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怀民
摘 要:“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课程。相较于其他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变”“内容新”是该课程的最大特点。多变的世界、全新的内容、深刻的背景、复杂的局势、难测的未来等对授课教师的知识储备、认识深度、授课方法等是个很大的挑战。讲好“形势与政策”课,需要在讲什么和如何讲两个方面下功夫,需要教师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精心选择教学方法,把课程讲清楚、讲精到、讲新颖,打造魅力十足的金课、潮课、爆课。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授课内容;授课方法
2013年教育部统一要求,要在大学生中开设“形势与政策”必修课,历时两年,共计2学分。2018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教社科〔2018〕1号),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是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重要渠道”。“形势与政策”课“讲什么”由教育部每学期列出教学要点,是规定动作,但“如何讲”是一定程度上的自选动作。自选动作独特、恰当,可以增强授课效果,提高课堂的抬头率、点头率、满意率。近年来,笔者一直从事“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教学工作,其中有一些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归纳起来,就是精心讲授清楚,精心选择内容,精心设计方法。
一、精心讲授清楚:“形势与政策”课的基本要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课程名称和学分由教育部统一确定。相较于其他四门课程,“内容变”“内容新”是该课程的最大特点。该课程的授课专题,教育部每学期会统一安排部署,主要聚焦于一段时期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和大势,因此,每学期的课程内容都是变的。因为每学期的授课内容是变的,也就意味着每个学期的授课内容是新的,“变”和“新”是该课程的统一体。每一个全新的专题背后又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现实表现,有着中国逻辑、国际格局。多变的世界、全新的内容、深刻的背景、复杂的局势、难测的未来等对授课教师是很大的挑战。教师原有的知识储备、授课经验需要隨着课程内容的更新而做出必要的调整,以知识的更新、认识的更新和授课方式的更新来适应内容的更新。
把授课专题讲清楚是授课的基础,是课程的内在价值。讲清楚包含四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事实层面,讲清楚发生了什么;二是原因层面,讲清楚为什么这样;三是发展层面,讲清楚今后会怎样;四是价值层面,讲清楚大学生该如何认识。把内容讲清楚的决定性因素在教师,需要教师对授课专题想得清楚、看得明白,表现为讲授者对讲授内容历史的、现实的、横向的、纵向的知识和理论了然于心,讲得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经得起质疑,经得起检验。
国家和高校对该课程高度重视,从人员保障、经费支持、教材建设、专题选择、教师培训等方面全力支持,力图打造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示范课。按照教育部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可以来源多样,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教师、高校辅导员、社科理论界专家、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各行业先进模范等。有些非专业授课者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能够胜任课堂教学的相关要求。而有的授课者把课堂当作试讲的舞台,甚至是从未上过讲台的人员。授课教师来源多样,利弊共存,但短期内会降低授课的整体效果。有些非专业授课者专业知识不系统、理论思考不深刻、授课经验不丰富、临场反应不机敏,会削弱授课的效果,降低学生对授课的期待,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奏节奏不一致,达不成共鸣的美妙状态。以笔者多年教学经验看,学生不喜欢对着备课笔记或PPT复述的老师,更不喜欢内容松垮、授课机械、表达磕绊、脱离现实的老师,他们会认为这样的老师是不负责任地把教学当任务,随心所欲地把学生当试验品。他们欢迎知识丰富、思考深刻、观点新颖、课堂活跃的老师,更欢迎备课精心、设计精巧、讲课精到、语言精美的老师。他们认为这样的老师是在深情满怀地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
对授课老师来说,授课内容精熟于心,才能在授课过程中从纵向的历史和横向的现实方面拓宽延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从理论上“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1]。“四个讲清楚”是历史和现实角度、中国和世界视野的立体统一。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说:“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侵入,印刷品和言论比军队和坦克推进得更快、更深入。”所以,教师必须直面现实问题、回应社会关切,让青年学生在理论上思考清楚、现实上认识清楚、未来上展望清楚,价值上建立清楚,从而理性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绩和问题,理性认识波诡云谲的世界局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四个自信”。
