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琴歌的美学意蕴探析

2020-05-22 08:16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古琴意境古诗词

王 静

(阜阳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安徽阜阳 236037)

琴歌这种音乐体裁形式最早出现在秦朝,当时称之为“弦歌”,到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弦歌”发展为“琴歌”,成为一种以古琴独奏为方式的自弹自唱的歌曲表演形式。到了唐宋时期,古诗词发展到鼎盛时期,琴歌也进入了最为繁荣的发展阶段。以古诗词为载体的琴歌,很好地把音乐和文学结合在了一起,为音乐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这使得琴歌拥有了文学的意境美,成为独树一帜的一种音乐体裁,受到文人雅士的推崇和青睐。到了明清时期,琴歌因创作手法的僵化导致其艺术特色逐渐淡化而走向衰弱。时至今日,受西洋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冲击,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出现了萎缩现象,尤其是琴歌艺术逐渐淡化出人们的视野。但还有一部分琴人一直在坚持传承,并在传承中对古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反思,如琴家王迪终身对古琴琴歌充满感情,一生创作众多琴歌如《钗头凤》《沈园》等[1]。当今社会如何使琴歌在多彩的音乐文化中得到新生并发扬光大,是现代琴人和歌者的努力方向和使命。把琴谱琴歌在现实中通过乐器弹奏、歌者传唱是古琴琴歌传播的一条途径,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艺术特色和美学精神是促进其广泛传播所必不可少的手段,必将推动琴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琴歌艺术作为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艺术,它的发展与传播,也将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别样的风采。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2]古诗词琴歌作为我国优秀的音乐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它本身的古风古韵是音乐长河中的一股清流,研究其中的音乐特色和艺术特点是我们继承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也是新时期探索琴歌创新路径的基础。对于古诗词琴歌的美学意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一、琴歌的文学意境美

琴歌是一种古琴演奏和声乐演唱相得益彰的音乐体裁,以古琴为伴奏的一种艺术歌曲[3],诗化的歌词使其具备一定的文学意境美。以《钗头凤》为例,这首诗词描写了陆游和唐婉之间的爱情故事,诗词语言凝练、典雅、蕴含丰富情感,特别是“满城春色宫墙柳”“泪痕红浥鲛绡透”等诗句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充满意境美。在这样的诗词衬托下,加之配合婉转、悲戚的琴声,很好地表现了二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和思念之情,这是文学与音乐完美结合的成果,把二人内心深处的思念、惆怅等情感表达得恰如其分,也使得整首歌充满了文学意境美。此外,诗词中多处运用了拟人、象征等描写手法。比如,“东风恶”中的“恶”、“泪痕残”中的“残”,都使用了拟人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文学意境,犹如此类的描写方式在琴歌诗词中还有很多,如晏殊的“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将愁苦之情、悲泣之态赋予在菊花与兰草上。这些描写方式和文字语言的运用,使得琴歌文词优美,意境深邃而丰富,体现了古诗词极高的意境美,赋予了琴歌深层次的内涵。

二、琴歌的旋律音韵美

琴歌是以古琴伴奏,以古诗词为歌词内容的结合。它的音乐创作也受这两方面的影响和限制,一方面受古琴本身的乐器弹奏、音响色彩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古诗词格律形式和抑扬顿挫的四声吟诵影响,所以它的音乐创作有其鲜明的音乐特质。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在我国古代有崇高的地位,被列为琴棋书画之首,并且古琴因为独特的艺术特点,被赋予了人格化的色彩,象征着高雅脱俗,是传统文化精神在艺术领域的最佳体现。古琴的音色空灵净透,高雅清幽;意境深邃,余韵悠长。古琴曲的创作不拘一格,看景说景、借景抒情,都是抒发心中之志,表达情怀。如描写高山之志的《高山流水》,描写云雾升腾、烟波浩渺的《潇湘水云》,借景抒情的《梅花三弄》,《平沙落雁》,叙述情怀的《胡笳十八拍》《广陵散》等。古琴的弹奏既能古朴稳重,又能轻快明亮;既能描景又能抒情,创作手法多样。尤其是古琴独特的弹奏手法走手音,更是古琴艺术之一绝,表演者左手按弦,右手弹弦得音后,左手依然保持按弦状态在弦上作连续的来回滑动而形成动态滑音。此音最大的特点便是音韵悠长,意韵绵绵;音色如人声般低声细语,感人肺腑,对表达琴歌内容有独特的音响效果。这些都是古琴伴奏给予琴歌独有的音响特质,是其他乐器所不能代替的,是琴歌艺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琴歌中选用的古诗词是我国文化智慧的结晶。自《诗经》以来,我国历代的诗歌创作就未曾中断过,并且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艺术特点,比如汉乐府的朴实自然,古诗十九首的情真意切,齐梁诗歌的精于音律、巧于修辞等。并且,在唐宋时期已经成熟且有了比较固定的、具有音乐美感的格律形式,极为讲究平仄对称,这赋予了琴歌一定的旋律节奏美。此外,古诗词是一种曼声长吟的旋律性语言,具有音乐韵律的特点。在这种诗化的文学语言上谱上曲、配上声,唱起来势必有构词叠韵的特点。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宋代的词作。宋词本身就是依声而填,具有演唱的作用,正如《吹剑录》所载:“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琴歌的创作一般都根据诗词创作曲调、谱写曲谱。歌曲旋律的变化根据古诗词的语言、声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使旋律呈现出错落有致的多样变化,正是这种依词创调制谱的琴歌创作方式,加上别具一格的古琴伴奏,赋予了我国琴歌风格独特的旋律音韵美。

