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娜 (河南警察学院)
人民日报曾刊登过教育家陈家海对我国新中国音乐教育开拓者赵沨先生的采访文章。文中提到赵沨先生对于故乡河南省的音乐教育给予的期望与建议,他说:“我的意思是说要采取新的教育方法,跟从前旧的音乐学院、旧的大学、师范大学等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能够独树一帜,这样才能够战无不胜。否则的话,平平庸庸、亦步亦趋地走,按照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的路子走,没有五年八年,你赶不上趟儿。”从文中能够读出老先生对于河南省音乐教育的关心。那么近几年音乐学专业学生们在校学习实际情况如何呢?为此我选出河南省内三所高校音乐学专业为例进行梳理。
过去几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受困于应试教育的框架内,人才培养被“标准化”的思维模式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所禁锢,学生创新思维受到了严重的束缚。现代高等教育想要突破这种“流水线式”的“产品化”人才培养的壁垒,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而音乐教育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脚步的加快,师范类以及综合类音乐专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无论从师资还是硬件建设。现以河南省内三所最具学科代表性,发展水平突出以及学生生源质量较高的三所学校为例,河南师范学院,郑州师范学院以及河南大学。
师范大学有着教师教育的传统和历史,师范大学音乐系承担着音乐教师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多年来也为高等音乐学学校培养了大批“音乐教育学教师”:我国音乐院校音乐教育系兴起于90年代,在多年的专业发展中,学科意识的觉醒促使音乐院校的音乐教育系成为向高师输送音乐教育学教师的阵地。这篇文章笔者分析到的其中两所院校都是师范类的,另一所大学虽然是一所综合类大学,但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也是为着培养合格的人民教师设置的,所以他们的培养目标是大致相同的。
郑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设有音乐学系,音乐表演系、舞蹈系、理论教学部、艺术实践部等部门。表1是音乐学系课程设置及学分、学时分配表。
表1 音乐系课程设置及学分、学时分配
从表1课程分配表当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必修课当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占比最大,有22%,其次是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也占到了21%,课时最少的是专业课程只占16%。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中,分量最重的则是毕业实习。这份表格充分显示了学校音乐学学科开展的科学性与多样性。通识教育必修和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这类基础课程也占比最大。
基于对细节以及不同层面的考虑,2018年冬天我在郑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教师办公室采访了音乐与舞蹈学院专任教师林老师,林老师负责音乐学学生的管乐专业基础课。林老师从学生演奏课程角度反映:他接手的部分学生入学前有着很优秀的演奏基础,近年来学校优越的硬件条件以及不断提升的就业率吸引着不少应届高中毕业生报考郑州师范学院。考入学校的管乐学生根据调配进入音乐学系学习音乐教育专业。大多数毕业后的发展方向是小学或中学教师,属于音乐启蒙和音乐基础教育。音乐通识课程在大学期间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理论方面的教育学知识。林老师说,虽然学生们入校后每周还是能保证一次一对一授课,但音乐教育类学生的演奏热情往往会随着毕业时间的推进而消退。当他们意识到毕业后的首要任务是找工作,便会完全转攻理论研修,或者考取一些资格证书来提升竞争力。这些学生当中不乏演奏水平不错的苗子,完全可以承担起部分中小学音乐社团的演奏训练课程。所以如何平衡好自身演奏能力与理论技能是学生另一项学习内容。
“音乐教育学要能力对口”,在音乐课堂上说的再好也没有一首歌曲唱好更吸引学生,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音乐课堂中除了“中轴线”课程设计外,能给课堂涂上色彩的就是教师的音乐表演能力,教师应该具备中小学校实际要求的杂家标准,也就是说关于音乐方面的内容什么都要会一点,并且具备良好的表演艺术效果,这样才能使学生信服,使感受音乐更能深刻,效果更加突出。这就要求一位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要具备基本钢琴弹唱能力以及过硬的音乐理论背景。全国范围内的师范类院校学生们四年下来实际的水平却并不能够满足在工作教学中的需求。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应付钢琴选修考试而花上一整个学期的时间练习一首乐曲,对于非钢琴专业的学生来说实际上是敷衍塞责。反之,前文提到的一部分专业演奏能力较强的学生为了提前适应音乐教育工作需求而选择轻视演奏专业课程,不能平衡好各项课程间的关系,最终演奏能力停滞不前,也遗憾错过一些工作机会。所以如何既能保证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的专业演奏能力得到提升,又能成为社会需要的通材是值得思考的。