二、精心选择内容:“形势与政策”课的核心环节
精心选择课程的专题和主次,精心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精心思考课程的内涵和外延,这是“形势与政策”课的核心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只有三四个单元课时量,授课主题涉及半年来的国际时空。一个单元时间讲授一个时间跨度大、空间联系多、观点对立强并且错综复杂的专题,对教师的宏观把控能力和内容取舍能力要求很高。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对实现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渴望。”[2]当代青年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接收信息渠道多,不会轻易信服老师的观点,甚至在某个具体的时空,青年学生比老师掌握的信息更细致、更宽广、更深刻。青年信息获取多样化、价值选择多元化、结论接受不盲从等特点,对老师的知识体系、思辨宽广度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乐于从理论到理论、用愿景代替现实、用成就掩盖问题,让课程陷于永远正确而不能让人口服、信服和佩服的尴尬境地。作家王小波認为:“高调、永远正确的煽情只能让社会意识混乱,逻辑糟糕。不能只讲精神不讲实际,不能只讲崇高不讲科学。”教学是个信息传输过程,被信息化进程推着发生改变,已不只是教师上课输出准备的内容这么简单,还需要老师紧跟时代的步伐,倾听时代的声音,把握青年的特点,回应学生的疑问,变单向输出为双向互动,激活教学和学生两个主体的能动性。
教育部列出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是大主题,每个主题下面又可以分成若干个小主题。对授课教师来说,需要精心选择授课内容,在大主题下面做“小文章”。内容精选之后,还需要区分重点难点和一般事实点,分清主要和次要,以确定哪些需要精心讲授,哪些只需要一般讲授。教师还可以在某个授课内容上精心设计,引导学生从古今中外、是非对错等层面深度思考、宽度分析,从而达到预期的授课效果。授课精到是精心选择授课内容,精心准备授课教案,精心搭配授课方式,精于解答重点、难点、热点、疑点和焦点,要求授课教师善于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讲授与学生的思想关注点有效对接。毛泽东曾经说过:“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3]笔者在讲授网络对人的影响专题时,列举了涉嫌杀害中国留学生章莹颖的克里斯滕森喜欢浏览“变态社交网站”,另外还抛出一个案例:一对情侣走在大街上,女孩被车刮擦倒地,男孩迅速拿出手机拍照并发朋友圈,还配了一句解说“亲爱的被车撞了,好心疼哦!”在这一案例中,男孩的第一反应生动地表明网络弱化人们基本社会功能的现实,让学生在会心一笑中接受了我想阐述的观点。
三、精心搭配方法:“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要求
内容是教学的核心“食材”。“食材”能不能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取决于大厨的“烹饪”功力。2017年10月湖南卫视、人民网等媒体相继播出六集专题片《社会主义“有点潮”》。该节目以嘉宾访谈、全息技术和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案例,对社会主义进行趣谈,让大学生更清晰更透彻地认识社会主义“潮”的根本。这一次,亲民、接地气的教学方法用在了高大上的社会主义主题教学上。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统一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创新之张力所在。只有精到的内容没有得当的方法,授课效果会被抑制;没有精到的内容只注重授课方法,就会滑向表演。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相匹配,则可能产生精彩的授课效果;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不匹配,则会消解授课内容传递的有效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要求,教师应在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上下功夫,用大学生欢迎的方式、乐意接受的方式讲授,从而把大学生的注意力从上课听写、课后抄写、考试默写的“三写”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感受到课堂的魅力,达成想学、愿学、乐学的状态。笔者在课程教学中施行了一些有特点的方法,归纳了一些有特点的体会。
一是设置悬念。悬念是观众对人物的命运、事件的发展、结果的未知所持的一种期待心理,是吸引观众的艺术手法。法国剧作家贝克认为,悬念就是“兴趣不断往前冲、紧张和预知后事不知如何的迫切要求”。小说、电视剧一集结束时,通常会设置另一个故事的开头,然后戛然而止。悬念对观众的精神刺激会引发观众的焦虑感,从而激发观众的探究热情,引导观众对下一集的急切期盼。笔者每次上课,都会跟学生约定10分钟为限,如果听课不带劲,可以在课堂上“干私活”。这样做实际上是预先设置一个悬念,让学生充满期待。通过设置授课内容方面的悬念,激发学生探究形势走向的欲望,激活学生解决国际国内难题的智慧,引导课堂深入进行。2016年5月笔者讲授南海问题,此时,离菲律宾大选只剩几天时间,“南海仲裁案”还没有裁决。笔者讲课时设计了两个问题、四个方面,一是杜特尔特当选会不会在对华政策上和前任“唱反调”,如果“唱反调”会引发美国和日本怎样的反应。二是如果和中国对抗会引发中国怎样的动作,如果向中国示好会获得哪些“实惠”。由于这两个问题、四个方面离悬念揭晓的时间很近,因而引发学生热烈讨论,并期待自己的判断是否“对路”。
