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根,闫茂强,金 敏
(兰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地理大发现,自从新航路开辟后,原有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人口、技术、自然资源等要素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大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使社会化大生产成为现实,但同时也加大了国家之间的差距,我国由于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状态,错过了第一次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的国际秩序建立,在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国家的引领下,开启了第二次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率先获得经济全球化的便利,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进一步体现出经济全球化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第三次浪潮的兴起,国家、地区之间在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便利的同时,同样也正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地区冲突、难民潮、工人失业等众多问题威胁着地区国家的稳定发展,再加上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出现反全球化的思想,尤其是特朗普总统上台后宣称“让美国再次强大”,先后实施“禁穆令”“退出TPP”“降低企业税负促使本土企业回归”“提高或加征外国进口产品关税”等政策来保证所谓的国家安全,近期更是与中国打起贸易战,频繁发起针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对我国出口美国产品加征新关税,限制中兴通讯等企业在美销售产品,这种设置贸易壁垒的行为明显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相左。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深刻阐述了市场经济的本质。他认为市场经济拥有强大的扩张性,且这种扩张性是建立在人类进行交换追求财富的基础上的,伴随着交换范围的扩大和专业分工的深化,资源在更大的市场中发挥更大的效用,当这种交换在国家地区之间足够频繁成为常态化时,足以促进该国地区间社会财富增加。这种超越国家范围的市场经济更加强调全球化,即不仅要求形成包罗本土的统一全国市场,而且要打破国家的范围限制进而实现一体化的全球市场和全球经济[1]。
另一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创立了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各国只要生产比国内其他产品成本优势更大的产品,就可以在国际贸易中获利,当然,这种贸易实现的前提是政府不采取干预措施限制自由贸易。这样,古典经济学家便从理论的角度充分论证了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合理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世界市场时,深刻阐明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逐利,当这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国时,就会改变原有的经济模式,因此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可见,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
虽然经济全球化的提出已有四十多年,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大多数学者的普遍观点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一切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促进了各国经济合作,国与国及地区之间联系日益密切,使得全球经济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经济全球化1.0
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可以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算起,虽然当时的科学技术与今日不可同日而语,但无论从范围还是深度讲,其影响都是史无前例的。当时,受益于大机器生产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英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凭借英镑本位金制度辅以强大的海军力量,使得英国获得经济全球化第一次福利。
2.经济全球化2.0
如果说18 和19 世纪是英国的天下,那么20世纪则见证了另一个大国美国的崛起。从1789 年建国后,美国得益于自由的经济环境,吸引了世界上无数的资本、人口等进入美国,不仅诞生了迄今为止最完善的金融资本市场,而且产生一批世界顶级的制造业企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全方位登上世界舞台,在经济领域,得益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在此基础上确立的美元本位金制度以及世界经贸机构的建立,让美国成为第二次经济全球化的最大获益国。而韩国、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则通过经济改革取得了迅速发展,创造了“汉江奇迹”“中国奇迹”等一系列神话,成为第二次经济全球化重要的驱动力量。
3.经济全球化3.0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以及发达经济体经济红利的减少,发达国家的领先优势正在逐渐减少,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等“金砖国家”以及墨西哥、韩国、印度尼西亚、埃及等“金钻”国家的经济都取得了巨大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和亚投行的建立不仅加强了地区合作,而且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地区影响力,在第三次经济全球化兴起的今天,注定会打破原有的国际秩序,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中必将一如既往地承担起大国责任。
1.国际进出口贸易发展缓慢
在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全球贸易保持了20 多年高速增长,2008 年后,全球进出口贸易额急剧下降(见图1、图2),虽然2009 年之后有所反弹,但由于缺乏内生动力,在2014 年后还是出现逐渐下滑的趋势,近5 年来仅仅与全球GDP 增速持平。全球贸易量在2016 年同比增长1.3 %,是2009 年以来的最低值。世界贸易组织计算的全球实际经济增长率为2.3%,贸易增长率时隔15 年再次低于经济增长率。
