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心头的口罩

2020-05-21 00:41李宇
心理与健康 2020年5期
关键词:刻板恐惧武汉

李宇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疫情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群体而言,都是一個重大的应激事件,会引发心理和行为的应激反应。这些反应,有些随着防控形势的好转得到了缓解,比如暴发期的恐慌、隔离中的烦躁,可也有一些依然需要持续的关注,比如疫情带来的偏见与歧视。当我们都各自宅在家里的时候,它的影响或许还不明显,可当大家戴上口罩恢复接触,偏见与歧视就有了更多激发问题的空间。

其实,早在国内疫情暴发初期,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些不好的现象:一些人虽然高喊武汉加油、支持抗疫,可又盲目地指责武汉、排斥鄂人,有的打出“不欢迎武汉人及鄂A车牌车辆”的标语,有的言语上将“武汉人”称作“瘟神”,还有的使用“举报、投诉、抓、赶”等不友善词汇对待武汉旅客。这些有意无意的行为,就透着偏见与歧视的意味。

在我们复工复学的今天,很多人可能都会很关心一个问题“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当你怀着“病毒潜伏期可能更长”“治愈者可能转阳”的疑虑,面对武汉人、湖北人、被治愈患者、密切接触者……是否会心存芥蒂、回避、冷落、区别对待,又或者会不会即便在疫情平息许久之后依然以此作为玩笑的谈资。

疫情带来的偏见与歧视,犹如心灵之流毒,那么它是如何产生发展的呢?

认知偷懒  刻板印象形成了观念偏差

偏见,是一种缺乏客观依据的、先入为主的负面观念和态度。从心理的认知层面看,它源自刻板印象,即按照脑海里的已有印象模板去认识当前的事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戴上了有色眼镜看世界。这些“有色眼镜”来自于我们自己的经验或者是外界的信息,它既会有正面的观念,也有负面的评判。比如“警察是公正善良的”和“女司机技术不好”都是常见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并不一定有害,它节约了我们的认知资源,当我们面对一个新事物时能够让我们迅速作出判断和反应,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它提高了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生存。当我们用一些负面的刻板印象去看待他人时,偏见就产生了。

疫情初期,我们看到了很多关于从疫区出来的人传染他人的消息,就容易形成“疫区过来的人就会传染疾病”的刻板印象。在我们对疫情的了解较少的时候,用这种刻板印象的策略去处理相关信息,是一种更为“保险”的方法,确实减少了我们被传染的风险。然而实际上,我们采取这样的态度时,也在犯着过度概括和绝对化的错误,以个体推断群体,以个例推断全部,以过去推断当前。比如,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湖北人都在疫情严重地区、也并不是所有疫情严重地区的人都携带病毒。我们的认知系统为了规避风险而采取“偷懒”式判断,就这样让我们失去了理性,对别人而言可能就造成了“宁可错杀也不放过”的不公。

情绪失控  恐惧与愤怒进行了畸化宣泄

丛林时代起,我们人类在面对危险时,就形成了“fight & flight”的应对策略,也就是“战斗”或者“逃跑”。当我们觉得危机是可以应对的时候,我们选择与之战斗,“受到侵害而发起攻击”这在情绪上实际对应的就是愤怒;当危机超出我们的应对能力,我们选择逃跑,“危险面前觉得无力而想躲避”这在情绪上对应的就是恐惧。这也从一个方面可以说明为何愤怒与恐惧两种情绪在生理反应上十分类似,都会使我们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起来,心跳加速,瞳孔放大,变得警觉,因为无论是战是逃,这两种情绪都是我们的自我保护。

因此,在疫情这样严重的危机事件来临之时,愤怒与恐惧两种情绪就很自然地产生了。疫情暴发之初,人们对它知之甚少,不知道是否有能力应对,于是开始变得恐慌。而等到大家惊魂甫定,就会开始想要“报复”和“攻击”,对影响自己生活秩序和生命健康的疫情怒火中烧。虽然实际上,我们应该恐惧与愤怒的对象是造成疫情的病毒,可它看不见摸不着,让人觉得无从下手、难以应对,并不适合作为我们宣泄情绪的靶标。所以我们更容易把对它的情绪转移到身边的人或者事物之上,让他们“背锅”。疫情带来的偏见与歧视,也正可以看作是人们恐惧与愤怒情绪的一种宣泄表达,因为恐惧而想躲避,因为愤怒而去指责,只是这种方式是一种畸化的宣泄,伤害了无辜的他人。

