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2020 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这场没有硝烟的阻击战在我国全面打响。这场疫情给民众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我国诸多产业、企业亦遭受挫折,国际贸易受阻,国际组织纷纷调低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随着疫情的发展,2020 年1 月以来,全国多地相继采取了封城封路、关闭活禽市场、延迟复工等防控措施。对于畜禽产业来说,上游生产资料运输不畅,下游畜产品销售受阻,这对于本就因非洲猪瘟造成的“伤痕累累”的生猪产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家禽业也处于相似的境地,亿万家禽面临“吃不到、运不走、销不掉”的困局,初步估计目前损失已超百亿元。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疫情就像一面“照妖镜”,在给畜禽产业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映照了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实践和经验,同样也给畜禽养殖业的疫病防控带来了启迪和借鉴作用。虽然疫情给畜禽产业带来了诸多挑战,但挑战往往与机遇同在。只要我们清醒地认识、正视行业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科学的措施直面挑战,同时,用敏锐的眼光和敏捷的行动抓住行业发展的潜在机遇,就一定能推进畜禽产业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生猪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由于饲养周期相对较长,加之行业内疫情(非洲猪瘟)因素的影响之下,国内生猪与猪肉价格仍将在高位震荡运行。目前每头猪的盈利可达2 400元左右,使得当前部分生猪养殖企业与养殖户补栏热度犹存。
2018年8月至今,非洲猪瘟疫情使得生猪存栏大幅下降,猪料消费量的下降更多地由禽料消费所替代。2019年猪料减产约4 500万t,同比下降约为30%,同时,禽料增长幅度则达到15%~20%左右。2020年主要关注生猪存栏的恢复情况,整体的恢复时间将有所延后,生产成本和防疫成本的提高将对价格形成一定的支撑。
由于2019 年年底连续几个月的产能增长,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今年实际产能的增长势头受到阻碍,但只是一个暂时性的状态,可能过一段时间之后会逐渐恢复。
从农户的角度来讲,现在要把握市场的机会与风口,在最近这段时间,能够选择补栏仔猪和选择补栏后备母猪的,要抓紧时间,因为这个时间窗口可能已经不是特别多了。
既往只是云烟,经验积累加上临床实践或将成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中,制定了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辨证施治方案及预防策略,并明确指出,对于观察期患者,可以根据症状,酌情使用藿香正气水、莲花清瘟胶囊等中成药。可见中医药在防控疫情策略中的重要性。
换言之,在畜牧业,中药的作用也是潜移默化的,所以我们更要加快筛选一批对瘟疫具有抑制作用的化学药物、中草药、植物功能性成分、功能性氨基酸及多肽类等药物,为养殖过程提供生物安全防控方法。
虽然畜禽养殖产业所面临的挑战将比以往更甚,但具有管理优势的企业将从中受益,龙头企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仍将推动规模化比例提升。一方面,规模化比例提升后,有助于加强畜禽移动监管和防疫,减少人畜之间的感染。另一方面,规模化企业抗风险能力强,可以有效保障生产和销售,整体资金链和物料都能保证平稳运行。
长期以来,养殖者一直处在提倡“增强免疫力”的热潮之中。但一例例由于热衷于“增强免疫力”导致的误区,使得养殖者在养殖上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反思。
通常,人们往往只关注“增强免疫力”的事,却不了解或不重视免疫力强了会怎么样,甚至误认为免疫力越强越好,这就大错特错了。事实告诉我们:免疫力过强了同样会得病。一旦免疫力过强,出现的异常情况是我们难以掌控的。比如,免疫力过强,机体会对体外的物质产生过敏反应,甚至对自身组织无法识别而产生反应,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家乡村振兴重大课题组组长兼首席专家张利庠认为,当前生猪产业的发展瓶颈有九大难题,从养猪户、国家政策、生物环境、组织管理、国际关系等层面进行了有关分析。按照难度系数评级的顺序,分别如下。
一是用地难,新建养殖场越来越难找地。我国相关法律规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等人口集中区域,禁止建立养殖区。同时,新建养殖场需要经过国土局、环保局、林业局的严格审核,还要面临临时用地被关停的隐患,导致养殖主体不敢投入。