2.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实际上,在新兴经济体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感受到了来自中国、印度等国家的“挑战”压力,尤其在2008 年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明显,以美国、欧盟为首的西方发达经济体多次以不正当理由发起针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件调查,并采取提高关税等措施抵制来自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商品。
美国新一届特朗普政府更是处处针对中国,2018 年4 月4 日,美国政府依据301 调查单方认定结果,宣布将对原产于中国的1 300 多种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在6 月15 日,美国政府宣布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约500 亿美元的商品加征25%的关税,并威胁将对从中国进口的2 000 亿美元的商品加征10%关税。美国种种对华贸易政策是“反经济全球化”的行为,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明显相左,给经济全球化带来很大不利影响。
图1 2005~2017 年全球商品进口总额
图2 2005~2017 年国际贸易商品出口总额
贸易保护主义对经济的影响可以通过“出口贸易依存度”这一指标反映出来,“出口贸易依存度”指的是货物和服务占GDP 的比重,反映一个经济体对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如图3 所示,2009 年这一比重发生明显下跌,从30.67%下降到26.47%,降幅达到4.2%,经过2010 年和2011 年的短暂上升后近年来又开始逐渐下降。出口贸易依存度的下降一方面反映了世界经济的低迷状态,另一方面也说明贸易一体化遭遇挑战,对外开放进程几乎陷入停滞状态。
图3 全球货物和服务出口占GDP 的比重
与全球贸易萎缩一致,国际投资的增长也陷入了停滞,2017 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下降了23%,为1.43 万亿美元。美国作为吸收外资最大的国家,2017 年吸收外资下降了40%,英国更是下降了92%,作为欧美最大的外资吸收国,两国的政治不稳定因素给全球投资的流动性带来了巨大伤害。
中国在2017 年吸收外资的国家中仅次于美国,对外投资排名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实际上,中国在2017 年对外投资也是下降的,一方面是因为美国主张投资保护主义,对外资投资采取限制措施,比如一些高精尖技术领域;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也出台相关政策对本国企业对外投资进行一定约束,限制中国的一些企业在海外的某些领域进行投资,比如房地产、酒店、俱乐部等。中国政府限制在这方面的对外投资,主要是为了避免有些企业通过这样的投资把资金转移到海外,造成国内投资流动性的不足。这跟美国设立投资壁垒宣称所谓“国家安全”的做法有本质的区别。
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占GDP 比重反映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图4 所示,从2009 年起,这一比重连续九年在2%~3%的区间范围内变动,说明国际投资的发展进入一个瓶颈期。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完全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即全球资本在目前远没有达到合理配置的状态,无论是劳动力还是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还存在巨大的优化利用潜能。
图4 2005~2017 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占GDP 比重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在这个多元经济区域内,得益于普惠政策的效应,各种生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有利于区域整体的发展。然而,2017 年英国脱欧成功,意味着欧洲一体化进程遇到极大挑战;如此同时,在2017 年特朗普正式上任以来,高扬“美国优先”的口号,先后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巴黎气候协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伊核协议以及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国际多边机制,显示出美国战略回撤的决心。
从当前来看,特朗普所实施的逆全球化举措也许会增强美国企业对本国经济的信心,增加在美国投资,提振美国经济,但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经济全球化才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且这种结果不会被个别国家的意志左右。
同时,我们还应意识到特朗普政府的逆全球化做法对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带来了巨大机遇,其显然有助于减轻我国在未来经贸规则制定方面所面临的现实压力[2]。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已被写进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相关决议,表明该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和接受。
资本主义本质里存在逐利的特性,与社会主义相比,往往最缺乏的就是包容。所谓包容性,其实就是要兼顾利益各方,以求整体价值最大化。西方发达国家是前两次经济全球化的引领者,当然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伴随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的第一次经济全球化是最野蛮的全球化,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从此开始了帝国扩张的进程,侵略与被侵略,这是第一次经济全球化最鲜明的标签。在第二次全球化时代,美国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伴随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意识形态等特征,美国成为第二次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其不仅扩大势力范围,而且输出制度和价值观,随意插手他国事务,导致全球治理失效。由于没有形成有效治理的全球化市场机制,也就难以实现世界各国共享利益,“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现象和社会运动此起彼伏。
