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平均分”教学略谈

2020-05-22 10:33毛秀东
成长 2020年2期
关键词:份数平均分总数

毛秀东

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物质需求。人们分物的时候,为了公平,要分得“同样多”,于是产生“平均分”。小学数学所研究的数量关系,细细推敲,会发现很多都和平均分有关。本文谈一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平均分”教学。

1 学习平均分 掌握基本知识技能

1.1 经历体验 认识平均分本质

小学低年级安排学习数的分成,比如5的分成与6的分成。经历6的分成时,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有些情况,分成的两个数相同,有些情况,分成的两个数不相同;经历了几次不同数的分成,学生通过先后比较,又感受到:有些数能够分成相同的数,有些数不能够分成相同的数。这样的体验,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后续阶段,教材安排学习此类题:“猴妈妈把8个桃分给两只小猴,你知道猴妈妈会怎么分?”学生说出多种情况。比较各种分法,得到认识:有些,一份与另一份不一样多;有些,每份同样多。由此,前期感知得以深化,认识平均分的本质:“每份同样多”。

1.2 操作丰富 习得平均分技能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在认识平均分时,前置了“把不一样多的两个数量变得同样多”的问题解决。学生经历充分的操作,感知不一样多的两个数量要变得同样多,方法1.从较大数中去掉多余的部分;方法2.把较小数添上缺少的部分;方法3.从较大数多余部分拿出一半给较小数。学生在操作中,习得平均分的问题解决技能。

2 应用平均分   实践基本思想方法

2.1 迁移 解决问题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明明和芳芳一共有48本故事书,明明比芳芳多6本。明明和芳芳各有故事书多少本?”学生的典型错误做法:48÷2=24(本),24+6=30(本)……(明明),24-6=18(本)……(芳芳)。检验后发现错了,于是引发画图需求。提出问题:什么情况,能用两人一共的数量÷2?唤起学生的原有认知:只有在两人数量同样多时,才可以平均分,从而否定了原先48÷2的做法。追问:有什么办法,能把两人的数量变得同样多呢?发挥知识的迁移,应用原有的平均分问题解决技能,启发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的解题方法。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习得平均分问题解决技能,到了小学中年级解决上述“和差问题”,不同能力的学生会展示不同的方法,给学生带来学习成功的喜悦。使得: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2 化归 统一架构

平均分,是把总量平均分成若干份,使得每份同样多。相关联的一组数量即为:总数、份数、每份数。

实际生活中,买卖物品的问题,如“王叔叔用去40元钱,买了5枝圆珠笔。每枝圆珠笔多少元?”这里“每枝圆珠笔的元数”相当于“把40元钱,按枝数平均分成5份,得到每份的数”,“枝数”是平均分的标准。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归属于平均分问题。

同理,行程问题,如“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24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相当于“假设匀速行驶下,把240千米,按小时数平均分成3份,得到这样每份的数”。因而,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也可归属于平均分问题。类似的如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亦可归属平均分问题。其他诸如“买来120棵树苗,栽成5行。平均每行栽多少棵?”等,同樣归属于平均分问题。以往教材研究的归一、归总问题等,都可统一在“平均分”数量关系的架构中。

3 拓展平均分 丰富基本活动经验

3.1 规律推理 应对多变题型

史宁中教授指出:小学、初中数学的本质是研究“关系”。数量关系,是其中之一。平均分的数量关系有: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每份数×份数=总数。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平均分时的依据。“每人5个苹果”,是依据“人数”为标准平均分。通过一组例子,学生不难发现:按“什么”平均分,结果就是每“这样的单位”得到的数。比如,买本子时,把总元数按“本数”平均分,就得到“每本多少元”;种树时,把总棵树按行数平均分,就得到“每行多少棵”……

反之,遇到“每棵大白菜占地18平方分米”,即可通过推理得知:是以大白菜的“棵数”为标准(即平均分的份数),把总的平方分米数(即平均分的总数)平均分。如果再已知总面积,就用除法,算出棵数;如果再已知棵数,就用乘法,算出总面积。

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平均分问题的解题规律以及遇到“每份的数”推理获知平均分的份数、总数,就能准确区分解决问题时的乘、除法。

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进行合情推理,用数学的思维,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2 符号演变 复杂转为简单

小学高年级经常有这样的题目:“王叔叔骑自行车,2小时行40千米。他每小时行多少千米?每千米要用多少小时?”好多孩子经常搞混淆了。此时可推理:每小时行多少千米,是依据“小时”数平均分,“小时”数作为对应的份数,因而列式时,用对应的总千米数÷小时数。仔细观察,会发现汉字与数学算法有着神奇的对应。要求的每小时行多少千米,“每”字的中间就隐藏着“÷”号(如图)。“每”字所在的位置即为“÷”,“每”字后面的“小时数”即为除数,仅需把对应的千米数前移,作为被除数。看似可笑,实则源于平均分的本质,而通过“符号演变”,复杂问题变得如此简单。

深刻理解掌握“平均分”基本知识技能,实践基本思想方法,借助规律、符号,不断丰富解决 “平均分问题”的活动经验,着力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猜你喜欢
份数平均分总数
如何利用题组训练提高分数“量”与“率”的区分度
六大国有银行今年上半年减员3.4万人
《中国无线电管理年度报告(2018年)》发布
哈哈王国来了个小怪物
平均分一半
“份数法”的妙用
妙用“不变量”的最小公倍数
两种分法
“平均分”教学设计
本刊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