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宁 刘晓佳
(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5)
2014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提出之后,高校成为培育具有“双创”精神人才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作为当前高校主要教育手段,在传统理论知识传递、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培养方面,都发挥着重大作用。作为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地方印记的地方院校,更应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1]山东工商学院作为山东省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高校,提出“立足烟台、服务山东、面向全国”的发展目标,作为地方院校的主力,更能够结合区域经济和行业产业需求,为区域发展输送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中微观经济学及一系列经济学专业课程的开设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可替代的主要途径。
保罗 萨缪尔森说过“在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中,你永远都无法回避无情的经济学真理”。[2]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历代经济学者经过理智的思考和批判的继承,用来对现实世界进行解释与推断的一门学科,学习经济学知识有助于掌握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阿尔弗雷德 马歇尔(1890)系统归纳经济学体系并将其引入到大学生培养课程之后,就形成了微观经济学教学的传统知识结构,经过100多年依旧是各大高校讲授微观经济学的传统蓝本。当前新经济现象呈现指数级增长背景下,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在解释新现象过程中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经济学体系理论创新层出不穷。如何运用经济理论解释新的经济现象,来指导经济实践,是微观经济学教学的一大重要任务,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不仅决定了其学业水平,甚至会对其观察、理解、实践的方式产生影响。
当前微观经济学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成为普遍现象,从教材的编写到讲授方式,理论知识的讲授成为主要方式,例如我国普通本科教育中最广泛采用的微观经济学的教科书为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该教材的理论性过强,难度较大,教材中涉及太多的理论推导过程和图形分析过程,且几乎没有与社会经济实践相结合。[3]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学习效果并不好,学生并不知道学习这样一门纯理论的课程将来有什么用,也会产生微观经济学课程很难的念头,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东西方文化背景差异。首先,微观经济学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伴随着市场经济逐步繁荣而发展起来的,有大量的经济定理是对市场发展的历史事件归纳总结,对西方经济史知识的缺乏了解,限制着学生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加上我国仍处于市场经济的上升期,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情景不同,使得学生难以感同身受;其次微观经济学中代表人物都是西方经济学家,从姓名、经历到思想言论都异于东方,限制了学生对背景知识的了解;最后课程中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和英文简称等,很多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无法跟上教师步伐,进而丧失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很难真正体会到经济学的奥妙。
(2)学生的数理思维薄弱。微观经济学的开设对象主要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文科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4]微观经济学开课时间同“高等数学”“微积分”等课程开设时间并行,数理思维的缺乏,采用死记硬背方式学习,面对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大量图表、方程式、图形以及其推导过程觉得力不从心,更难以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调查发现,54.2%本科学生认为是“知识点太多搞不清理论间联系”,47.2%的学生认为“各类曲线过于抽象”,尤其是同现实经济相结合的数学模型、实证分析等,更是难以理解,久而久之加重了心理负担,另有30.5% 的学生认为是“数学公式和推导难理解”。[5]这些问题都导致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课程兴致不高,效果不好。
针对知识点理解难和数理思维弱两个学习难点,设计了此次教学改革,实验班级为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的社保181-3和城市181-2五个班级;课程设计方案为以“约束-决策”知识点为核心,用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来讲解商业案例;目的为提高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和创新创业思维,学以致用。
备课采用了保罗.海恩的《经济学思维方式》(2016)和薛兆丰的《薛兆丰经济学讲义》(2018)两本教材,打破传统的以价格理论为核心的知识结构,淡化数学公式,强调核心概念,构建以讲授“约束-决策”为核心的知识体系,结合大量商业案例。
案例一:讨论电商时代和大数据背景下,淘宝购物车里的商品是不是有效需求?案例背景知识:需求的定义两大要点——有购买的欲望和购买的能力。
讨论:第一,按照需求概念的定义,电商平台购物车里的商品符合购买的欲望这个条件,但是不一定符合具有购买能力的条件。现实中,很多消费者将商品放进电商平台的购物车具有多种动机,不一定会引起真正的消费,市场上卖家可能接受到错误的信息,所以单纯从定义上来看,电商平台购物车里的商品不属于有效需求。
第二,进一步在电商营销、大数据和推荐算法背景下讨论。推荐算法是运用消费者网络痕迹形成的大数据推测出用户可能喜欢的东西,被广泛应用于电商平台的商品营销中。消费者通过将感兴趣的商品放入购物车,形成网络痕迹,被算法捕捉之后,通过计算,普通的流量信息变成了有价值的消费者偏好信息数据,其产权的拥有者是算法公司或者电商平台。信息数据拥有者将这种消费者偏好信息数据卖给电商平台上的卖家,卖家通过运用“需求第一定理”进行降价促销,促进消费者将购物车里的商品变成有效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两种商品的真正交易,一种是信息数据的市场交易,一种是购物车里商品的真正交易,所以在电商营销、大数据和推荐算法背景下,淘宝购物车里的商品是有效需求。