当今,新兴经济体中国、印度等实现快速崛起并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且在地区经贸领域获得更多话语权的情形下,“反全球化”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原因是西方发达国家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对现有收益分配格局的不满[3]。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感受到自己的地位受到挑战,并把原因归咎为这些新兴经济体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因此设置各种壁垒阻止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据世界银行调查显示,2016 年全球经济因美欧贸易保护主义等不确定性政策的影响而下降了大约0.6%。实际上,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真正原因可能是发达国家经济红利逐渐的减少,欠发达国家经济红利的逐渐增加,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即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永远保持领先,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财富终将重新分配。
经济全球化的确使社会总财富增加,但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收入不平等加剧却也是不争的事实,总的来说,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获得的收入要多,增长速度也更快,而在一些发达国家,由于产业结构的空心化,导致失业等问题发生。以美国为例,从1984 年到2014 年30 年间,美国10 %的人口所占有国民收入的比重从36.7%增长到47%(见图5),且这种增长趋势还将继续存在。究其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美国将技术水平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造成较低阶层的普通工人失去就业机会,而一些高科技企业如微软、苹果等公司则依靠其高附加值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利润,结果就是国内收入差距的不断被拉大。
图5 美国个人收入前10%的人所拥有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
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出现了许多地区性乃至全球性的问题,比如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南海争端、中东冲突、全球性不平等、减贫问题、可持续发展、金融危机治理等一系列难题,都需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合作来解决,从而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公平、包容、开放、高效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全球性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不足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机制不完善,严重制约和影响了经济全球化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4]。
随着中国的崛起,我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在深入参与地区和全球性事务的背景下,能够在参与制定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过程中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发出更多的中国声音,承担更多的全球责任。我们相信,在第三次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下,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将成为构建有效的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参与者。
中国错过了第一次经济全球化,结果导致一个多世纪的落后挨打,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终于赶上了第二次经济全球化的列车,并在短暂的时间里取得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创造了“中国奇迹”,从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即国家的兴盛取决于开放的胸怀和有魄力的改革。
2013 年9 月“一带一路”战略首次提出,五年来,全球10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将“一带一路”纳入建设内容。“一带一路”战略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中国所倡导和最终将要建成的“一带一路”,是有关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的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和平的国际秩序提供了新的可能。
“一带一路”固然是中国提出和倡导的,但中国不会也不可能单独依靠自己将其建设成惠及沿线国家的成功之路,依靠国际社会所有参与者共商、共建、共享才是唯一选择。“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世界所有朋友开放。不论来自亚洲、欧洲,还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合作伙伴。按照“一带一路”思路开创的经济全球化新纪元,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超越“资本的全球化”的范畴,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其必定是包容普惠、造福各国人民的经济全球化。
丝路精神的核心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这也是我国一贯坚持的发展理念,中国向来强调“以和为贵”“合作共赢”等理念,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共同富裕。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在国际危机、灾难中独善其身,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共度难关。中国坚持包容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前提是要推动国际社会形成普遍认同的以平等、包容、可持续、共赢为核心的价值观,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尊重世界各国根据自身国情探索和选择的发展道路,反对以推行所谓的“普适价值”为幌子而任意干涉他国内政,反对为了谋取本国利益而牺牲他国利益,反对以强凌弱,反对国际交往中的孤立主义、单边主义,化解因地缘、宗教、文明差异等引起的区域性冲突。要坚持平衡普惠的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倡导发展机会均等、发展成果公平合理分配,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全球经济保持了4 年的高速发展,除2005 年经济增长率为3.83 %外,2004 年到2007 年的另外三年的经济增速都超过4 %,这种高增长速度的经济是不稳定的,全球经济处于非均衡发展阶段,在经历增速下滑后2009年全球经济跌倒谷底,虽然目前还没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但全球经济最终会重新回到均衡发展阶段[5]。
