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建,程海博
(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前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作为我国重要的中部省份,河南省经济结构调整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这一关键的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中,河南省需将产业发展作为全省经济的命脉来抓,将产业人才当作支撑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为了实现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四个强省”、打造“三个高地”的目标,河南省需要大量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工匠人才,更需要大批产业人才。正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河南省提出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提出了实现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可见,在当前经济发展条件下,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与此矛盾的是,随着河南省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高中教育的逐渐普及,以及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一些误解,部分中等职业学校逐渐进入了发展困境,其招生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已经极大影响到了河南省甚至是国家职业教育水平的提高。
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实用型、技能型产业人才对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对我国顺利迈入知识经济时代至关重要。现阶段我国要突破产业结构瓶颈,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产业人才是必不可少的,而高素质的产业人才必然需要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所支撑。因此,我国要实现国家现代化,就必须要重视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而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而言,生源是发展的基础,也是发展的生命线。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经历过困难期、调整期、发展高峰期以及现阶段的转型时期。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来看,中职学校快速发展的时期,正是我国初中毕业生数量处于高峰的阶段,也是中职学校生源良好的时期。如自2002 年开始,我国初中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2004 年超过了2 000 万人,2005 年更是达到2 201 万人,在普通高等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尚未普及的当时,中等职业学校有了快速的发展。同时也正因为生源数量和质量的好转,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于2005 年、2006 年进行大量扩招,部分地区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在校人数比达到了1:1,在这一时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快速提升,为社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
但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难的问题日益明显,其主要问题表现在生源数量减少、生源质量降低、在校生流失等方面。究其原因:一方面,普通高中的逐渐普及,使得达不到“普高”招生要求的初中学生数量开始减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随之减少;另一方面,生源减少导致中职学校招生门槛不断降低,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弱、学习习惯差、学习积极性不强,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现有部分中职学生在校期间纪律散漫,难于管理。正是由于同时面临着生源数量和生源质量下降的困扰,中职学校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这对我国职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将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一直以来,河南省始终坚持科教兴省、教育优先的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方针的指导下,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高速发展,中职学校培养的大量人才为河南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近年来,河南省中职教育和中职学校招生遇到了较大的问题。
随着河南省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院校持续扩招、普通高中教育逐渐普及,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随之出现下降趋势。在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其趋势与全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是基本吻合的,同样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数量的减少。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职业中学发展迅速,在1995 年其数量为785 所,1999 年经优化后仍有696 所,之后其数量开始持续下降,截至2017 年年底,全省中职学校数量为314 所,见表1。
表1 河南省职业中学数量
其次,河南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招生人数、在校人数等方面出现了下降趋势。表2 即体现了河南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自2011 年至2018 年招生人数及在校生人数的变化情况。
表2 河南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历年招生人数及在校生人数
此外,表3 显示了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招生数的比例。就全省范围来看,中职学校近八年来招生人数大幅下降,在校人数减少额为48 万人,与此同时,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招生数的比例从2011 年的51.3%逐年下降至2018 年的40.8%。
表3 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招生数的比例(%)
以上数据分析表明,河南省中职学校生源在数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此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自从我国实施教育改革以来,高等院校连年扩招,普通高中入学率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初中毕业生不再将中职学校当作优先选择。在这种情况下,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学生,一部分是达不到“普高”招生要求成绩较差的学生,一部分是经济条件不好的初中毕业生,现阶段甚至出现了部分中职学校可免试直接就读的情况。在当前生源组成复杂、就读门槛低的情况下,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下降尤为明显。
