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芳
(晋中学院外国语学院,山西晋中030619)
2017 年5 月14 日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全世界的多国元首、政府首脑及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高峰论坛。习近平主席全面总结“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进展,与参与国代表共同协商下一阶段的合作举措,推动国际合作,实现联动发展、合作共赢。论坛圆满成功并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其英译稿件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一带一路”倡议、论坛主旨意义以及中国立场与理念的“窗口”。政治语篇在传达政治信息的同时,背后隐含了国家的政治立场与意识形态,其翻译也同样受到译者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因而与原文会产生一定的差异。本文将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入手,探讨论坛英译稿背后的意识形态与权力关系,以期对政治语篇的翻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批评性话语分析最早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末期兴起的批评性语言学和后结构主义理论,是一门新兴学科。1989 年Fairclough 在其著作《语言与权力》中正式提出“批评话语分析”这一概念,建构了完整的理论框架。他明确了语言、意识与社会的关系,认为话语是意识形态重要的物质形式,也是社会实践的必要元素[1]60。批评性话语分析就是通过分析话语的结构形式与文本特征,并结合该话语的生成过程与技巧以及所在语境,探究其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意义,并进一步挖掘其社会功能,即“帮助获得或维护或颠覆某种权力关系”[2]。即批评话语分析就是探讨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关系。Fairclough 认为话语分析的方法是三维的:(1)描述:对语篇文本特征的描写;(2)阐释:着眼于话语实践过程的分析,探究话语及其生产、传播与消费过程的关系;(3)解释:着眼于社会实践的分析,探究产生话语时所受到的意识形态与权力的影响。
批评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是“批评话语分析与其他学科,特别是功能语言学不断融合的过程”[3]。系统功能语法的代表人韩礼德认为语篇的语言元功能包括概念、人际与语篇功能[4]119。语言具有意义潜势,不仅可以用于描述主客观世界,也可以用于建立人际关系。系统功能语法强调人们所选择的语言表达形式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要传达的交际及社会功能决定的。这与批评话语分析所强调的语篇作为一种话语与社会实践存在反映文本背后的意识形态与权力构建这一概念不谋而合。因此系统功能语法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了研究方法。在对语篇具体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语言的分类系统、及物系统、情态系统与转换系统,从而判断出语言背后意识形态与权力关系。
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及工具,直到20 世纪90 年代批评话语分析才应用在翻译研究中。批评话语分析有利于揭示翻译过程中语言形式变化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话语分析从单向的译文分析转向为双向的研究维度,即不仅描述语言转化过程中所产生变化的文本特征,而且阐释了语言变化与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的结果。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将翻译研究的重心从语言的交际功能发展到社会功能,探讨译文的政治思维与政治行为。因此将该理论应用到“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开幕词的中英两个文本比较分析中有助于探讨翻译过程中语言变化背后的意识形态与权力关系,亦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批评话语分析主要应用于政治语篇的研究,因此官方会谈、发言与演讲以及政治宣传与公告是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主要对象。习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发言旨在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我国官方媒体如新华网、人民网等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新闻报道。为了让全世界了解该论坛的主旨内容与战略意义,新华网进行了英译。下面从分类、及物、情态及转换系统方面对开幕词的中英文本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描述原语文本与目标语文本语言形式的差异,阐释这些差异与意识形态、权力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
