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实施策略

2020-05-23 23:34万治国
新课程·上旬 2020年47期
关键词:实施策略信息技术小学数学

万治国

摘 要:近十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种教学方式不断出现,为教育领域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方向。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融合,其效果更为显著,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的数学课堂能够贴合时代的步伐,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理解,提升思维能力,提高掌握数学知识的水平,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从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和小学数学中信息技术的具体实施策略两个方向进行分析,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合信息技术,为广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教学思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实施策略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科,而小学时期是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阶段。因此,在小学期间拥有良好的数学水平对学生未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课堂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导学生手段单一,讲解内容形式枯燥乏味。长此以往,学生会对数学产生厌烦感,从而导致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师开展数学教学。将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融入数学教学中,构建愉悦的教学背景,利用科技手段立体地为学生展示数学的魅力,使用情景模式、联系实际生活等其他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成绩。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融入信息技术的数学课堂,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传统的数学课堂采用教师在讲台传授知识、学生记笔记、回答教师提问等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和被动,学生很难主动进行数学的学习,气氛也相对沉闷,小学生又处在活泼好动的年纪,上课经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走神的情况,而使用信息技术的课堂会打破传统课堂的枯燥感,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培养主动学习数学的习惯,利用娱乐和游戏的方式建立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利用信息技术将创新的教学方式融合在数学课堂中,在游戏和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保障数学课堂的高效性,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

(三)增进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

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以一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师生之间关系相对疏远,教师无法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数学教育应该根据学生思维水平不同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方式,思维水平强的学生,对其进行拓展知识的训练,思维水平较弱的学生,加强其基础知识教导,从而保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适应相应的教学手段,从而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学习能力,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创新意识

大部分小学教师从事了长时间的教学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經验,是小学教学的中流砥柱。但随着信息化发展的日益完善,教导学生的方式越来越科技化、创新化。对学生的培养工作也从传统的教书育人,变成培养符合现代化发展的多样性人才。所以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改变,利用创新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全面的发展能力。而部分教师缺乏创新意识,长久的教学方式,在短时间内难以转变,导致很多数学课堂的创新工作没有落实在实际教学中,是许多学校开展创新教学工作面临的问题。

(二)学校设备不够完善

开展创新的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是与学校的电子信息设备和课堂教学设施密不可分的。而多数小学修建工作都是以校园整体外观和基础建筑为主,往往忽视对电子信息设备的更新,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无法使用先进的设备,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信息技术的课堂中主要需要多媒体投影设备以及多媒体教室,还应该及时对这些电子设备进行网络维护,确保其在教学过程中正常使用,方便教师搜寻更多教学内容和相关知识,教师也能够利用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做出相应的课件和一些小程序,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三、小学数学中信息技术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帮助学生通过声音、视觉等全面了解数学知识,建立起立体的数学概念,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教导学生认识“吨、千克、克”重量单位换算时,可以在网络上寻找含有这些重量标准物体的视频以及图片,利用多媒体播放仪在课堂中播放一吨重的物体,如一吨重的砂石、一吨重的船只等,让学生了解一吨重的物体的具体大小;同样播放一些生活中一千克重的物体,如一千克的大米、一千克的苹果、一千克的小鸡等,让学生了解一千克重的物体的具体大小;再播放一克重的物体,如一克重的水、一克重的石子等。将这些视频播放完毕后,能够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吨、千克和克的差别。然后将含有一克石子、一千克石子和一吨石子的图片进行排列比较,帮助学生直观了解这三种重量单位的大小,教师教授学生这三种重量单位的关系,即一千克是一克的一千倍、一吨是一千克的一千倍。根据三者关系总结出重量单位的换算法则。学生养成通过观察视频、图片进行归纳总结数学知识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数学水平。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建情境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创建情境教学,将数学运用到实践生活中,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导“生活中的轴对称”时,在网络中寻找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的图片,在课堂中播放,让学生辨认这些物品名称,如毛巾、国旗、A4白纸等。利用图片剪切工具,将这些图形进行对切,从而指引学生说出这些图片的特性,对切后两边图形面积和大小一样。教导学生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特性,对学生进行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巩固数学知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三)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游戏教学

信息技术具有多样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可以将这些特性与数学教学结合,利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展示数学的有趣性。例如,在教授学生“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课程时,教师提前下载移动图形的游戏软件,在课堂中与学生共同利用游戏软件,将不同形状的图形分成熟悉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根据这些图形面积计算出组合图形面积。在游戏的过程中,创建愉悦有趣的教学背景,学生会对这种教学方式更加感兴趣。

(四)利用信息技术了解数学的历史

書本中记载的数学知识主要以理论和复杂的公式为主,学生在学习书本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枯燥和乏味感,不利于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其实数学的历史悠久,每个知识背后都会有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学生在学习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在网络中查找这些历史故事,解读趣味性十足的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提升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称量物体”的课程时,出示古代人如何称量物体的历史典故,即“曹冲称象”的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的小儿子叫曹冲,从小就冰雪聪明受到大家的喜欢,有一天,外国的使臣进贡给曹操一头大象,很多人没有见过大象,对它感到很惊奇,曹操也想知道这个庞然大物的重量,就问到大家有什么办法能够称量大象的重量,众人想了很多办法,但是都没能成功。这时曹冲站出来说,寻找一条足够大的空船,记录船的水位线,再将大象赶到船上,再次记录船的水位线,然后将空船装填石头,直到船只下沉到承载大象时的水平线为止,测量这些石头的重量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大家利用这个方法果然称量出大象的重量。这个故事就是古代测量物体重量的方式,学生通过阅读故事了解了测量的基本原理,也能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而故事的趣味性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五)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分组教学

教师在教授学生数学知识时,可以根据学生掌握数学的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保障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能够进行适合自身情况的教学方法。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共同进步。例如,教师在教学“生活中的比”这一课程时,将学生分成三个不同的学习小组,利用信息技术在网络中寻找生活中的比例,学习能力较强的小组,教师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延伸比例的知识,如黄金分割比的具体应用等;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学比例与百分率的运算方式;能力较弱的学生,帮助他们了解比例的基本构成,掌握基础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分层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了解,对不同学生进行符合自身情况的教学指导,提高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结语

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互融合,采用游戏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营造欢乐轻松的课堂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考能力,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为学生未来学习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利筱.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融合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10):2.

[2]李和华.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10):3.

[3]王其菊.探究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方法与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9):25.

[4]黄金莲.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实施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22):152.

[5]张海平.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策略探究[J].读写算,2020(22):8,10.

[6]曹建伟.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融合的教学应用价值及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0(47):78-79.

[7]任莉莉.浅析小学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策略[J].考试周刊,2020(40):68-69.

猜你喜欢
实施策略信息技术小学数学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