似乎同样的问题在同为师范类学校的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也出现了。该校音乐学专业于1993年建立,音乐学专业旨在培养掌握音乐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音乐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学校音乐学专业的器乐学生进校后大一大二没有专业课,这一点对于想要考研或者毕业后从事管乐团交响乐团教学的学生来说会有主科断档的感觉。河南省目前各个中小学都开设有交响管乐团与交响乐团课程,中小学器乐声乐类教育发展势头迅猛。急需一批拥有专业素养的青年教师。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也注意到,随着近年来优秀的硕士博士毕业人才进入这两所高校就职,音乐学院呈现出一副崭新的面貌。这些具备国内一流院校以及国际教育视野的新鲜血液将会带着思考翻开新一页的篇章。
那么综合类大学的情况又是如何呢?以河南大学为例,该校艺术学院是该省历史最悠久的一所高等学府,它的前身是1949年成立的艺校。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1998年初这所大学艺术学院重新组建,将原有艺术专业四个院实质性合并,设立音乐教育系、音乐表演系、作曲编导系、美术系、艺术设计系、音乐艺术研究所、民族声乐研究所、美术研究所、公共艺术教研室。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基本在中等学校、社会文化机构和教育科研部门进行音乐教学与教学研究的教师、音乐教育科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具体培养要求是:“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音乐技术基本理论原理及中外音乐历史知识;具有相当程度的声乐演唱、钢琴演奏、伴奏的能力;具有一定分析音乐的审美能力,并能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音乐教学中的基本问题;初步掌握一件乐器的演奏方法。熟悉音乐教育理论及文件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
表2 “音乐教育学”课程设置与分布
该所学校也凭借自身悠久的历史沉淀,优秀的师资力量在省内吸引了大批生源。近年来也积极为学生打造优质的艺术环境,琴房的维修,外籍教授的聘请等等。2019年7月我借由青岛国际长笛艺术节活动之机采访了同样参加活动的河南大学音乐学专业大四学生张林林,张林林就以上课程分配与实际授课情况给出了一些看法。她认为在校期间确实感受到了优秀的艺术氛围与百年老校的历史底蕴。并且综合类院校的学科交叉性更强,参与到多样性的课堂机会更多。从这一点上来说河南大学对于有这类需求的学生来说非常理想。但学校音乐学课程的问题在于:1、缺少先进的理论课程支撑,忽视教育学基础理论的教学。不太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2、课程项目繁杂,但缺少针对性。学习内容偏多且时间短,不能熟练运用。其实放眼全国综合类大学,这也很具有普遍性。
我国音乐学学科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综合上述三所华中地区高校的情况来看,三十年的发展只是刚刚起步,音乐学音乐教育在发展,此专业每年为省内外培养大批优秀毕业生的同时,仍旧有很大的完善空间。显然这不仅仅是这三所院校的问题,而是在全国都具有普遍性的。学科设置普遍存在不合理。一是理论内容没有与国际接轨,欧美教育发达国家的相关内容没有吸收进来从而发展出一套适合国内自身系统的课程。二是存在实际开设课程与课程设置不符合,一些教学大纲上的课程在实际教学环节被替换或直接取消。三是表演主科存在断档,虽然音乐学与表演专业在学科设置方面有区别,但是入学考试看重的器乐主科不应当在大学四年中长时间空缺。相对于我国的音乐学一流学科建设来说,国外的院校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对于音乐学的一流学科建设更加重视,投入的精力和财力也更多,国外高等院校的音乐氛围相对于国内来说也更多,国外高等院校的音乐氛围相对与国内来说也更加浓厚。因此国外高等院校对于音乐学一流学科建设的路径和模式,国内院校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音乐学建设希望我们综合类院校音乐学专业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要保持现有优势并结合自己特色更加科学地发展学科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