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
摘 要:小学数学具有显著抽象性特征,学生学习难度大,教师可在教学中引进生活化内容,直观地展示数学知识,降低学习难度。基于此,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现状入手,阐述生活化实践策略,为教师落实生活化教学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8-0151-01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师需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样地,教师可将数学生活知识引入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升数学教学有效性。可见,对小学数学生活化实践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现状
小学数学生活化可将生活现象引入课堂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降低学生的知识理解难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认知能力。同时,生活化内容可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培养其知识应用能力。但在实际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认知出现偏差,导致教学手段流于形式,作用发挥不理想。
最为常见的生活化教学偏离为生活现象选择不合理,例如,在进行“负数”相关知识教学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生活游戏,要求学生与自己“说反话”,如向右看,对应向左看;零上五度,对应零下五度。然后教师通过相反的数,引入负数的概念,这是教学中常用的生活化引入方式。但是观察其过程可以发现,教师对负数的引入并未考虑负数的产生,即:负数是相对于正数而言的,负数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正数范围内的减法难以与加法一样落实,才引进负数概念,使减法计算更为便捷。而教师仅用左右或上下替代正数与负数,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负数的含义,生活化内容引入存在偏差。就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中,教师需结合数学知识的内涵,合理选择生活现象,保障其优势发挥。
2.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策略
(1)课前预习中的生活化实践
數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只是学生缺乏观察意识与能力,需教师给予引导。就此,在课前预习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使学生在观察中感悟数学知识,培养其数学思维。例如,在学习“圆”相关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可在课前布置观察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找出家庭中与圆相关的物件,观察物件的特征,总结“圆”的数学特性。同时,教师可布置如下问题,帮助学生总结数学知识点,如,为何车辆的轮胎为圆形,长方形或正方形不可以吗?将生活中的圆与其他图形对比,可得出什么结论?等。可见,在课前预习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应用生活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强化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2)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化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生活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分析数学问题,掌握数学知识。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教师需根据数学知识,选择代表性生活现象,凸出数学知识,方可发挥生活化优势。
例如,在进行“分数”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展示四只轴对称的蝴蝶纸张,并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如果将纸张折叠一次,蝴蝶变成几只?折叠二次、三次或四次呢?”然后,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蛋糕图片,说:“小明今天过生日,一共四名同学来为他庆祝生日,那么加上小明,每名小朋友可分到多少蛋糕呢?”学生纷纷回答“1/5”;最后,教师邀请一名学生应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学生的测量结果为80厘米,教师要求学生用米来表示课桌的长度,学生给出0.8米和4/5米的答案。在该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生活情境,展示生活中的分、量应用,使学生观察分数的形成过程,可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3)课后复习中的生活化实践
在学生课后复习中,教师可为学生布置实践类作业,组织学生利用生活场景,进行数学训练,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内容,拓展学生数学视野。例如,在结束“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知识教学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计算自己的课桌、床或家里的餐桌、窗户的面积,为学生提供知识实践机会。另外,为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认知,教师可布置复杂化实践作业。例如,要求学生计算窗户面积,分析如何去商场购买窗帘。针对该问题,学生需考虑窗帘重叠的面积、覆盖两侧窗户边缘的面积等因素,方可采购全面覆盖窗户的窗帘。基于复杂化实践作业,可发展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使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考虑多种影响因素,为后续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终身数学学习观。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教师需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引入生活化实践,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生活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落实新课标教学要求,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周泽.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7):176
[2]张慧慧.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生活化[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