二是归纳数字。用数字的方式归纳内容,可以增加内容的层次感、逻辑性、整体感[4],让人一目了然把握核心内容。笔者在讲授中美贸易摩擦时,将授课内容归纳整理为“一个插曲”“两个借口”“两次前科”“三个误判”“三个没想到”“四个定性”以及“四个顿悟”等。这些数字基本可以概括中美贸易摩擦双方的措施、目的、态度以及带给中国的思考等关键内容,便于学生清晰、整体把握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明确时代责任。笔者在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用数字的方式概括,如在“蓝图谋划”板块归纳了一个中国梦两个阶段、一个转变三个意味三个没有变、四个伟大、四个全面、五位一体五大理念,在“从严治党”板块归纳为两个维护、四个意识、六大思维,反对“四风”、六项禁令、八项规定,等等。通过主题归纳和数字列举,使内容丰富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纲举目张、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三是设置情境。情境教学是用镜头化、画面化、故事化等方式呈现一定的社会现实,进而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方法,是情境选择、情境创设、情境掌控用于教学以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的教学实践。情境教学可以让惊涛骇浪的历史场景化、故事化、生活化。笔者在讲授邓小平南巡讲话这段历史时,用画面感的方式讲授——1992年的春节,似乎和往年并无异样:一样的繁忙春运,一样的置办年货,一样的走亲访友。而这一年的春节前后,一位88岁高龄的老人出了一趟远门,走了几个省市,约谈了几位地方领导,讲了一些观点,从而使改革开放的中华巨轮稳定了航向,并加满了油,向着第二个“春天的故事”破浪前行。在讲授就业专题时,讲到高校扩招的利弊,笔者设置了一个情境——假如北大、清华在你所在的省招生100人,你正好是第101名,你是否希望北大清华扩招?这一问题让学生设身处地做选择题,可以让学生有代入感,引导他们从社会角度和个人角度思考高校扩招的利弊,从而客观理性认识国家做出高校扩招的深远意义。
四是问题递进。精心设计问题是激活课堂效果、激发学生能动性、增加课程深度的有效手段。設计带有递进层次的提问是将一个问题的多个层面逐层剖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入到最核心、最深度的部分。问题的层级是内容深度的直接表现,会提升授课的效度。笔者在2019年11月讲述两岸关系时,在课前抛出一个问题:“民进党乱作为,国民党难作为,谁会在两个月后的竞选中笑到最后?”课中再抛出问题:“如果国民党败选,会在国民党内引发怎样的连锁效应?”“如果蔡英文连任,她会在第二个就职仪式上如何阐述两岸关系?”课程结束时再抛出问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包括台湾统一,请你设想什么时间、什么方式统一?”几个层级问题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引导学生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视角以及两岸、中美、世界的等多个层面正确认识世界,全面了解国情,把握时代大势,深度思考两岸关系及其外部因素,并引发学生长久的思考。
五是凝练语言。除在授课内容、授课形式上下功夫外,授课语言求新亦很重要。“人类具有使用某种高度复杂的语言进行复杂的信息交流的独特能力”[5]。语言是授课的增鲜剂,能增加授课的口感。独特、精到、洗练的语言有助于增强课程的美感、吸引力,有助于授课内容入脑入心。笔者在讲授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向中国示好时用了“三个子”来描述其路径:一是“装孙子”——杜特尔特说他祖父是中国人,所以他是中国人的外孙子;二是“喷沫子”——通过骂美国、联合国、欧盟等表达对中国的好意;三是“捞票子”——寻求中国经济援助。在讲授蔡英文第一次当选后的执政政策时,笔者用了“三个一”来归纳她的手段:一是拒绝一个共识——“九二共识”,打通一个电话——和特朗普通话,清理一份党产——国民党党产。在讲授中美贸易摩擦时,笔者用了四句话总结归纳——“厉害了我的国”在路上而不在手上、核心技术靠自己而不能指望他人、美国卧榻之侧绝不容许他国安睡、丢掉幻想理性迎战才能“胜天半子”。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南宋词人杨冠卿称赞贾谊“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精美的语言是思维的华丽外衣,简约的语言形式精准地归纳了不简单的内容,清晰地勾勒出杜特尔特的外交选择和蔡英文对中国大陆、美国和国民党的内外政策以及中美贸易摩擦带给中国的理性思考。这样的归纳有助于认清杜特尔特、蔡英文的真实面目,认清中美贸易摩擦的严峻性,有助于学生明晰纷繁复杂、波诡云谲的国内外形势。
知易行难,知难行易。“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新课,也是有难度的课。在聪明智慧的授课团队面前,所有难题都有可能知难而退。只要“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以沉稳之心、进取之心、追求卓越之心直面形势,应时而变、顺势而为,打造大学生挡不住诱惑的“形势与政策”“金课”“潮课”“爆课”就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156.
[2]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2).
[3]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4] 李建中.“怎样讲”才能更出彩[J].中国大学教学,2016(8).
[5] E.阿伦森.社会性动物[M].邢占军,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94.
[责任编辑:夏鲁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