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同情心培养策略

2020-05-25 09:11沈雅倩
当代家庭教育 2020年13期
关键词:社会性

沈雅倩

摘 要:3—6岁是幼儿情感发展和教育的关键期,幼儿同情心的培养为情感教育中的一种,它的发展尊定着幼儿良好人格品质与社会性的形成。重视同情心的培养,可以促进幼儿良好的同伴关系,增强团结、合作、分享等行为,对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同情心教育;同情意识;同情行为;社会性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3-0053-02

1.研究目的与分析

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实行“二胎”政策,面对着“二胎”降临的家庭也日益增多。在以往的独生子女政策中,第一个孩子备受家长宠爱,在溺爱的环境下对于第二个孩子的降临,具调查许多幼儿有着抵触的心理,对于父母、家人情感的分享上,不能给予他人分享与沾染,这些种种现象归于父母在家庭教育上,忽视对幼儿情感教育和同情心的培养。

2.研究对象

小二班幼儿 。

3.研究方法及步骤

(1)对该年龄段班级幼儿开展同情心的情感发展状况的调查

内容分三项:对周围人事物有同情意识与行为的占25%。对老师、家人有同情关爱行为与意识的占74%。在与同伴相处中有同情帮助行为意识的占55%。

(2)教育实施:开展促进幼儿同情心教育的方法措施

第一,在教育活动与随机教育中帮助幼儿形成同情意识与认知。

一是,利用日常教学活动,培养幼儿同情认知。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利用故事、儿歌、事例等引发幼儿生活经验,教以幼儿学会移情与换位思考,体验他人的感受,从而培养幼儿的同情认知。二是,利用偶发事件,促进幼儿同情意识的形成。教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经常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及时发现潜在的教育机会。不要过于刻意的教育幼儿,强制其接受教师的理念,而是要偶然的、潜移默化的诱导孩子去接受这种同情心。三是,给幼儿创造表达情感的环境。在一些影视作品、社会活动、募捐、书籍中,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与熏陶,如我园开展募捐与公益拍卖活动中,让幼儿初步了解贫困兒童继续救助等问题。通过拍卖儿童画,组织孩子们开展“爱心募捐”活动,向贫困山庄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从而激发孩子们的爱心与同情心。四是,给幼儿创造表达情感的环境。幼儿同情心的培养,不仅仅在于教学活动中的引导帮助,还需要平时班级生活游戏中氛围的熏陶,营造一个温馨的班级氛围,从一点一滴增强与同伴交往中的同情意识。福禄贝尔说过游戏与语言是幼儿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既满足幼儿的需要,又能形成一种天性的愉快学习氛围,能在这一氛围中学会如何帮助关心他人,给幼儿创造同情心培养的环境。

第二,培养幼儿的同情行为,教师投入真情示范。

一是,发挥教师和家长的榜样作用。要培养幼儿的同情心,我一直坚信首先教师自己需要以身作则,投入真情,自身将同情心自然真切的表现出来,对促进幼儿产生同情情感与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生活中点点滴滴如“让座”、“关心爱护体贴人”,让孩子们对人对事产生同情心,感情世界变得丰富、真挚,使他成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二是,教以幼儿表达同情心的行为方法。在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幼儿不会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经常会出现一些误解与争执,或者表现出来的同情行为比较单一。教以幼儿正确表达情感的行为方法,能够增强幼幼关系。

第三,通过多种途径引发幼儿同情体验,使良好的动机如愿以偿。

一是,通过移情、换位思考,引导幼儿进行情感体验激发同情心。不管是教育哪个阶段的孩子,教师都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孩子会主动地去向老师学习,与此同时,还可以开展各项相关活动,增加孩子的参与感。比如,在平日教学活动中,我会专门请幼儿观看一些设计的视频,“小兔怎么了”、“昊昊为什么哭了”、“明明生病了”,引导幼儿进行换位思考,请幼儿体验表述如果是自己在这些情况下会是怎样的情感。二是,引导幼儿交流感受,强化同情行为。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针对某项事情产生了同情行为,教师应给予肯定,满足孩子的自豪感。并且,让孩子向大家分享帮助人之后的感受,让孩子喜欢去帮助别人。如“玩具发生争执时的谦让”、“学会安慰同伴”等。

