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eona
洁面是面部肌肤护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洁面产品是利用表面活性剂降低污垢的表面张力,通过润湿、分散、发泡、乳化等作用达到清洁的目的。洁面产品按剂型可分为膏霜剂、泡沫剂、凝胶剂、固体粉剂等。膏霜剂、凝胶剂、固体粉剂三种剂型使用时需要预先在手部揉搓至泡沫产生,泡沫剂的使用相对便利,避免了使用时局部表活浓度过高所带来的刺激,现在已获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
痘痘(医学上称为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面部、前胸、后背等皮脂溢出部位,已成为全球患病率排名第八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及身心健康。
痤疮为常见皮肤病,多发于青少年,临床表现为非炎性皮损(白头粉刺、黑头粉刺)及丘疹、脓疱、囊肿等炎性皮损。痤疮也常常作为某些系统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如脂溢——痤疮——多毛——雄激素源性脱发综合征(SAHA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雄激素过多症、胰岛素抵抗、高雄激素血症-胰岛素抵抗-黑棘皮病综合征及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等。
痤疮的发生与雄激素诱导的皮脂腺过度分泌脂质、毛囊皮脂腺导管口异常角化、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增殖、免疫炎症反应和遗传相关,还受内分泌、情绪、饮食、使用护肤品不当及日晒等因素影响。
遗传因素在痤疮尤其是重度痤疮发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雄激素是导致皮脂腺增生和脂质大量分泌的主要诱发因素。皮脂腺大量分泌脂质被认为是痤疮发生的前提条件,但脂质成分的改变如过氧化鲨烯、蜡酯、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增加及亚油酸含量降低等也是导致痤疮发生的重要因素。
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通过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参与了痤疮的发生发展。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炎症与免疫反应是痤疮的主要病理特征,且炎症反应贯穿了疾病的全过程。毛囊微生物和/或异常脂质通过活化Toll 样受体进而产生白细胞介素(IL)-1α及其他有关炎症递质(IL-6、IL-8)。目前认为是皮脂腺导管角化及微粉刺和粉刺形成的过程:随着疾病发展,脂质大量聚集导致嗜脂及厌氧的痤疮丙酸杆菌进一步增殖,获得性免疫被激活。不断加重的炎症反应诱发毛囊壁断裂,脂质、微生物及毛发等进入真皮,产生异物样反应。痤疮皮损消退后常遗留红斑、色素沉着及瘢痕形成,这与痤疮严重程度、个体差异或处理不当密切相关。
其他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生长激素等激素也可能与痤疮发生有关。高IGF-1水平促进皮脂腺合成皮脂,使皮脂分泌量和皮脂内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促进痤疮丙酸杆菌定植感染。IGF-1可提高肾上腺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敏感性,促进肾上腺生成雄激素。雄激素过量或雄激素增多症可增加皮脂分泌,加重痤疮。IGF-1可以降低抗应激性基因的表达,抑制抗应激蛋白如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热休克蛋白,增加炎症反应从而加剧痤疮。牛奶、高糖饮食通过升高IGF-1水平加重痤疮。
依据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9年修订版)将痤疮分为三度4级:轻度(I级),仅有粉刺;中度(II级),炎性丘疹;中度(III级),脓疱;重度(IV级),结节、囊肿。
痤疮在中医中药治疗中,应根据发病时间长短,皮损形态等不同表现分型论治,随证加减。痤疮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肺经风热证:
皮损以红色或皮色丘疹、粉刺为主,或有痒痛、小便黄、大便秘结、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相当于痤疮分级中的1、2 级。脾胃湿热证:
皮损以红色丘疹、脓疱为主,有疼痛,面部、胸部、背部皮肤油腻;可伴口臭、口苦、便溏或粘滞不爽,或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或弦。相当于痤疮分级中的2、3级。痰瘀凝结证:
皮损以结节及囊肿为主,颜色暗红,也可见脓疱,日久不愈;可有纳呆、便溏;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脉沉涩。相当于痤疮分级中的4级。冲任不调证:
皮损好发于额、眉间或两颊,在月经前增多加重,月经后减少减轻,伴有月经不调,经前心烦易怒,乳房胀痛,平素性情急躁;舌质淡红,苔薄,脉沉弦或脉涩。相当于有高雄激素水平表现的女性痤疮。根据痤疮的发病机制、祛痘原理,祛痘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抑制皮脂分泌。
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抑制皮脂分泌作用,如:榆绣线菊提取物中的多酚、甘草提取物、锯齿棕提取物、维生素A 族、维生素B 族(如烟酰胺)、富勒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角质溶解或剥脱。
含ɑ-羟基酸(包括乙醇酸、乳酸、果酸、扁桃酸等)、水杨酸、亚油酸等成分可有效抑制表皮角化、消除毛囊口角栓、减少及抑制粉刺的形成。抗痤疮丙酸杆菌。
滇重楼提取物、锌盐、月桂酸或月桂酸乙酯等中链脂肪酸、视黄醛、山竹提取物等成分对痤疮丙酸杆菌具有杀菌或抑菌作用。抗炎。
在痤疮病变的早期即有炎症反应参与,多
种成分具有抗炎等作用,如烟酰胺、α-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锌盐等,以及多种植物提取物,如马齿苋、青刺果、滇重楼、滇山茶、茶树油、燕麦、芦荟、金盏花、积雪草、甘草、红没药醇、大马士革玫瑰、西洋甘菊、山竹等也具有抗炎作用。修复皮肤屏障。
维甲酸类药物、光电、化学剥脱等治疗可导致痤疮患者皮肤屏障受损,此时,抗粉刺类护肤品应具备修复皮肤屏障的活性成分。透明质酸可以明显改善表皮通透屏障功能和增加角质层含水量,还具有抗炎作用;天然油脂提取物,包括橄榄油、葵花籽油、椰子油、燕麦油、摩洛哥坚果油等提取物具有修复皮肤屏障的功能,可缓解皮肤敏感程度,提高患者对治疗药物的耐受性。研究表明青刺果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组成与人体皮肤屏障中脂质成分接近,可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神经酰胺,修复皮肤屏障。但需注意,痤疮是由于皮脂分泌旺盛所致,具有修复皮肤屏障功能的活性成分不宜添加较多,以免堵塞毛孔。光防护。
紫外线与部分痤疮的发生与加重有关,且可增加炎症后色素沉着,某些药物如维甲酸类药物或抗菌药物可以进一步加重皮肤光敏感。含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苯基二苯并咪唑四磺酸酯二钠等成分的化学防晒剂,以及含花青素提取物、芦荟提取物、茶多酚等成分的抗氧化剂,可降低皮肤的光敏性,具有光防护作用。以下简要地介绍各种祛痘成分的功效,并重点介绍经典的、热门的祛痘成分,如维A酸和维A酸衍生物、水杨酸、过氧化苯甲酰、皮傲宁。
维A 酸类药物
作用机制:
外用维A酸类药物具有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溶解微粉刺和粉刺、抗炎、预防和改善痤疮炎症后色素沉着和痤疮瘢痕等作用。此外,还能增加皮肤渗透性,在联合治疗中可以增加外用抗菌及抗炎药物的疗效。外用维A酸类药物可作为轻度痤疮的单独一线用药,中度痤疮的联合用药以及痤疮维持治疗的首选。常用药物包括第一代的全反式维A酸和异维A 酸及第三代维A 酸药物阿达帕林和他扎罗汀。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建议睡前在痤疮皮损处及好发部位同时应用;药物使用部位常会出现轻度皮肤刺激反应如局部红斑、脱屑,出现紧绷和烧灼感,但随着使用时间延长往往可逐渐耐受,刺激反应严重者建议停药;此外,维A酸药物存在光分解现象(主要是一代维 A 酸)并可能增加皮肤敏感性,部分患者在开始。使用2~4 周内会出现短期皮损加重现象,采取较低起始浓度(如果有可选择浓度)、小范围试用、减少使用次数以及尽量在皮肤干燥情况下使用等措施,有助于增加患者依从性及避免严重刺激反应的发生;同时配合使用皮肤屏障修复剂并适度防晒。