二是认识难,畜牧业富民不富县,财政贡献小,环保、质量安全和疫病防控责任大,使得地方政府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不高,畜产品自给率过低。部分地区超出法律范围禁养限养,简单地“一关了之”。只想吃猪肉,不想养猪的思想风行。
三是防病难,猪瘟、口蹄疫、蓝耳病,每年不少新病或老病新变异的情况不断出现。基层动物防疫体系薄弱,设施设备相对落后,一线防疫人员素质和能力不足,难以全面精准落地。前靠苗,后靠药,而生物安全的中间环节十分薄弱。
四是协调难,新建养猪场需要符合众多部门的规定,包括国土局、林业局、农业局、环保局、工商局、规划局、畜牧局等,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组织也是困扰养猪户的问题之一。
五是引种难,猪种业是养猪业的“芯片”,关系到生猪产业的长远发展。我国的畜禽场有上万家,但具有育种能力的不到70 家,许多育种机构还各自为营,缺乏交流合作。缺乏竞争力强的种畜禽企业与联合育种机制,使得“乱引种”成为诱使疾病频发的重要因素。
六是贷款难,饲料、能源的价格和人工费用不断上涨,生猪产业已经成为高投入的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目前养殖户贷款渠道少,贷款实际操作难度大,门槛高,利率高。养殖户不能获得贷款,直接影响养猪扩大再生产。
七是原料难,饲用玉米供应已从供求平衡转向供应偏紧,饲料占比超过70%。到2020年和2030年,我国饲料粮占粮食比重将分别达到45%和50%。饲料粮问题将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
八是环保难,最近出台的环保法“一刀切”政策,使得生猪减产3 600万头,占据生猪减产量的一半。张利庠认为,环保检查应该综合考虑群众具体情况,如“距离河流200 m 以内不能养猪”的政策,在水流密集的南方地区施行是有困难的。
九是竞争难,中美贸易战打响后,大量美国猪肉进入中国市场。美国土地便宜,机械化程度高,活猪每千克只需人民币8 元,玉米成本每吨人民币1 000 元。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国主要农产品成本比世界高30%~100%,当下的猪肉价格也高了10倍,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十分困难。
九大难题前后夹击,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没有什么突破的方法呢?
今年是我国的关键一年,“全面小康”、“全面脱贫”、“第一个一百年”目标都将在今年内实现。生猪产业已经成为国家重要战略之一,同样会鼓足劲,攻克这个“老大难”。张利庠认为,要突破生猪产业的发展瓶颈,需要确立“一个中心,三个支点”。
“一个中心”即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中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指导之下,将会成立一系列生猪产业国家战略协调机制,严格把控生猪价格,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张利庠强调,只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才能全面协调生态文明、资源节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化解自由竞争与计划经济间的矛盾,有效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中心确立后,还需要“三个支点”:一是搭建新种养生态圈平台,从种养结合到种养一体。龙头企业开发市场、专业生产、优化育种、打造大品牌,养殖户精心养护、精观察、精消费,政府保障民生、财政、环境、协调、健康、耕地,社会团体提供新种养专业技术培训、技术支持,共同打造新种养生态圈平台。二是多条道路并进,发展省市立体循环农业。首先是空间路,除了重视土地和林地之外,更加重视山田水林湖草一体化开发利用,重视对草原、水塘、沙地、戈壁、高原、山地等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其次是循环路,生猪、沼气、农田三物循环,充分利用资源,保障经济效益与生态和谐双重要素。最后是工作路,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生物安全、菜篮子工程、绿色发展五位一体,全面发展。三是把保护散养户作为重点,充分发挥散养户的优势。散养户能够“化整为零”,充分利用不构成商品的农家饲料,充分利用闲散劳动力,还有利于生物能源-沼气的自给自足。发展散养户是我国传统生态农业的宝贵经验,我国猪肉总产量之所以能够跃居世界第一,得益于我国五亿多农民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既是饲料资源开发者,也是猪肉的供应者。我国国情决定了,治理新冠肺炎和养猪的模式中,散养户都不可缺少,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中央一号文件,要把今年的生猪数量恢复到往年水平,大概是6.9 亿头。实际上,只需要恢复到原来的80%左右,物价就能够平稳。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龙头企业复工期延后2~3 个月,原计划2022 年要达到的目标会往后推迟大半年左右的时间。张利庠表示,今年有可能采取“限价”等非常规手段,将价格压到一个“相对高点”,不会猛高,但在接下来的两年内,仍然保持较高水平。
