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类的校园垃圾桶设计研究

2020-05-21 08:33楼彦如刘峻赫高雅婷
科教导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水瓶垃圾桶道路

楼彦如 刘峻赫 高雅婷 周 蹦

(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武汉 430068)

0 引言

早在2000年,我国便有了垃圾分类的政策,也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成效不大。主要有两方面原因:(1)人们长期混装的习惯和分类意识不足;(2)垃圾分类投放设施不完善和垃圾车混装混运。2019年7月,上海颁布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详细的划分了垃圾的类别,同时完善了相应的法规予以监督。通过这种试点推广的方式,树立起一种积极的社会导向。垃圾桶作为环境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便于垃圾收集、分类和运输,而且起到了美化环境的重要作用,其设计研究十分必要。此次研究以武汉各大高校为试点,通过分析垃圾桶与环境、人、垃圾的关系,对公共垃圾桶设计提出新的理念,使其在响应政策的同时,不违背使用人群的行为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特殊人群的需求。

1 校园垃圾桶使用现状

1.1 垃圾桶的使用存在诸多缺陷

通过对不同时段的校园道路垃圾桶及其周围环境的调查,发现校内垃圾桶采用的是混合收集的方式,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清洁问题:大部分垃圾桶很脏,同学们望而却步,垃圾箱污染严重导致环卫工人清洁困难;(2)分类问题:垃圾桶内鱼龙混杂,干湿垃圾相互接触,造成二次污染。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混装,可回收物占比明显少于其他垃圾,分拣困难;(3)设计问题:分类标识模糊,标识位置单一,盲区较多。

1.2 学生对于垃圾分类细节不明确

根据以往的政策,校园内采用的是“粗源头”的分类方式,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大类,之后再运往回收中心进行分拣。尽管在学校的垃圾桶中,都有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标志,但没有明确的细分,使得学生们无法快速的对号入座,导致垃圾桶的分类标签成为摆设。根调查数据显示,武汉地区的学生中,93.2%有分类的意识,但仅有10%的人进行分类投放。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分类垃圾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大的缺陷,使学生的分类意识与分类行为断层,一再获得消极的体验,影响了垃圾分类投放的积极性。

2 校园垃圾桶种类及分类方式分析

垃圾分类实施要分步走,定点定量,切实考虑垃圾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构建完整的生态体系,带动分类行业的发展,才能做到可持续。

2.1 以处理方式为分类基础

借鉴新政策下上海市垃圾分类实施,可以发现,垃圾的分类方式与其处理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通过对目前校内道路垃圾桶的跟踪调查发现,垃圾最终有两种去向:一是统一混装,运往焚烧中心。二是被回收者拾取(一些拾荒者及宿管,环卫)。

2.2 定点定量分析

在高校分类垃圾桶的设计上,根据高校不同场所可分为以下三类:(1)室外简单分类垃圾桶。(2)室外细分类垃圾桶。(3)室内中小型垃圾桶。其中室外简单分类垃圾桶主要分布在校园道路,球场等公共场所,人员流动快速,垃圾桶数量多,分布密集(如图1所示)。由于道路垃圾桶周围环境简单,学生停滞时间短,导致桶内垃圾结构单一。以武汉某几所高校为试点,通过拍摄及记录的方式,道路垃圾桶内垃圾内容做了详细的数据统计,分析垃圾的来源及类别。对比最新分类条例,可分为食品包装、废弃纸张和塑料水瓶三类。其中塑料、纸张属于可回收物,它的回收过程为“丢弃—垃圾桶—废弃站—分类—废品收购站—回收—再利用”,在生态上形成自然的闭环。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类别的垃圾在同一时段,其数量并不相同。如图2所示,可回收物数量约占垃圾总数的三份之一,以塑料水瓶为主,因此以分类为基础的校园道路垃圾桶设计,应区分可回收桶与不可回收桶的大小,合理利用校园空间。由于废纸占比较少,回收价值低,而塑料水瓶回收利用由来已久,有固定的产业支撑,因此在回收桶的设计上因着重考虑对塑料水瓶的回收利用,引导学生在投递时进行区分。

图1 某校园道路垃圾桶分布图

图2 校园道路垃圾种类及占比

3 对比不同国家的垃圾分类政策及其对设计的影响

垃圾分类处理作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全球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其中一些发达国家例如英国、日本、德国已经有了完备的政策和稳定的社会体系,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其中日本将生活垃圾分为三个大类别,这些大的类别下面,又细分为许多子项目,每个子项目下面又有很多更细小的子项目。在日本,垃圾桶的排列至少在5个以上,有些地区甚至排列了十几个垃圾桶,通过桶上的标识来引导人们区分类别。可以发现,日本的分类特色就在一个“细”字;德国对生活垃圾进行的管理,都是通过政府进行统一的立法,然后再通过法律来约束和规范居民的行为,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而企业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负责收集垃圾并对其进行处理。