过氧化苯甲酰
作用机制:
过氧化苯甲酰可以缓慢释放出新生态氧和苯甲酸,具有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抗炎及轻度溶解粉刺的作用,该药目前尚无针对痤疮丙酸杆菌的耐药性出现,可作为炎性痤疮首选外用抗菌药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联合外用维A 酸类药物或外用抗生素使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药物有2.5%~10%不同浓度及洗剂、乳剂或凝胶等不同剂型可供选择。使用中可能会出现轻度的刺激反应,建议从低浓度开始及小范围试用。药物对衣物或者毛发具有氧化漂白作用,应尽量避免接触。另外,过氧化苯甲酰释放的氧自由基可以导致全反式维A 酸失活,二者联合使用时建议分时段外用。水杨酸
作用机制:
(1)角质调理作用:具有抗角化过度和抗角化不全作用,使角质层代谢正常化;(2)粉刺溶解作用:水杨酸的亲脂特性让它具有更好的溶解粉刺和疏通毛孔的效果;(3)抗炎作用:水杨酸是阿司匹林的前体,具有优越的抗炎功能。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水杨酸是不溶于水的,它是一种亲脂性化合物。目前市面上的产品会使用酒精、丙二醇、甲基丙二醇等溶剂对其进行溶解或用β-环糊精、壳聚糖、超分子水凝胶等对水杨酸进行包裹使其溶解于水中。壬二酸
作用机制:
抑制皮肤油脂分泌。雄性激素特别是二氢睾酮诱发皮脂腺的活性是痤疮的成因之一。皮脂腺中5α-还原酶能增加睾酮生物转化为二氢睾酮,而壬二酸对此还原酶能产生竞争性浓度抑制作用,从而使皮肤减少油脂分泌;对正常皮肤和痤疮感染的皮肤有抗角质化作用,减少丝状角蛋白的合成,防止毛囊角化过度。壬二酸可以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直接抑制和杀灭皮肤表面及毛囊内的需氧菌和厌氧菌,较高浓度时,对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白色念珠菌、痤疮丙酸杆菌等有杀灭作用。其发挥作用依赖于pH,pH 低时可较快进入细胞内发挥抗菌作用,而且壬二酸渗透到异常细胞的药量比正常细胞多。
季铵盐-73(皮傲宁)
作用机制:
抗菌活性强,低用量下也具有强效抑制作用;从细菌细胞入手,破坏细菌的细胞膜,促进细菌细胞间退化,因为其在非常低的用量下,可以抑制许多已知的丙酸痤疮杆菌。皮傲宁是最有可能抑制潜在的痤疮丙酸杆菌的杀菌剂之一,这些杆菌可能会抵抗常规的杀菌剂。从痤疮丙酸杆菌的角度抑制痘痘,在实际应用中有打破厌氧环境从而抑制痘痘和粉刺的作用。益生元(共生微生物使用的碳水化合物)和益生菌(有益共生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有望治疗痤疮,益生元可以帮助达到祛痘的效果。传统的祛痘产品中,常用加入水杨酸来杀死痤疮丙酸杆菌,从而减少炎症的刺激;并且加入控油成分,减少油脂分泌。这种方式虽然减少了有害菌痤疮丙酸杆菌的数量,但是也对皮肤的有益菌(如表皮葡萄球菌)产生影响。简单地举例:低聚果糖可以作为益生菌的益生元,对降低痤疮丙酸杆菌有帮助,因此通过添加益生元低聚果糖来提升有益菌的数量,同时降低痤疮丙酸杆菌的数量,从而达到祛痘的效果。
对于祛痘产品使用过程中如未依据患者的皮肤类型、皮损特点合理选择,或过于频繁及选择不当也可加重皮损或导致皮肤敏感。因此,需合理选择经过功效研究及临床验证,获有足够证据的祛痘类护肤品,并注意使用频率。同时,还需注意护肤品中的某些活性成分也可引起接触性皮炎,需要使用前了解患者对护肤品接触过敏史,必要时可做护肤品斑贴试验,若使用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需立即停用。
日常护理以皮肤油腻、粉刺、丘疹为主的轻型痤疮患者,可使用含控油、角质溶解或剥脱、抗炎、抗菌、修复皮肤屏障活性成分的抗粉刺类护肤品进行日常护理。协同应用系统或外用维甲酸类药物治疗痤疮,皮肤容易出现红斑、干燥、脱屑、敏感或光敏等,应选择温和的洁面乳(如氨基酸洁面乳)清洁皮肤,补充保湿水,再外涂具有修复皮肤屏障、抗炎的乳剂或霜剂。外敷具有修复皮肤屏障功能、抗炎的面膜,以促进皮肤的修复。化学剥脱术和各种物理治疗后,皮肤易出现敏感、干燥、脱屑等现象或炎症反应,如红斑、瘙痒甚至渗出等,术后1周内外敷具有修复皮肤屏障功能的面膜,3~5天后外涂具有修复皮肤屏障功能的乳剂或霜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