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艳
摘 要:知识来源于生活,化学知识毫无疑问也来源于生活。因此初中化学生活化的教育模式必将推动初中化学的教学发展。本文将以新课程为背景探讨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模式,以供相关人士参考、交流。
关键词: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7-0088-01
初中化学科目的学习始终离不开生活,所以初中化学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教师在教授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应首先从学生易理解的内容入手以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化学科目的兴趣。将生活化的模式引用则能使得学生可以将化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当中,解决生活问题。
1.导入情境生活化,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探索兴趣
教师想要充分的吸引学生走进化学课堂,首先要做到良好的课堂引导。倘若引导工作做得好,教师后期的教学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得到持续的保持。例如,在教师教授课题为《常见的酸和碱》时,可以向同学提问在家中是否有洗衣服的经历,并且可以邀请同学谈谈洗衣服是怎样的感受。这样从生活角度入手学生更能感受到化学知识点的日常,使得学生意识到化学离自己并不遥远。通过日常生活中酸、碱例子的引入,教师后续的教学展开工作将会更流畅。不仅如此,在进行《物质溶解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饭前一碗汤”通常能够使得胃部得到一定的饱腹感后期吃饭就不会多吃,可以以此来保持身材。还有喝汤时,感觉到味道淡之后往汤中不断加盐知道味道适宜。最后引出食用盐是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用到的物品,那么其是否能不断的溶解于水中的问题。最后开始溶解度的知识教学。这样生活化的课题开展,能够保持课堂的积极活跃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会感到过于枯燥。
2.将课本知识生活化,从生活走向化学知识
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解的过程中,应该逐渐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将之前以教材为教学的核心,转变成生活经验和学生自身认知为核心向上发展的教学观念。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处理能够使得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教师在教授课题为《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时,可以要求学生展开以下的资料收集工作:
第一,喝可口可乐、碳酸饮料后的感觉?
第二,将可乐(雪碧)的瓶盖用带有导管的木塞代替,并摇晃瓶身收集可乐(雪碧)瓶中的二氧化碳导入集气瓶内部。
第三,在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以及紫色石蕊溶液一至两滴,观察其反应。
第四,用燃着的小木条插入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内部,观察其反应。
第五,用两只点燃的蜡烛一长一短慢慢倾倒到集气瓶中,观察其反应。
教师在教授原子核外端子分层排布相关内容时,学生常常会对什么样的电子在离核区域较近以及较远的区域活动活跃发出疑问。面对学生疑问,教师可以这样解答:电子比作学生自己,性格活泼好动喜欢强度大的学生喜欢去离教室较远的区域活动,反之活动强度小的学生则喜欢呆在教室或离教室不远的区域活动。在比喻过程中,把教室比作原子核。这样一来,学生在下课后观察周边同学的同时就能很好的理解原子核中电子的分布规律。
3.教学反馈生活,带领学生学以致用
化学科目的教学开展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能力方面也有同样的掌握要求。因此,化学作业的完成更偏向于生活化,而不是紙质化、书面化。学生想要完成生活化的化学作业务必要进入生活运用化学知识去思考和解决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问题。例如,教师在教授《物质的性质》之前,可以要求学生回家时或者走进超市去感受各种物质的状态并试着将其描述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家中铁制品生锈的除锈方法以及防锈手段,对于家中厨房内的柴米油盐等可以按物质的性质试着归类。倘若学生家中有糖尿病患者或者较肥胖者,要求学生根据患者需要制定一份适宜的饮食计划。在教师进行《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这一章节时,可以让学生在家中完成帮助父母蒸馒头的作业,并观察馒头的阶段变化。在进行这样生活化与化学相关的作业完成时,学生不会产生被迫完成枯燥的化学作业的感受,更多的会投入其中并从中发现更多与化学相关的奥妙。最终学生的作业完成效果会比传统的纸质式作业的完成效果高,与此同时其接受的化学知识也比单一的纸质作业的内容更丰富。教师的教学目标更是可以超额的完成。
4.结束语
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应当让学生从生活逐渐带入化学课堂,令学生在主动的前提下将所学化学知识良好的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并且能够充分的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转入实际生活学习中的自觉意识。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使得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化学并不难、化学就在身边、学好化学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很高的实用性等。学生拥有深刻的感受后,就会对化学知识内容充满足够的好奇心和兴趣,逐渐的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使得化学知识推动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扬.初中化学实践活动课中跨学科思想的具体应用—以“了解水的世界”为主题的活动设计分析[J].教育科学论坛,2017(28):54-56
[2]周文荣,魏军."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课堂教学分析与思考—以2017年江苏省初中化学优质课评比B组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8(05):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