行为恃强约束不足的偏见导致了歧视

偏见是内在偏颇的观念和态度,而歧视则是实质上的不公。从偏见如何发展到歧视的呢?合理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多数是出于理性选择的结果,影响行为的因素有两方面,一个是内在的态度,一个是主观规范。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要看自己多想去做,另一方面我们会考虑这样做的后果,权衡二者之后,行为决策就产生了。当人们内心存在偏见时,如果觉得表达偏见,不会受到约束甚至会得到赞同,那么歧视行为也就更容易产生。所以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双方可能互相怀有偏见,但歧视却是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单向的施加。比如,历史上黑人作为弱势群体在白人群体中会遭受歧视,他们虽然也对白人抱有偏见乃至仇视,但不会产生歧视行为。可以说歧视本身就是一种恃强凌弱的行为决策。在疫情中歧视他人,不过是觉得自己属于“健康的大多数”,自己的行为不会得到别人的指责,甚至会有附和。这也就是环境氛围对偏见与歧视的助长作用。

在这样戴着口罩面对彼此的当下,如果心怀偏见与歧视,何异于在心口也戴上了一层口罩。只不过它隔离的不是病毒,而是人情的温度,它不能让我们更健康,反而是让心变得更冰冷。当然,这是疫情带来的心理应激,很多人可能只是在无意之间产生了这样的心理防备,那么我们如何消除这样的心灵之疫呢?

回归理性

按照刻板印象判断事物的好处在于能够让我们迅速做出第一反应,可之后还是要回归理性才能使自己的认识更加客观准确。首先我们要了解偏见与歧视产生的原因,刻板印象造成了对他人错误的认知,在恐惧与愤怒情绪的助长下偏见得以深化,而未加约束的外界环境则让偏见演化为放肆的歧视行为。其次,我们要掌握科学的防疫知识,从权威媒体获取信息,抵制谣言,懂得做好自我防护的科学方法,而不是盲目地排斥他人。要知道,应该防备的是病毒,而不是我们身边的人。最后,我们也要认识到偏见与歧视的危害所在,比如破坏人际关系、激化社会矛盾等等,给自己打上一个预防针。对于暂时受到不公正对待的人而言,也请理性地谅解,对你表达了偏见的人是因为他们当下的无知与恐惧,请用宽容去消解愤怒和委屈。

学会共情

共情也叫同理心,是临床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术语,简单的说就是去深入体会他人的感受。对于一般人而言,当然不必要像专业心理工作者那样做到完全的感同身受,但我们至少要试着去换位思考。在疫情蔓延的过程中,在国内有人戴上了有色眼镜去看待武汉人、湖北人,而同样在别的国家,也有人对我们中国人乃至整个亚洲人都怀有了偏见与歧视。任何一个中国人看到关于海外那些歧视性言行的报道,都不可能不会愤怒。事同此理,人同此心,我们同样就能明白,如果自己对别人怀揣偏见、施加歧视,又会给别人造成什么样的伤害,又能期待别人以什么样的言行去回应我们?

共建规范

行为实施与否受着主观规范的约束,当人们意识到处于一个抵制歧视的环境当中,歧视行为发生的概率就会减小。同样,如果环境对偏见与歧视置之不理,甚至纵容助长,那么偏见歧视就能成为决堤的江河。消除偏见与歧视,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因为我们共同决定了我们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我们要做到不去向他人施加偏见与歧视,同样在他人受到不公正对待时,也请仗义执言。短短两个多月,国内战疫就已成果斐然,震撼世界的中国力量不只有物力之盛,更有人心之齐。我们要构建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抵制歧视、共克时艰应是题中之意。“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笔者见过武汉春樱之美,也相信等到身心之疫俱除,整个华夏之景都会更盛。

猜你喜欢
刻板恐惧武汉
与内心的恐惧交朋友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想象中的恐惧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中性自由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表达恐惧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