就河南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质量来看,其情况与全国中职学校生源质量下降的趋势基本保持一致。据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学生资助系统数据,2009 年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共招收73.11万学生,其中生源地为农村和城市低保家庭的学生占总人数超过91%。另外通过对河南省20 多所农村初中学校的抽样调查显示,近年来农村初中毕业生的分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成绩特别优秀者进入各类重点高中,二是成绩略低者进入其他的普通高中,三是成绩无法达到普高要求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就读,其余学生辍学打工流失。因此,在初中毕业生开始减少的情况下,生源质量下降最为明显的即是位于招生系列最末端的中等技术职业学校。
由此可见,河南省中职学校生源质量下降明显。在实际调查中也可发现,当前中职学校中的学生由于初中的基础和习惯较差,相当部分的学生纪律不好、自控能力较差、不容易服从学校和教师的管教。许多中职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不努力不认真,生活当中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等现象较为常见。中职学校学生的种种不良表现和行为,既损坏了中职学校的社会声誉,也使得中职学校的招生走入困境,导致中职学校进入了“招生难——生源差——招生难”的怪圈之中。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普及高中教育甚至高等教育将是一个趋势,特别是我国的老龄化也将不可避免地到来,中职学校的生源基础还将持续减少。但是无论如何,现阶段我国的中职学校依然将长期存在,同时中职教育也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当前中职教育的生源数量和质量继续保持下降趋势,就必将带来职业教育和社会领域中的诸多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都较为迅速。以河南省南阳市为例,2006 年该市初中毕业生人数为102 329 人,数据显示当年4 万人进入普通高中学习,近4 万人进入不同类型的中职学校学习,其余毕业生流向社会等。到2007 年,南阳市初中毕业生人数为86 926 人,数据显示当年4 万人进入普通高中学习,近4 万人进入不同类型的中职学校学习。按照该数据,南阳市中职学校的入学率与普通高中的入学率大体达到国家提出的1:1 的水平。
然而,在中职教育快速发展的阶段,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中职生源流失现象严重。以河南省南阳市为例,该市的多所中职学校每年新学期开学各年级的学生都比上学期有所减少,尤其以一年级学生流失最为严重,基本占到总流失人数的80%以上,占到当年入学新生的20%以上,从已有数据分析,一届学生流失总数占到25%。有数据显示,2007 年南阳市入学的近4 万中职学生,在毕业时已不足3 万人。当前,河南省的中职学校学生流失现象依然严峻,这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如在2014 年,为了保证中职学校的生源,商丘市采取措施把普通中专招生任务分解到各县区,要求各县区在落实好应届初中毕业生招生工作的同时,也要努力促进中职学校的招生规模,力争将未进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纳入中职教育体系中,同时相关部门还提出了引导往届初高中毕业生、部分城乡劳动者、复员军人就读中职学校的指导意见。
当前,河南省中职学校生源遇到的问题是无法忽视的事实,而另一方面,却又出现这样一种矛盾现象,即“用工荒”不但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越来越常见,在中部地区包括河南省内也逐渐出现,这些问题正是与中等职业教育遇到的困难息息相关。因此,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河南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源问题进行分析。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对我国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同样,文化观念对河南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也十分深重。但我国的传统文化观念有着积极的一面,也存在着一些对社会的不良影响。由于多年来儒家思想的浸润,河南省传统社会的观念是“学而优则仕”,读书的唯一目的是为了仕途的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个人的就业技能,这在传统观念中并不能给受教育者带来“仕途”上的优势,因此职业教育一直都难以获得社会和民众的青睐。直到今天,对“劳心者”的崇敬、对“劳力者”的歧视依然有着很大的市场。现有的社会观念普遍认为,一个人最好的人生轨迹是进好小学、进重点中学、考上重点大学,如此一来毕业后就可以走上重要的工作岗位,进一步实现“做官”的梦想。如果一个人走上与这条道路不同的方向,选择了职业教育的范畴,别人对他的看法则是进入了“劳力者”的行列,成为了大众口中的“失败者”。因此,盲目追求进入普通高中和高等院校就读,盲目拒绝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成为社会和初中毕业生的一种普遍意识。
正由于社会中各种落后的文化观念影响,对于职业教育和中职学校的偏见才难以破解,家长和初中毕业生也就无视社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也就更加不考虑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坚决地拒绝选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导致了职业教育陷入尴尬的地位,严重影响了中职学校的生源。
首先是高等院校和普通高中扩招对中职学校招生的影响。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南省的中职教育由于有国家和社会兜底,就业前景好、工作岗位稳定,因此中职学校得到了社会的一致青睐,报考难度远超普通高中,但随着中职教育在招生和就业上进行了政策调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吸引力逐渐丧失。自20 世纪90 年代开始,河南省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给本已进入发展困境的中职学校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其生源问题更为突出。另一方面,河南省老龄化社会已经提前到来,截至2017 年底,河南省60 岁以上人口为1 500 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4.5%。低龄人口的减少,进一步降低了河南省中职学校的根本生源。
其次是职业教育生源市场变化对中职学校招生的影响。自从国家的中专招生和就业政策转变以来,社会对中职学校的重视下降,大量初中毕业生不再报考中职学校,导致大量中职学校学位未能填满。为了保证学校的生存,各中职学校的生源竞争越来越激烈,招生市场白热化的同时中职学校招生的乱象不时出现。如各中职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引进了很多“招生代理”,这些“招生代理”为了经济利益往往通过虚假宣传等不良手段对学生和家长进行欺骗。正是这些招生乱象的存在,中职学校的形象受到了极大破坏,同时也进一步妨害了中职学校的招生工作。