目前,很多大企业都在扩张,中小养殖户该怎么办?张利庠认为,大型企业在慢慢向社会型企业过渡,在扩张的过程中,股东变成集体经济的一部分,等同于散养户通过集体经济入股,也就参与养猪了。另外,在乡村振兴的总体协调之下,庭院经济要得到发展,还需要政府为产业提供支持,包括资金和技术上的,让农民真正自己当家做主。
针对经营比较困难的中小户和经销商,张利庠表示,我们要形成一个战略生态,政府和中小企业都要提供支持,让它们发育壮大起来。只有散养户得到发展,企业才会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据中国畜牧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9 年我国商品代白羽肉鸡、黄羽肉鸡、水禽出栏量分别为44亿只、49亿只、42亿只,同比分别增加约5亿只、10亿只、13亿只,增幅分别达到12.8%、25%、44.8%。日出栏数量分别约为1 200万只、1 340 万只、1 150 万只。2019 年肉鸽出栏量约为7 亿只,增幅有限。蛋鸡和817 肉杂鸡的数据因各方统计数据略有不同,淘汰蛋鸡约为11 亿只。817 肉杂鸡的出栏量在15亿~20亿只之间,取平均值18亿只左右,同比增加6亿只以上,增幅在50%以上,日均出栏量约为500 万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禽蛋产量3 309万t,同比增长5.8%;鸡蛋产量估计为2 813万t。
综上,2019 年我国肉禽(黄羽肉鸡、白羽肉鸡、817 肉杂鸡、水禽、淘汰蛋鸡、肉鸽等)共计约170亿只,日平均出栏量在4 650万只左右,出苗量在5 000万只左右(按照成活率90%计算)。在猪肉供应紧缺的情况下,家禽业的增产有力保障了我国居民肉类消费的供应,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肉价。
近期,由于饲料流通不畅,加之销售不畅带来的价格低迷,不少养殖户对未来的养殖前景持悲观态度,改变后续养殖计划,停止采购禽苗,导致种鸡场大量的禽苗被迫处理,尤其是黄羽肉鸡产业。另据报道,不少省份的活禽产品面临“饲料进不来,活禽出不去”的局面,面对饲料紧缺、产品卖不出的问题,很多养殖场(户)不得不活埋鸡鸭,减少损失。此次受影响最大的是2019年因猪肉产能不足而产能剧增的黄羽肉鸡和水禽产业,因其主要产品是活禽,此次疫情提前引发并加剧了产能过剩带来的危机,饲料短缺又让饥饿的家禽被迫销毁处理,两头封锁带来的压力最大。与此同时,全国鸡蛋价格也是暴跌,鸡蛋价格比春节前下跌一半,出场价由春节前的7.6元/千克下跌到春节后的4.4元/千克,最低的地方甚至跌至3.6元/千克。全国在产蛋鸡的存栏超过11 亿只,因饲料短缺而淘汰销毁的蛋鸡数量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被迫销毁10%,意味着将减少1 亿多只的蛋鸡产能。此外,蛋鸡是一个长周期、高投入的产业,一只蛋鸡的全程成本在100元左右,产蛋前的养殖成本约30 元。一年稳定产蛋,正常行情下扣除所有成本之后的利润为10元左右,但如果中途淘汰,后续产蛋收益大大减少,而前期养殖的饲料成本无法有效抵扣,造成的损失将远超过10元。此外,家禽产业上下游也受到疫情影响,包括上游的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兽药生产企业、设备生产企业、蛋托生产企业以及下游屠宰加工企业等等都面临开工困难、工人不好找等困境。
针对当前疫情对家禽产业的影响,中国国家蛋鸡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宁中华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建立国家层面的生产资料保障机构,全国统一协调生产资料的生产、流通、销售等事宜,以解决各大部委发文之后在地方执行难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困境。二是为家禽产业正名,在媒体宣传时,减少不要消费活禽之类的宣传,正面宣传家禽在饲料转化率高、生产效率高、最经济的动物蛋白、营养均衡等方面的优点。三是将饲料生产企业以及相关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疫苗、消毒剂生产企业等)列入提前开工名单,在符合防疫标准的情况下,允许其提前开工生产。四是建立国家禽肉和鸡蛋临时储备,对符合收储标准的禽类产品进行成本价收购,以防范未来数月可能出现的肉类和鸡蛋短缺(目前部分地区毛鸡价格到了3.0 元/千克,严重低于正常市场价)。五是启动企业帮扶计划,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在金融方面给予相关生产加工企业以支持。至少维持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以及各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企业的生产稳定,防止未来发生系统性的供应短缺。六是由民政部门主导,做好顶层设计,发挥各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联合起来,进行生产自救,产业自律,增强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