分类系统是指语言赋予外部世界以秩序[5]210,是韩礼德语言元功能中概念功能的基本要素。分类系统是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对人以及事物的命名与描述”[6]65。同时分类系统能够体现说话人的观念与态度,具有意识形态的意义。Fairclough 认为词汇的选择会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同时也能反作用于社会关系,有助于构建参与者的政治立场。源语文本中词汇的选择受作者文化、认知、情感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样翻译过程中译者也会基于自己的社会文化背景与观念意识以及目标语读者的接受程度选择适当的词汇。
通过对比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稿的中英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同一概念在中英文中采用了不同表达,不是完全的直译。如开篇习近平主席对参加本次论坛的各国各界嘉宾表示欢迎,“期待大家集思广益”。这里“期待”一词委婉表达了习近平主席希望论坛中参与国能够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期待”同时显示了谦逊友好的外交态度。在英文文本中,“期待”没有简单直译为“expect”而是“hope”。因为“expect”一词语气强烈,表达强烈要求或渴望某人完成某件较艰难的事情,容易让听话人产生误解。因此译文采用“hope”一词,真诚表达中国在“一带一路”中倡议秉承的“共商、共享、共建”的原则。又如“民族在融合中共存”一句英译为“Nations prosper in exchange”。英语文本中词汇的选择可谓独具匠心。首先“民族”没有译为常用词“minorities”。“minorities”是基于国家内部层面指一个国家所包含的民族。而原文中的民族是从国际层面提出的,包括古丝绸之路沿途必经之地。因而“minorities”一词会产生社会关系危机。其次“融合”没有直译为“integration”而是译为“exchange”,译者将词义具体化,强调国际间交流合作的重要性,避免让听话者产生误解,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是几个国家结盟,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最后译者没有简单地将“共存”译为“coexist”。该词为中性词,不能传达古丝绸之路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的繁荣与发展,因此译者选择“prosper”。再如“利益共同体”英译为“community of shared interests”。“共同”经常译为“common”,但“common”尤指属于某一群体或组织共同拥有,会产生中国搞地缘政治的误解。而“shared”强调参与国发挥各自产业优势,齐心协力平等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共享发展契机与成果。可见,译者在词汇的选择上能够客观地传达话语的意识形态与所要构建的社会关系。
及物系统是语篇概念功能的语义系统,其作用是把经验世界分为易操作的一组过程。它主要描述人们在不同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与所作所为,并且说明其中的参与者与所处环境。经验过程包括物质、心理、关系、行为、言语与存在六种过程[4]121。语篇中过程的选择与小句中参与者位置的变化通常取决于作者的文化背景、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7]。同样,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与意识形态也会影响经验过程的选择。同一小句在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中的经验过程差异显示了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
论坛开幕式上习主席分析了目前的世界局势,指出政治经济不稳定因素较多,发展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引号内的表述为关系过程,但英译时转换为物质过程,即“…poses a daunting challenges to mankind”。关系过程一般表达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判断,这里习主席高瞻远瞩,立足当今全球形势与人类未来发展的高度,指出世界政治经济局势还有动荡不安之势。译文中的物质过程强调发展面临较大挑战的客观事实。行为动词“poses”使内容更加形象,同时能够引起各国人士的情感共鸣。接着习主席娓娓道来“一带一路提出四年以来的建设成果,是……的四年”。中文文稿采用关系过程“是”,表达判断与属性功能,积极肯定“一带一路”倡议及其丰硕的成果。英译时译者将关系过程转换成物质过程“These four years have seen…”。译文向与会国家形象地展现了各领域的建设成就,突出施动者“these four years”,积极肯定“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可见关系过程突出参与者的主导地位而物质过程强调事实从而引发共鸣,因此译者有意识地避免使用表达主观态度的陈述,重在传达话语的客观事实。
再如习主席指出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但“开放……会经历一时阵痛”。译文为“There will be short-term pains,…”,将物质过程转换为存在过程。比较分析可以得出,物质过程强调客观事实,可能会使个别外媒别有用心做文章,误传负面议题,如过分夸大“一带一路”建设道路中遇到的困难与挫败,否定发展带来的成就。而关系过程是及物性最弱的表达方式,而且将来时态也显示任何发展创新都有可能遇到挫折与困难,但问题都是暂时的。这是任何发展进步的必经之路。因此翻译过程中,译者不是简单地进行语言的转换,翻译技巧的运用,而是关注话语实践背后的意识形态的正确传达,避免造成没有必要的误读。
情态系统是语言人际功能的一种手段。它反映了说话者对话语表述的态度、个人的愿望和要求以及对他人的期待,同时还显示了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距离远近与权力关系等。情态值的高低也可以体现说话者的意识倾向,情感强弱及对话语命题的确信程度。情态意义可以通过情态动词、情态形容词、情态副词、时态、人称代词以及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等得以体现。翻译过程中,情态意义的增删以及强弱都显示了译者的情感诉求以及意识形态。
