定理到复杂的实验现象的解释都要有大量的物理实验来证实和解释,所以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学科,也是研究物理现象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初中物理学习中,要重视物理实验课程,教师开展物理实验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枯燥的物理概念和定理的理解,还可以通过与实际的生活相关联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爱好。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来引出本堂课的知识点,在通过课上的实验指导让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发生条件以及发生过程有更清晰、更深入的了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所以要想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涨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教师可以将物理实验等作为课堂的切入点,让学生抛弃对物理的敬畏之心,忘记物理学习中那些复杂难懂的推导过程,知识集中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通过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会慢慢揭开物理神秘的面纱,想要去探索更多有趣的现象,这就是学生以及教师在物理教学上迈出的成功的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1.通过物理实验演示来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物理实验演示是教师通过实际操作或者播放实验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可以观察物理实验的过程和现象总结出结论,这个过程是学生对物理的探索。以教师讲解初中物理课程“大气压”为教学案例,首先,教师要在课前准备好实验要用到的水盆、透明杯、蜡烛等实验器材,然后课上教师将蜡烛固定在盆底并在水盆中倒入适量的水,整个过程保持蜡烛的燃烧状态,之后将透明杯罩在蜡烛外面,不久之后我们会发现蜡烛熄灭了,杯子里的水位逐渐升高。这时教师就可以将“大气压”这个概念自然地引进来,通过学习我们会知道蜡烛的燃烧消耗了杯中的氧气,导致杯子内外的大气压不同,盆中的水被气压挤进了玻璃杯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上或者课下自己重复一下实验过程,亲自体会一下大气压的作用和存在,这种实验演示教育法比单纯的讲实验过程要更直观、更清晰。在选取实验的时候尽量选择与生活贴近、操作简单的,这样更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习的兴趣。
2.将物理实验融入课堂导入环节,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将课堂导入列入课堂环节,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导入环节也尤为重要。通过观察发现,学生的注意力以及思维的活跃度在课堂开始的时间段内最好,教师要通过新奇有趣的导入环节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直持续到课堂的结束,让学生的情绪能够被老师充分的调动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保持高度的注意力,用良好的状态完成课堂学习。以“动量”和“冲量”两个概念讲解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向学生展示如下实验:教师在讲台上搭建一个坡台,在平面上放置一个球,坡台上固定一个小球,将坡台上的小球释放去撞击平面上的球,观察二者的运动轨迹,在单独释放坡台上的球观察其运动路线(运动轨迹可以通过纸带等进行观察),通过对这两种路线进行对比发现不同,了解动量以及冲量的概念。课堂导入环节不仅可以是简单的实验操作,也可以是播放相关实验原理的视频资料或最新研究成果等。
3.将物理实验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拉近物理教学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
无论是那个学科都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的,脱离现实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初中物理的学习要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能用学到的知识对生活现象进行解释,也能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真正做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也要尽可能多的将生活中的物品引入到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在专业实验室之外也能完成简单的物理实验。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往往来源于生活,所以生活与物理知识的结合能拉近学生与物理之间的关系。例如,学习“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喜欢的玻璃球代替实验用的钢球,通过研究玻璃球的运动轨迹得出圆周运动的方向以及速度等规律,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也便于学生课下对物理知识进行反复的研究。
4.通过物理实验,将生活现象引入物理课堂
物理来源于生活,是一门用大量重复实验建立起来的学科,有些简单的物理实验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物品进行,但是大多数比较复杂的物理实验还是要借助专业的、精确的物理设备、一起等来进行,而且很多物理理论知识都要在绝对理想的实验状态下才能够达到实验效果,所以物理实验知识是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解释。初中物理所涉及的知识大多数是宏观的物理现象,直白地说就是更偏重于生活化。所以初中物理教师在授课中要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用物理的知识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这些物理概念和现象。首先,引入生活现象可以帮助学生对物理基本概念有更深刻的印象,为学习物理现象和高中物理打基础;其次,将生活现象与物理知识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比较熟悉并且放松的环境中学习物理知识,最大化的消除学生对物理原本的印象,将物理也看做是一门普通的学科,在实验和生活现象中培养自己对物理的热爱,减轻学习的压力。在学习“压强”这一环节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将手指放在自己碳素笔的两端并用力向中间挤压,手指会立刻产生疼痛感,这就是将生活现象与压强这个物理现象结合的教学。这些细微的生活都可以在物理知识中找到原理,让学生在放松的课堂环境中学习物理,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5.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物理课堂实验活动中
初中物理课程涉及到了光、电、热、力、声等多个方面的知识体系,但是都是一些表面的内容,学习的难度相对教师来说不大,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挑战。因此,实际教学中会有两类教师,一类认为学生学习基本概念已经很难了,所以课本上的拓展内容和延伸的知识、实验等教师会认为学生没有学习的必要性,另一类教师就会觉得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太简单,所以在授课中速度和节奏很快,基础的知识讲解很短,学生的地基没有打好何谈建筑的落成。这两种思维模式都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将学生的课堂需求放在了末位,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师中心对学生授课,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上面的讨论提到初中物理课本中的大部分实验原理、实验结论和实验操作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能在课堂上至少一次完成实验操作,在课下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完成簡单的实验操作。在学习电路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实验室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并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独立完成一组电路的连接,对短路、断路等现象进行模拟操作;另外在学习凸透镜成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光学仪器观察实验现象,对凸透镜的原理进行简单的论述。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不仅不会产生厌烦的心理,反而会因为有趣、好玩等心理逐渐的爱上物理。
由此来看,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大多中学生对于物理的印象都来源于爱因斯坦等伟大的物理家,他们对物理的态度是又爱又怕。所以教师要在课上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或者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等拉近学生和物理之间的距离,为学生学习物理增添自信心,提升高中物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剑忠.初中物理课外小实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
[2]马丽娜.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D].天津师范大学,2016
[3]施友桐.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