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实施了包括4 万亿元在内的一揽子投资计划,推出十大产业振兴措施,而美国则通过减少消费,让制造业回归本土,更加强调实体经济的发展。通过调整,两国经济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世界经济重新陷入了一个低速的从半稳定走向稳定均衡的发展周期。
如今,金融危机已经过去10 年,这10 年里,金融对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金融部门的不断膨胀,导致风险也在不断加大。当前,化解和防范风险的关键在于改革,因此要继续加强金融监管,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我国还不发达的资本市场。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不再一味强调高速度增长,转而追求高质量的发展,我们要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稳定市场,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坚持创新驱动,确保中国能持续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逐渐成为发达国家。
作为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劳动力成本还是原材料成本,我国出口产品都有着明显的成本优势。然而,也正是因为发达经济体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存疑,进口国多次发起针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调查[6]。据相关机构统计,仅2017 年就有21 个国家和地区展开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调查,涉及金额超过100 亿美元,而我国同样也在2017 年对12 个国家和地区发起反倾销调查24 起,涉案金额为42 亿美元。为了在国际贸易中更加有针对性地应对反倾销案件,我国企业会计人员应当及时提升自我素质,努力为企业开展反倾销工作建言献策。
我国外贸企业长期以来普遍被动接受外国的反倾销,应诉率低,胜诉率也低,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在产品成本核算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其对我国的市场经济不信任,在开展反倾销调查中采用替代国数据,难以真实反映我国企业产品的真实成本,再加上我国很多企业会计管理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都不重视反倾销会计工作的建设,导致企业胜诉的概率很小。
对出口型企业会计人员来说,不仅要懂中国的会计准则,还要真正掌握国际会计准则,虽然近年来各国一直在强调会计准则的趋同,但各国实际情况不同,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完全等效的会计准则。比如存货期初成本核算,我国采用历史成本法,而国际会计准则则采用公允价值或成本与可变现价值,这种情况下就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在反倾销应诉抗辩过程中针对问题给予企业支持。
此外,由于经济业务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会计工作早已不再停留于简单的记账算账层面,面对新的经济业务,不仅需要了解业务的特殊性,还需要会计人员在会计准则和原则的指导下结合以往类似业务的处理方法进行正确的账务处理,尤其是对外贸企业来说,还要了解国外同类业务的处理办法。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连续23 年成为受到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在2000 年之前,有三分之一的反倾销调查我国企业甚至不予上诉,直接接受倾销的事实。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企业缺乏上诉的经验,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法律意识淡薄,想着息事宁人。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国民法律意识的提高,这种情况有所改观,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企业在面临调查时不知所措,只能求助于会计事务所或律师事务所等外部中介机构,由于不是主要依靠企业内部财务部门和法务部门做出应诉抗辩,这样自然就会降低工作效率,导致胜诉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
反倾销会计本质上就是通过法律途径进行会计举证及抗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就要求会计人员能够熟练运用国际商法,尤其是形成于乌拉圭回合的《反倾销协定》,这是目前国际贸易中透明度最高、操作性最强的反倾销法律文本。会计人员只有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才能协助企业其他部门在上诉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而不熟悉国际反倾销律法的会计人员由于缺乏反倾销防范意识,只能在反倾销调查立案后,依据调查问卷的内容要求进行整理,有效避免反倾销调查。
反倾销诉讼涉及国际贸易、会计、法律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在开展反倾销调查过程中需要使用进口国官方语言。而我国企业的会计人员,很多时候都不能独自与进口国自由沟通,更不要说同时具备听说读写的外语能力,这样在反倾销应诉、举证、抗辩的过程中就会存在语言上的障碍,轻者耗时耗力,重者则可能导致企业诉讼失败,倾销事实成立。而由于涟漪效应的存在,企业在一国内败诉很可能导致其他进口国家发起针对相同商品的反倾销调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是企业商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途径,我国企业要想在反倾销诉讼中赢得主动权,复合型会计人才就必不可少,对于会计人员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才能成长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虽然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少数国家逆经济全球化而为,但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潮流,世界经济终将从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困境走出来。中国虽然错过了经济全球化1.0 和2.0 时代,但紧紧抓住了经济全球化3.0 的发展契机,经济全球化大势和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决定了中国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和重要建设者。与此同时,对于参与国际贸易企业的会计人员来说,只有勇于迎接挑战,才能帮助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大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