日本的极简主义与德国的严谨风格,都与其政治及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学习资本主义模式,又发挥社会主义优势;既借鉴外国经验,又与我国国情紧密结合。正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博大就在于它的包容性,用孔子的话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在新模式下,垃圾桶的设计既可学习日本简洁明了的造型语意,也可借鉴德国严谨科学的分类规划,最主要的是了解国内现状,切实的考虑垃圾生产—谨慎丢弃—分类回收—分别装运—环保处理的一整套流程。

4 以回收饮料瓶为侧重方向的校园垃圾桶设计

运用心理学中著名的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来探讨校园垃圾桶的设计,可以把垃圾桶设计中与人有关的各方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更彻底,多层次的分析问题,区分需求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以此来达到一种平衡(见表1)。

表1

4.1 生理需求

现有校园道路垃圾桶的分类形式大致有两种:(1)通过桶身的颜色来区分垃圾的种类,但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不同的颜色没有明确对应的垃圾种类,分类的方式没有达成共识。(2)通过垃圾桶表面的标志来区分,这种方式通常只给一个宽泛的类别,没有明确指出分类的细节。

以回收饮料瓶为侧重方向的道路垃圾桶设计,可以简单提取塑料水瓶的造型特征,以圆抽象化,使人很自然的联想到水瓶,又不显得生硬。结合实际情况,相应减少回收桶的体积,不仅可以有效利用公共空间,也能从视觉上通过对比的方式区别两桶,来帮助学生准确识别并快速分类。具体的细分需要有标识的引导,标识设计应具有易识别性,分类内容标志要简练、概括,传达内容迅速直观而准确,图形应简明易懂,避免过分抽象和艺术,使得学生能够准确的判断类别,完成分类的行为。选择用易拉罐瓶,矿泉水瓶的实物图形,可以准确地传递信息。或经过少量加工和简化的图片进行信息传达,辅助学生迅速的判断手中的垃圾是否可回收,促进垃圾分类的完成。最后,颜色的搭配会影响人的行为和感受,在色彩的选择上,需要考虑到校园内积极乐观的氛围,传达绿色环保的理念。绿色代表活力、希望,把环保绿作为水瓶回收桶的颜色,可以引导学生下意识的投递水瓶,达到分类的效果(见图3)。

4.2 安全需求

通过访问及跟踪调查发现,环卫工人的工作时间在早上4点到5点之间,工作时间段特殊,环境偏向昏暗,特别是秋冬两季,恶劣的工作环境容易对环卫的人身安全造成影响,可以通过附近的照明设备和垃圾桶自带的提示,来降低危险发生的概率。大多高校室外垃圾桶还存在表面污渍多、有异味的问题,可以看见垃圾桶的门关不严、部分垃圾遗落在桶外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由于设计合理性不到位,垃圾投放口径较小等问题。在设计上采用大敞口的造型,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投放的准确率,用压环和钩子的结构相配合,可以轻松固定住垃圾袋,减轻清洗的负担。简洁、易拆卸的结构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4.3 社会需求

道路垃圾桶的材料主要有金属(包括铝板,不锈钢板等)、塑料、木材三大类,对比三种材料的优劣(如图4),最终选择金属材料作为校园道路垃圾桶的主材料。金属材料中又有不锈钢,耐腐蚀性强,使用寿命长,可以有效的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在金属加工工艺上,常用的有有折弯、切割和喷漆等,弊端在于不易加工结构过于复杂的产品。由于图3中部分结构折弯角度过大,极大的增加了生产的成本。通过插接的结构设计,从圆弧中部进行切割,把桶身分为完全相同的三部分(如图5所示),可以降低折弯的难度,减少加工上的误差。灵活的装配结构可以使垃圾桶报废后根据不同部门材料进行分类回收,循环利用度高。

图3 概念草图

图4 材料对比雷达图

图5 结构示意图

4.4 尊重需求

由于之前混装的习惯,导致回收者拾取可回收物困难,需要在脏乱的垃圾内翻找水瓶。恶劣的环境不仅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伤害,也漠视了他们被尊重的需求。在桶外侧设置凹槽,半开放式的桶身不仅有助于他们拾取水瓶,也能帮助回收者辨认回收物数量,减轻负担(图6)。为使塑料水瓶既能平稳的固定在桶外侧,又能轻松抽离,经过对市面上不同尺寸塑料水瓶的计算分析,使其直径大于7mm,开口处小于5.8mm,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在设计公共设施时,考虑到部分特殊的使用人群,在能力范围内提升他们的体验,关注他们的需求,是设计师的内在职责。

图6 使用示意图

5 结论

垃圾分类与垃圾治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如何运用设计的手段,通过设计合理的物来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长期的课题。校园分类垃圾桶的设计与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全国范围的垃圾分类与治理来说,仅仅只是冰山一角。要推广垃圾分类,只有因地制宜,科学划分区域,制定好分类标准,设置合理的分类设施,才能建立良好的垃圾分类系统。高校也需要先行一步树立典范,不断完善和优化垃圾分类的体系,从校园走向社会,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与垃圾分类的标准化。

猜你喜欢
水瓶垃圾桶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垃圾桶等
投进垃圾桶的信
投进垃圾桶的信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飞进垃圾桶
迷宫弯弯绕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折叠压缩运动水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