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丽蓉
支气管肺炎是小儿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出生体质量较低、伴有先天性疾病、营养不良、免疫缺陷的婴幼儿易患此病,病情严重者可并发心力衰竭、呼吸衰竭[1]。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技术用于容量管理,可精确评估患者血容量状态,指导临床合理补液及药物使用,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具有微创性、科学性、简便性等优点[2]。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病情危重,临床症状观察较成人更加困难,血容量监测十分重要。目前临床PiCCO多应用于成人,小儿应用较少,本研究针对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采用PiCCO监测,探讨其在指导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容量管理方面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1—10月收治的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小儿支气管肺炎诊断标准[3]和心力衰竭诊断标准[4];经胸部X线检查确诊;患儿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先天性心脏病或支气管异物;严重肝肾功能异常;存在置管和动脉穿刺禁忌证;心源性休克、感染源性休克、失血性休克。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将患儿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0个月~10岁;病程1~8 d,平均(3.09±0.29)d;心功能分级:III级17例,IV级13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9个月~11岁;病程1~7 d,平均(3.01±0.25)d;心功能分级:III级16例,IV级14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患儿取平卧位,选择颈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与压力换能器套件连接后,再连接监护仪,连续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对照组依据CVP进行容量管理,使CVP维持在正常水平范围内。观察组选取股动脉将PiCCO导管置入,并与带有PiCCO模块的监护仪连接,采用肺热稀释法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通过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进行容量管理。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超过1000 ml/m2时,无需补液;ITBVI低于850 ml/m2时,需进行补液。当心脏指数(CI)低于3.0 L/(min·m2),给予强心剂。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超过7.0 ml/kg时,需脱水利尿处理。EVLWI超过7.0 ml/kg,且ITBVI低于850 ml/m2时,需给予血管活性药物使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5 mmHg(1 mmHg=0.133 kPa)以上,或给予胶体溶液使ITBVI和EVLWI维持在正常水平。
1.3 观察指标 血流动力学指标:通过PiCCO监测仪器监测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治疗前和治疗7 d后两组患儿CI,ITBVI和EVLWI,取连续3次有效测量平均值。预后指标:记录两组患儿的PICU住院时间、治疗后28 d病死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的比较进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CI,ITBVI和EVLW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I高于对照组,ITBVI和EVLW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配对t检验),P<0.05。
2.2 两组患儿PICU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比较 观察组P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8 d病死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PICU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比较
注:1)为u值,2)为χ2值。
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是ICU常见的危重症,合理的容量管理可减少肺水肿发生,提高氧合功能以及治疗效果[5]。小儿因其呼吸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炎症反应耐受性较差,临床症状表现更为明显,若未得有效治疗,可造成呼吸、神经以及循环系统受损,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危害患儿生命安全[6-8]。传统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包括血压、CVP等,是指导心力衰竭患者液体管理的依据,但两者与容量负荷相关性差,无法准确反映患者血容量情况,且易受机械通气时胸内压升高的影响[9]。PiCCO通过一条动脉通路和一条中心静脉导管即可对患者全身血流动力学进行准确监测,属于微创方法,实质性伤害较小,且心脏前后负荷、ITBVI、EVLWI等监测指标几乎不受儿茶酚胺、循环容量、机械通气等各因素影响,对于指导治疗过程中合理补液、用药有重要作用[10]。
CI,ITBVI和EVLWI是分别反映心脏功能、心脏前负荷状态和肺水肿的灵敏指标,PiCCO监测以CI,ITBVI和EVLWI指标为依据,决定是否补液、补液速度与补液体积,是否给予强心剂、利尿剂或血管活性药物处理,从而提高心脏功能,改善组织氧供和组织灌注,减少肺水肿、低氧血症对预后的不利影响[11]。本研究中,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与陈素妮等[12]在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成人患者中研究结果一致。国内外研究报道[13-15],采用PiCCO监测技术进行心力衰竭容量管理,有助于改善预后,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P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28 d病死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33.33%,提示PiCCO监测技术可增加临床获益。PiCCO监测技术进行容量管理,有效判断容量状态,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的补液、强心、脱水利尿、应用血管活性物质,维持机体内环境液体平衡,纠正容量超负荷,有效减轻患儿心力衰竭症状,改善患儿的心肺功能,帮助患儿度过危险期,避免因心功能失代偿引起死亡。
综上所述,PiCCO监测技术应用于小儿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容量管理中,可提供实时、准确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指导合理的液体管理及正确的药物使用,改善患儿预后,降低病死率。PiCCO监测技术操作较为简单、微创安全,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