4.幼儿同情心培养的成效

在实施对幼儿同情心教育培养后,幼儿逐渐改善了自我中心的现象,对同情他人有了自己的体验与体会,一些争执与攻击行为减少,形成了良好的同伴关系,逐步养成了关心关爱理解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促进了孩子们的社会化发展。

同情心培养的结果表明,幼儿的同情心培养,从同情认知、同情体验和同情行为相融,对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由知到行的转化,达到认知行为统一的预期成效。

(1) 实证性效果

对周围人事物有同情意识与行为提高了35%。对老师、家人有同情关爱行为提高了10%。在与同伴相处中有同情帮助行为提高了55%。

(2)老师通过观察后的效果评价

在对幼儿开展同情心教育实施以来,幼儿的同伴关系与自我中心现象的改善一直是老师之间关注的话题,觉得幼儿之间的争执现象减少了,班级氛围变得融洽和谐。比如,孩子们在游戏中发现别的孩子的玩具少,会主动分享自己的玩具给别人,“我的够了,这块给你。”在发现同伴不舒服时,会及时对别人进行安慰“我的椅子给你坐”、“摸一摸就不疼了”,从这点能看出孩子们对同情行为的理解落实到了行动上。

对于一些周围的事物,孩子们改变了漠视的方法,比如,操场下雨之后会出现一些小蚯蚓,在以往有些孩子会想去用脚踩它,现在孩子们遇到它们,会自己进行讨论,“不能踩,这些小蚯蚓迷路了。”“好可怜,它找不到家了。”孩子们同情情感提高,这些举动见证着孩子们纯洁无邪的心灵。

(3)家长对同情心培养的评价

家长们对于孩子们的一些变化感触最深切。一些家长反映,家里的孩子对于妈妈怀弟弟妹妹变得不再抵触,还经常保护妈妈的肚子说要当好哥哥姐姐。家长们觉得对孩子们的同情心培养能够改变幼儿的行为品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启迪着孩子们最纯洁的心灵,让孩子们进步很快,懂得体贴关心别人。

5.结论

同情心能促进幼儿良好人格品质与社会性的培养,养成对其他人、事物移情的能力,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幼儿期间应唤起幼儿心灵最真挚的情感,使幼儿懂得关心、关爱、对他人事物给予爱,知道在别人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会用换位思考体谅他人的情感。培养幼儿的同情心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从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双管齐下,通过教育契约实现对幼儿的教育。

(1)教师的自身情感与行为在同情心培养里起着关键作用

对于教师而言,需要以身作则,在培养幼儿同情心过程中,对事物表现出同情心,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引导幼儿产生同情情感。俗话说真情胜于说教,孩子在怎么样的环境氛围下成长就能养成怎样的品质形成。不仅教给幼儿对同情心的认知,自身具有感情的投入,能够深深的感染着幼儿。

(2)用移情与表达同情心行为的方法,触犯同情的体验与行为

教师在对幼儿同情心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同时进行,引导幼儿慢慢懂得换位思考,根据实践活动进一步体验和感受同情心的真谛,学会互帮互助,同情他人,进而养成良好的品德。教小朋友表达同情心行为的方法,促进小朋友的同伴与社会性的发展;利用多种途径激发幼儿内在的情感体验,鼓励幼儿强化同情行为。

在培养幼儿同情心的过程中,注重对其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可以联合幼儿家长、社会群体等,对教育资源进行搜集和整理,以期更好开展幼儿同情心的培养工作,进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珍.谈幼儿同情心培养的有效尝试.[N].文教资料,2014:04-15

[2]张显菊.从小事入手进行随机教育[J].课外阅读旬刊,2011.11(01)

猜你喜欢
社会性
细田守美学特征的形成及其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探析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高度社会性的植物
高度社会性的植物
高度社会性的植物
社会性睡眠
社会性死亡
the Walking Dead
孤独会造成实质性伤害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