小结:① 运用了教材中“需求的定义”“影响需求的因素”“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这一组知识点,完成了知识点的讲授。②学生明白了如何在商业实践中将无效需求信息变成有效需求信息的方法。
案例二: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减税措施,尤其是制造业增值税减少到13%,为什么一出台就引起巨大的反响?这是对谁的利好消息?案例背景知识:税负均担,利益共享。
讨论:第一,学生看到对制造业减税之后,最直接的反应是政府扶持制造业,结合欧美国家的“制造业回归”计划,德国的“工业4.0”计划,中国政府的“制造业2025”计划,学生能够意识到制造业的重要性,其产业链长、资本积累能力强、创新动力足等优点是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重点。但是对于自己能不能从减税中获得受益抱有怀疑的态度。
第二,通过对“税负共担”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明白政府征税,最终交税的一定是消费者和生产者双方,并且谁的弹性小,谁受税收影响越大。反之,政府补贴受益的也一定是买卖双方。所以,对制造业减税,生产者的税后利润增加,其用于降低价格和减少成本的空间增大,首先生产者获益。其次由于商品降价,消费者也获益,消费者一方面通过“替代效应”能够购买更多的同类商品,也可以通过“收入效应”获得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因此,减税是对全社会买卖双方都利好的消息。
小结:① 完成了“税负共担”“替代效应”“收入效应”知识点的讲解。②学生明白了政府报告中减税的经济学意义。
例如经济人假设一度被认为是脱离社会的设定,认为其对消费者行为模式研究和生产者市场预期等理论的影响有较大的误差。而现实已经从熟人社会,转变为大量陌生人聚集生活、工作的理性社会,[6]经济人假设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此外,微观经济中的传统的概念如稀缺、需求、弹性等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大量对应解释,具有很高的指导性与趣味性。
案例三:城市交通为什么能有序进行,即使有高峰期,每个人却都按时上班了?案例背景知识:资源的稀缺和协作的重要性。
讨论:第一,对于交通的有序进行,学生大部分能提出城市交通红绿灯系统和交通规则的存在这样的原因,但是没有考虑到更深层次的社会协作原理,例如交通灯坏掉的路口也不一定会发生交通混乱,就是社会协作规则在起作用。上下班高峰期的交通道路具有稀缺性,是行人抢夺的资源,但是过度无序的抢夺道路资源,会造成交通混乱和交通事故,反而会造成不能按时到达目的地。人们会自觉发挥协作精神,采用时间错峰、交通有序、拥堵路口礼让的协作方式,才能达到最优效率的分配道路资源。
第二,进一步讨论,若车辆和行人违反交通规则,会受到社会协作规则的惩罚,不仅是交通道路法律的制裁,也会受到其他道路交通参与人的道德的批判,归根到底是违反了社会协作的规则,造成了上下班道路资源的无效利用,增加了社会成本。
小结:① 完成了“稀缺”“协作”“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知识点的讲解。②学生明白了遵守交通规则的经济学原因。
案例四:臭名昭著的基因编辑事件,如何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待?案例背景知识: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
讨论:第一,2018年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学贺建奎副教授宣布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双胞胎进行了基因编辑,受到科学界的联名抵制,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甚至提出相当深刻的见解。正面观点认为基因编辑促进了基因学的发展,艾滋病等难以治疗的疾病都有治愈的可能性,是医学的一次进步,同时也看到了复杂科学的民主化与大众化(王立铭,2019),成本降低的积极效应。更多的同学提出了反对意见,基因编辑会存在“脱靶效应”,干扰人类正常基因,影响到这两位婴儿的健康,还从伦理学、社会学和科幻角度分别提出不同的见解,讨论非常热烈。
第二,进一步讨论,从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看待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实证分析法是追求“是什么”,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起了复杂科学的民主化与大众化是客观事实,对其后果的主观价值判断,对其风险的担忧,属于“规范分析法”。
小结:①完成了“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知识点的讲解。② 学生明白了科学界反对基因编辑婴儿技术的经济学原因。
表1 微观经济学成绩统计
采用身边发生的实际案例讲解微观经济学知识点,具有兴趣性和知识性相结合的优点,在社保181-3,城市181-2的课堂教学中效果显著,同学参与热情高涨,能够积极主动的表达观点,进行细致的思考。
成绩统计显示(表1),从优秀率、良好率、中等率和平均成绩四项指标来看,城市专业成绩比例优于社保专业。造成两个班级成绩差距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社保专业为3个行政班级组合上课,上课人数大于城市专业的两个班级,人数过多产生了有同学上课讨论时“搭便车”“磨洋工”,小班上课效果更好,讨论中能够兼顾更多的同学;(2)教学过程中,社保专业上课表现在学期前半段要优于后半段,课后调研发现转折点出现于学校运动会,作为“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知识点讨论时,学生负面反馈多,影响到早上第一节课上课效率;(3)城市专业学生参与讨论的意愿更高,整个班级形成了热烈讨论为氛围,更加善于表达,因此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互动氛围。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改革实验,总结教学经验与教训,得到以下结论:(1)数理思维和逻辑思维比数学知识更能够提升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知识体系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从核心概念出发,通过案例理解概念之间的系统关系,并且在具体案例中练习多个知识点应用,效果好于单独知识点的深入讲解。(2)社会热点及现实商业案例比传统案例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案例多基于西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现象归纳总结,离现实较远,难以理解,学生浏览过的社会热点及现实商业案例分析,更能体现出微观经济学知识点的应用性及趣味性,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3)小班教学及学生勇于表达是取得更好成绩的保障。小班教学能够保障教师的教学精力,学生勇于表达能够减缓其学习效率的边际递减。
最后,由于考察方式依旧是传统的考试,有考试进度的约束,因此不能充分展开讨论,有所遗憾,建议在考察课上开展经济学思维培养教学方式,期末考察以创业市场分析报告形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