三、琴歌的声腔韵味美

琴歌是在诗化的、音乐性的古诗词文学语言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有着独特的韵味,将琴歌中的声腔韵味美完整地呈现出来,自然也就是琴歌艺术传承与传播中的重点。自古以来,我国声乐演唱都讲究依字行腔、字正腔圆[4],这是汉字铿锵的声韵属性所决定的,唯有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声乐演唱才能收到良好的表演效果。这两个演唱原则也体现在了琴歌演唱中。以《钗头凤》为例,从谱面上看,旋律没有倚音、颤音等的标记,如谱例一。

谱例一

如果只看谱简单歌唱,歌曲韵味将大大减弱,甚至会产生机械、僵硬的问题,影响琴歌的审美表现。所以我们演唱时,为了更符合琴歌以字韵行腔的咬字要求,在一些字的旋律上面加上了倚音,使字本身的音调更清晰,达到“字正”的目的,也使歌曲的意韵和内涵表达更加传神入味。如谱例二。

谱例二

“腔圆”主要是发音时字头快而清楚,字腹根据旋律时值延长而饱满,自然过渡到字尾归韵,如“红(hong)”,字头h发音快而清楚,适当延长字腹o,然后,舌根自然抵住软腭发字尾ng。简单地说就是字正腔纯,不可杂乱取巧。按照依字行腔、字正腔圆的方式进行琴歌演唱,可以营造一种别具风味的腔词律调和精气神韵,使得我国琴歌形成了良好的声腔美,而声腔正是琴歌欣赏中最具审美意蕴的内容。演唱琴歌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一韵三叹,具有诗词吟诵的特点。因为琴歌本身就以古典诗词作为歌词,诗词吟诵中的特征自然也会体现在琴歌的演唱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字与字之间既有词义连贯的悠然弧线,每个字本身也有各自的腔调韵味,形成了一种和而不同的审美效果。这既是琴歌艺术特色的体现,也是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主要特点。在声腔与吟诵的演唱特点下,琴歌演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行腔和润腔的演唱技巧,使得歌曲演唱唱腔独特,产生了声腔韵味美。尤其是配上诗化的词意,衬托的腔调更具古典音乐的风味。因此,演员在琴歌的演唱中,要将声腔的处理作为演唱的重点,以声腔美的塑造与呈现来提升琴歌的整体欣赏效果。

四、琴歌二度创作的美学原则

琴歌是声乐、器乐和文学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体,在实践中演唱是琴歌艺术的最终呈现,也是传承和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5]。相对于其他音乐歌曲,琴歌的演唱受古琴与古诗词的双重影响,既有高洁的君子之风,又有典雅的兰香之韵。如果说古琴与古诗词的结合塑造了琴歌艺术的骨骼和血肉,那么完美呈现音乐形象的歌唱就是琴歌的灵魂。歌唱也就被视作琴歌的二度创作,即在古琴与古诗词结合的基础上,借助演唱者的歌喉,将琴歌的艺术特点、情感诉求、审美意蕴传递出来。演唱者不仅需要技巧的锤炼、文化素养的积淀,还需要古风古韵的慢慢渲染,呈现琴歌的意蕴和精髓。如何更好地歌唱就需要歌者仔细揣摩琴歌的艺术特色和美学原则。当然,在遵循原则的前提下,歌者还可以有自己的解读方式,根据情感体会的不同对音响的强弱、音色的暗淡以及外在的肢体语言进行适当地改变,以便多角度地呈现歌曲的面貌。这种改变应该不拘于崇古的僵化或者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而应该富有个性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是琴歌二度创作中一种新颖的歌曲表达方式,也是琴歌深刻烙上演唱者个人色彩的客观需要。演唱者需要立足于琴歌的内容与意境,同时融入自身对琴歌的理解,将个人的情感、想法融入到琴歌的演唱中,使琴歌成为主客观统一的艺术佳品。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万变不离其精髓”的情况下,改变和创新可以更多,更大胆,还可以借鉴其他音乐形式进行融合和改革,比如将琴歌与当前流行的音乐样式进行巧妙的衔接与融合,凸显其时代性,增强琴歌的活力,以便于琴歌在更大的范围传唱和传播。

古诗词琴歌历经千年的繁衍和发展,孕育出自己的音乐特色和美学原则,典雅别致的曲风和韵律使它绽放出清新温暖的光彩。如今,琴歌虽有一定的传播,但受多方面的影响,传播效果并不乐观,尤其是未能实现广泛传播的目标。究其根源,和琴歌自身的文化色彩浓厚紧密相关,间接造成了受众素质较高、受众面积较少的局面。面对多媒体流行音乐的冲击,琴歌势必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走上继承与创新的道路。当然,创新并不意味着屈从,琴歌的艺术特点,尤其是艺术精神不能丢,否则“创新”将毫无意义,甚至会导致传统文化的沦落与变形。我们应在保持琴歌“原汁原味”的同时,结合时代特色进行创新,对其内在价值进行挖掘和研究,开拓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在传承载体上有所创新,使大众不仅能欣赏还能演唱,多渠道地积极推广琴歌这一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使琴歌艺术真实走进我们的生活。

猜你喜欢
古琴意境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我爱古诗词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寻访千年古琴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我和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