再次是劳动力市场对中职学校招生的影响。国家调整中职学校的招生和就业政策之后,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出现了就业稳定性差、工资待遇低、专业不对口等问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方面与学校教育质量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劳动力市场“人才高消费”有关。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一味追求高学历,对一些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生即可胜任的工作岗位,却以本科大学生,甚至研究生的学历标准进行要求。正是由于这种人才高消费现象的出现,许多中职学校毕业生因为学历问题被拒之招聘门槛之外。可见,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也是导致年轻人放弃职业教育和中职学校,更多地进入到普通高中学习的原因之一,长期以往中职学校的生源问题自然更加突出。
首先,河南省对中等职业教育虽然较为重视,但财政投资明显不足。现阶段河南省规定专业技术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还是以政府拨款和事业收入为主,但当前政府对于中职学校的财政投资水平低于其他类型学校。2015 年,河南省在各级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上,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分别为5 870 元和6 690 元,该水平居于全国各省市末位。但由于职业教育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就业能力为主,其实施的技术课程和专业课程相对于普通高中而言专业性更高,教育成本自然更高。因此,当前河南省政府对中职学校的财政投入,无法满足中职学校发展职业教育的资金需求。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资总量不足与中职学校的高成本之间的矛盾,是河南省中职学校生源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其次,河南省的中职教育财政投资层次降低。近年来,河南省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层次有下降趋势,这影响了政府拨款对中职学校财政支持的稳定性,也是政府作为中职学校投资主体缺位的表现。在现阶段,河南省对中职教育财政投资层次的降低趋势,表现为原来由国家财政、省财政予以拨款的中职学校,其财政拨付已经逐渐下放到地县级;另外很多中职学校也由原来的全额财政拨款转化为差额财政拨款,部分学校甚至存在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情况。在财政拨款层次下降、各地区财政拨付能力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全省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城市与乡村的中职学校办学水平的差距逐渐开始拉开。可以说,河南省中职学校教育投资层次的降低,以及城乡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非对称性,同样导致了中职学校的生源危机。
第三,政府政策与教育制度的影响。目前,河南省对发展包括中职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事业,己经有高度的认识。2019 年,河南省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积极创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同时重点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等职业学校达标与高水平建设、职业教育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继续教育基础能力提升五大工程。但由于河南省职业教育处于关键调整时期,相关政策和制度还尚未得到完善,社会观念还停留在传统层面,职业教育和中职学校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从政府政策和教育制度的实际效果来看,全省的职业教育实际并不乐观。尤其是部分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的定位不合理,“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和观念比较普遍。例如在部分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评价中学层次学校教育质量时,往往以“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高等院校的比例”为标准,对于进入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不予以评价,认为升学率不能把职业学校计算进来,这意味着在教育管理的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和学校严重忽视了职业教育和中职学校,这既是相关部门工作不到位,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中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歧视,加剧了中职学校的招生困境。
教育是个人和家庭通过努力改变自身的社会分层,同时也是解决社会阶层固化、促进阶层间自由流动的有效途径。社会和民众对教育在阶层提升上的作用这一点有着清晰的认识,每年的高考热潮即已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个体在经济活动中所实施的经济行为,都是力求以付出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在教育上的付出同样如此。因此,当家长和学生对教育效益进行考察时,首先关注的就是投入与经济收益的关系,同时这种考虑不但包括了对短时期的经济收益,更包括了对长期的甚至一生的有形与无形收益的考虑。
但就现阶段而言,由于国家进行了就业政策的调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习效益还无法给学生带来长期的、一生的有形无形收益,其学习受益显然逊色于普通高中和大专院校教育。即使是部分难以进入普高和高等院校就读的人群,他们对教育投入的经济收益,尤其是短时期的经济收益更为重视。当他们权衡就读中职学校和选择去打工赚钱,哪一种投入的经济效益更快更好时,基于实际情况往往选择外出打工而不是进入中职学校就读,这说明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在经济效益方面缺乏对求学人群的吸引力。
面对全省中职学校基础生源不断减少、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持续下降、中职学校在校学生流失严重的现状,河南省相关部门应及时加以重视,要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针对生源问题的成因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以缓解生源问题给中职学校的发展带来的压力。
尽管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河南省的一些传统观念依然在社会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对中职教育的偏见即是其中之一。因此,解决河南省中职学校的生源问题,首先就要加大正面的舆论宣传,从而在文化上改变对中职教育的传统看法。
职业教育作为河南省经济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助力,既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省促进就业、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加大对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职教育的正面舆论宣传,则是提高职业教育水平、解决中职学校招生难题的重要环节。要在文化层面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政府部门首先应该努力营造职业教育的社会文化环境,要充分利用各种文化传播渠道向社会宣传和解释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大力宣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意义等。同时中职学校也要向大众介绍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成功范例等,从而促使公众不断加深对职业教育和中职学校的了解。