习主席在文中提出对未来“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建议,即“这里,我谈几点意见”。这里“我”第一人称单数,主观性较强,因此译者译为“We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译文中“I”换为“We”,同时增译了情态动词“should”。该译文一方面避免可能引发中国话语霸权地位的错误观念,同时防止译语受众会感觉意见过于主观片面;另一方面表明了说话人的态度,即中国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积极提出建设意见,专心致力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接着在谈到设施联通建设意见时,习主席提及“要抓住新一轮结构能源调整”,强调能源合作,建设全球能源互联互通。其英译文本为“We need to seize opportunities…”。译者增译了人称代词“we”并且采用了高情态动词“need to”。一方面人称代词拉近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距离,指明所有参与国都是能源互通的建设者与参与者,而非一些外媒所声称的中国借“一带一路”输出成本高、污染重、产能小的能源建设这一无稽之谈;另一方面高情态动词表现习主席强烈希望建成“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的愿望,期盼为各国的能源发展注入新动力。纵观全文,表达意愿与希冀的词语“愿”大部分译为“should”。
“should”为中情态动词,这样语气不会因太弱而起不到呼吁作用,致使论坛如同虚设;同时也避免语气过强而让参与国感到被动,有强压之感,更不会落下中方强权政治的不实之柄。
此外情态转换还体现在时态变化上,如“人类社会正处在……”与“中国发展正站在……”分别译为“……humankind has reached”与“China has reached”。显然译者有意识地将现在进行时转换为现在完成时,强调了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形势来看,我们都已经处于发展变革的时代。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要顺应发展潮流达成国际间的友好合作。
“转换”来源于转换生成语法,指句法的变化。在系统功能语法中,常用的转换工具是名物化与被动化。名物化是指将动词或形容词表达的概念转化为名词或名词词组形式,从而名物化兼具有动词或形容词的意义和名词的语法功能。通常名词往往强调事物的永久性属性,而动词和形容词传达事物短暂或临时的特征[8]。名物化结构能够模糊时间概念,隐藏参与者,弱化动作感从而产生非人格化的语效。被动化即使用被动语态,用以掩盖施动者,语义中心转移到受动者,能够有效地减弱行为的动作感,模糊因果关系。在批评话语分析中,许多学者认为,源语文本与目标语文本中同一表达的语法结构转换显示了新闻和政治语篇中隐藏的意识形态。
论坛上习主席明确指出“一带一路”后续机制的落实,采用了一系列动词“设立……,成立……,设立……,建立……”,增强了人们的信心。翻译过程中译者将四个动词全部省略,译为名词词组,加强了话语的状态感。译文的名物化强调了中国落实“一带一路”的务实措施。参会国家代表会将注意力转向具体的后续机制内容,而非实施的主体——中国。这样论坛中的各国代表及西方读者能够客观认识“一带一路”的实施步骤。
此外,译文中被动语态使用较多。如“我们还将签署一批……”,译者将该句翻译为“a number of...will be signed”,英文文本通过被动化隐藏了主语“我们”,增强了话语的客观性。这里“我们”指中国,省去主语从而避免产生误读,即“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占据话语霸权地位,剥夺参与国的话语权利。同时充当受动者的宾语在被动语态中充当标记性主语,强调了论坛的战略意义,即签署双边或多边协议以促进各国协调发展与合作共赢,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批评话语分析模式能够揭示语篇中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与权力关系,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从批评性话语分析入手对比分析了“一带一路”第一届国际高峰论坛开幕词的中英两个文本,阐明翻译过程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意识形态与权力关系会影响翻译策略。此次高峰论坛总结了“一带一路”建设四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着力继续推动国际与地区合作,共建和平、繁荣、开放、创新与文明之路。习主席平易近人、谦逊有礼,态度鲜明地向世界宣称中国不称霸、不结盟,树立了中国愿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和平发展的大国形象。鉴于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地位让少数国家有“危机感”。这些国家对“一带一路”提出质疑,甚至错误解读“一带一路”倡议是一种政治霸权、领土扩张、资源掠夺的方式。所以英文文本既要在复杂的国际话语体系中显示“一带一路”的影响力与中国的话语权,又要避免为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宣扬“中国威胁论”、地缘政治阴谋等错误观念。译者考虑到原文与译文受众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的差异,通过词汇的选择、语言形式的转换、情态的应用等手段实现正确客观地传达原文意识形态与权力关系的目的,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忠实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