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2020-05-25 02:49王雅楠魏敏
课外语文·上 2020年5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王雅楠 魏敏

【摘要】构建语文高效课堂,在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储备文化知识,培养优良品质、民族精神、爱国情感等文化内涵,内化其精神支柱。本文主要通过借用《江城子·密州出猎》用典教学案例来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构建,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精神内涵,弘扬和升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语文高效课堂;用典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3-0058-02

【本文著录格式】王雅楠,魏敏.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以《江城子·密州出猎》用典教学为例[J].课外语文,2020,19(13):58-59.

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其贯穿于必修、选修各个部分。因此,为奠定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实现中小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以化解学生在语文学科的问题迫在眉睫。语文高效课堂即重建“以人为本”的课堂,将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其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重构和创新,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使师生共同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一、关于语文课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当今教育界追求“因材施教”“教是为了不教”“教无定法”“教学相长”——“四大教育愿景”,实现此愿景的途径正是重构高效课堂的过程。为此,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语文课堂的教学中。依据建构主义教学方式和“最近发展区”理念,将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从贴近、走进、挖掘、弘扬、升华优秀传统文化五方面进行教学设计,重构文化课堂,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质和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培养出具有深厚语文核心素养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学生的目标。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大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其落到实处,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新的文化发展需求下,加强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武装头脑。我们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植根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促其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蔓延在继承者精神深处。

二、关于语文课堂“用典教学”现状

(一)教材中用典手法体现不足

根据调查报告显示,随着年级的增加,古诗文中用典数量呈递增趋势,且难度不断加大。现行的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共有136首,其中用典诗词有56首,占总诗词量的41%。且在九年级教材中,一首古诗文中多次借用典故。可见,在初中阶段加强对用典手法的教学研究尤为重要,以便为高中学习大量的用典诗词奠定基础。例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中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共有三处借典,可在教材的注释中无一处提及。典故的积累相对于初中同学的知识储备来讲尚未达到相应的要求,故而需要对典故进行透彻的分析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本首诗词的写作背景、思想情感。

(二)教学中用典手法讲解单一

典故教学在古诗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之举。根据实地调研发现,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部分学校对于古诗词用典手法的教学不够重视,教师对于典故的教学方法单一,单纯讲述故事,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低下的状况。未对用典手法进行详细透彻的指导分析,进而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而颇有应试教育倾向学习用典手法,违背了作者创设作品的真正意图,同时也失去了典故背后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这对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弘扬传统文化也非常不利。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用典案例体现

(一)创设情境,贴近优秀传统文化

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自身魅力,以生动的语言、疑问式的空白、创新型的话剧等方式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教学中,教师借用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的名句导入,用饱含情感的朗诵,把学生带入当时苏轼自嘲又自豪的情境中,以此开启《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学习。在导入营造的良好氛围基础上,教师继续示范朗诵本首词,并让学生在听老师朗诵的过程中思考相应问题。之后,由学生自行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诵读,感受诗詞风格,把握词人情感方向。在创设情境部分,主要以读的方式,带领学生感知诗词基调,将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及情感内涵渗透在学生对本首词的初步领会中。

(二)链接典故,走进优秀传统文化

典故的背后蕴含的是不胜枚举的神话传说、千古名句的诗歌经典。可在面对九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量,不仅提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找词中的典故,更要在导学案中进行点拨式的典故知识链接。通过同桌之间的交流学习,培养学生集体分享、资源共享的良好品质。同时让学生进行了第一次交流,扩充知识储备量,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使每位同学能积极参与其中,使课堂一步步深入。

(三)合作探究,挖掘优秀传统文化

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进行协作学习,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各自的观点相互交流,最终在共享集体智慧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认识。在《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教学中,教师在导学案中共列出了三项任务,学生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对于本首词中三个典故的深刻剖析,每位同学都有任务,将老师一味讲解变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典故的奥秘,真正展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随时关注组内同学探究情况,及时对学生出现偏差的理解进行分析引导。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唯有自我探究出来的知识更为深刻,不再是为了学语文而学语文,而是真正地将其蕴含的文化真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品质精神,提高其内涵底蕴,可谓在群学中传统文化的魅力展露得淋漓尽致。

(四)展示交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中文化的体现,是通过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课堂实现生成,发挥师生的创造性,将课堂让学生做主。在实施教学中,教师随机配任务给每一小组同学并让其上台展示。例如在典故的讲解处理上,其中一组同学在讲解“遣冯唐”典故时,编排了简短的话剧,组内同学各有分工,使语文课堂真的活了起来。运用现代技术与典故相结合,亦是将传统文化赋予时代气息,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魅力,领略苏轼想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爱国情怀的同时,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五)多维评价,升华优秀传统文化

评价一堂课是否落实,反馈环节必不可少。首先是学生自我反思,提高学生自省自悟能力,培养理性思维。其次同桌间相互测评,及时弥补不足。最后,班内互评,多角度交流,汲取他人之长,弥补自身不足,实现师生共同发展、个性化得以实现、学习能力得以提升的高效课堂。

四、小结

综上所述,重构语文文化课堂,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其中,让传统文化的力量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精神内涵,将课堂交给学生,让语文教学活起来,效率提起来,能力升起来,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语文高效课堂的建构中,还需要我们大量实践,不断积累总结,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

参考文献

[1]陈立.重构高效课堂[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16.

[2]吴建国.高效课堂的9项修炼[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3]张雪明.高中语文“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以清河挥公实验中学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4]毛兴荣.以导学案为载体,实现语文高效教学——关于导学案编写使用的问题与策略[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5(3).

[5]黄金梅.高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中微课的制作与应用——以《〈短歌行〉中的用典手法》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5(3).

作者简介:魏敏,女,1995年生,四川宜宾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育;王雅楠,女,1996年生,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育。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浅析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
思想品德教学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与实践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地方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学历人才思想政治的启发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