在现代经济和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是不能缺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河南省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促进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稳定全省就业增长的关键作用。因此从经济角度出发,解决中职学校的生源问题,就要加大对中职教育领域的投资,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办好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因此地方政府要承担起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责任,要不断加大财政经费的投入,同时也要加强对投入资金的管理,保证资金专款专用。
2.引入企业投资
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受益者,应该在中职学校发展当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企业可以从自身收益、利润等方面提供一定比例的职业教育经费,用于支持中职学校的教育培训,这些经费可以作为职业教育附加费专项经费进行缴存,同时可由相关部门加以统筹使用。
3.吸收社会投资
中职教育具有社会性办学的特点,但如果仅仅通过引入企业投资,也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现象,影响职业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其他资金的进入有着重要意义,这既可以促进职业教育资金的多元化供给,又可以促进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和监督。
4.允许个人投资
在中职学校的办学过程中,学生及其家庭也是职业教育的受益者。因此除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外,学生及其家长也应当承担一定的职业教育经费。
虽然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应该在经济体系中起到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但政府的职能也应该发挥弥补市场调节能力不足的宏观调控作用。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工作上,政府同样要发挥自身的干预职能,通过对法律、法规、制度的构建,挖掘中职教育的潜力,建立起有效的教育衔接机制,实现中职学校办学能力的有效提升。
第一,政府相关部门要为解决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问题提供应有的公共服务,如对职业教育的正面宣传、对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机制的合理构建、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宣传和招生手段进行有力的监管等。
第二,政府相关部门要维护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秩序。政府主管部门要认真制定中职学校招生的基本规则,要构建好对职业学校招生的监督机制,同时规范好中职学校招生方法等,从而维护好中职学校的招生秩序。
第三,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中职学校招生的计划指导。政府职能部门对中职学校招生的计划指导不应该只是微观层面上的指导和指令性的指导,而应该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招生平台,根据地区的产业政策、经济发展水平来科学制定合理的招生计划、调节普通高中教育与中职教育的招生比例等。
第四,政府部门要主动完善现有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政府职能部门要积极吸取国内外职业教育的优秀经验,在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制定上加大投入,以促进全省范围内职业教育法规体系的形成。
如为了解决多年来招生市场较为混乱的问题,河南省认真贯彻落实了国家和省政府关于中职教育发展的战略部署,建立了河南省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服务平台。在这个招生平台上,体现了政府部门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的职能服务。正是通过对法律、法规、制度的构建,河南省才可以挖掘中职教育的潜力,建立起有效的教育衔接机制,并实现中职学校办学能力的有效提升。
当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制度并不完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以中职教育的师资结构为例,发达国家的教师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产业行会、行业内企业等一线人员,这些来自于基层的师傅往往毕业于职业院校,同时具备良好的工作经验和扎实的理论水平,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师资力量。在现有的师资中,河南省中职学校存在的师资问题是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教师行业经验欠缺、专业技能相对不足等。
因此,从中职学校教育的角度看,一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其关键在于要重视提高师资水平,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技能素养。只有在中职学校中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技能,同时引进校企结合、以企业生产实践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解决河南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问题。当然,也要看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实践素养的提升,在短期内得到彻底改变是有一定难度的,只有加强教师培训、引导教师深入企业和生产等,才能使教师技能素质得到快速提升。
另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还要参照国外的成功经验,从相关行业和企业中引进“双师型”教育人才,通过引进人才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来弥补学校现有师资力量的不足,以此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具备较强的岗位能力。
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的发展战略中,河南省的中职教育在全省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为社会提供越来越多高素质产业人才的作用。因此,扩大职业教育范围,提升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水平,是河南省促进经济发展、实施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
因此,对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困境现状的正确认识,对相关问题进行文化、经济、市场和政策视角上的成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视阈、经济视阈、政府职能视阈、教育学视阈下的具体对策建议,是化解河南省中职教育生源困境的要求。只有积极解决中职教育的生源问题,为职业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条件,才是河南省破解产业人才难题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河南省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