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菲菲,仲明惟,徐建威,展翰翔
(1.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第一手术室,山东 济南,250012;2.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3.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通外科)
由于对脾功能认识不足,临床实践中脾脏常被“无辜”切除。自20世纪50年代发现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20世纪70年代发现脾脏促吞噬肽以来,脾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人们对脾脏功能及相关疾病有了深入认识[1-2]。现有研究证实,脾脏在机体抗感染、免疫调节、抗肿瘤、造血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3]。脾脏部分切除术在切除病灶的同时,最大可能保留了脾脏功能。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外科医生经验的不断积累、腹腔镜设备与器械的不断改进,腹腔镜部分脾切除术的临床开展日益增多[3-4]。2012年3月至2018年10月我院为20例患者施行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laparoscopic partial splenectomy,LPS),现将患者手术及围术期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1.1 临床资料 回顾分析2012年3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20例因脾脏占位行LPS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围手术期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
1.2 手术方法 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患者取平卧位,头高足低左季肋区垫高,右侧斜位30度,术者及扶镜手立于患者右侧,第一助手立于患者左侧;采用四孔法施术,脐上缘做1 cm弧形切口作为观察孔,左侧锁骨中线肋缘下1~2 cm为主操作孔,另外两个操作孔分别位于左腋前线肋缘下5~7 cm、右锁骨中线肋缘下1~2 cm。充入CO2建立气腹,压力维持在10~12 mmHg,先探查腹腔内各脏器,对于部分脾脏切除术,脾脏周围韧带的游离应适度,不应过多游离,以保证残脾的血供。如果术前影像学提示肿物位于脾脏上极(图1),需切除脾脏上极时,应游离脾膈、脾胃、脾肾韧带;如切除脾脏下极,则应充分游离脾肾、脾结肠韧带,并保留上极韧带(图2)。夹闭预切除脾叶的相应动静脉分支,脾脏出现缺血区(图3),明确预切除线后,用超声刀或电凝钩沿缺血线内侧0.5~1.0 cm切断脾脏。仔细检查脾脏断面(图4),用电凝钩或氩气刀进行喷射电凝止血,切下的脾脏放入标本袋,冲洗腹腔再次检查无出血后放置腹腔引流管,取出标本关腹。
图1 术前CT
图2 游离脾脏周围韧带
图3 离断脾脏上极血管后可见脾脏缺血线 图4 切除病灶后脾脏断面
1.3 围手术期准备
1.3.1 术前准备 了解患者病史,做好各项专科疾病的术前检查,术前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实验室检查,重视凝血机制检查结果,胸部X光片、心电图检查了解心肺功能,疑有心肺功能不全者应做进一步检查,积极治疗并稳定合并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根据术前CT、B超等预估的脾脏病变部位、大小评价手术风险。术前皮肤准备范围同常规开腹手术,但应重点注意脐部的皮肤清洁。术前留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避免胃膨胀妨碍手术显露及损伤胃壁。术前1 d手术室护士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了解患者病史、症状及体征,对其进行术前宣传教育,以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及顾虑。
1.3.2 术中准备及处理 患者进手术室由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及手术室护士三方核查无误后,将患者影像学资料放至阅片灯处以便术中审阅,术中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及手术进展。游离脾脏周围韧带时,术者一般用超声刀切开,韧带及网膜中细小的静脉可直接用超声刀切割,动脉及略粗的静脉可用血管夹夹闭,夹闭预切除脾脏的动静脉分支后,根据组织厚度可选用腔镜下切割闭合器切割,脾脏出现缺血线后用超声刀、电凝钩或氩气刀边切割边止血。术中出血量大或患者血小板偏低时,应提前准备好血制品,必要时可开通双静脉或中心静脉通路,以保证患者血容量。脾脏切除后检查创面并止血,无创面渗血或进行性出血可冲洗腹腔,放置引流管后固定并标识引流部位,取出标本。
1.3.3 术后处理 患者清醒安返病房,立即心电监护,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保持静脉通路及引流管路通畅,观察腹腔引流液的量及性状,及时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年龄较大、合并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手术创面较大或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可先转入监护室,待病情稳定后返回普通病房。
2.1 手术情况 本研究共入选20例患者,其中男6例,女14例,16~61岁,平均(37.5±14.9)岁。20例手术均获成功(图1~图4),无中转开放,手术时间75~280 min,平均(172.0±56.1)min;术中出血量20~300 mL,平均(110.5±75.8)mL。病灶位于脾脏上极13例,脾脏中下极7例。术后住院7~26 d,平均(12.8±5.1)d。
2.2 术后病理及随访情况 切除标本均行病理检查,术后病理证实:脾脏囊肿10例(其中单纯性囊肿9例,假性囊肿1例),脾血管瘤4例,脉管瘤3例,卵巢浆液性癌术后脾脏转移1例,反应性炎性假瘤2例。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腹痛、发热等不适。随访10~86个月,平均(25.0±8.7)个月,未见复发病例。
1995年Poulin等首次报道LPS[5],相较传统腹腔镜脾切除术,LPS具有一定优势。准确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精细操作,可在切除病灶的同时,最大可能地保留正常脾脏功能。
3.1 手术指征 随着腔镜技术的进步及精准外科、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推广,LPS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其适应证主要为局限于脾脏上极或下极的良性肿瘤、非寄生虫性囊肿等[3,6-7]。对于局限在脾脏一极的单发转移瘤,如除外其他脏器远处转移,亦可考虑行LPS;本组中1例患者为卵巢癌术后脾脏转移。此外,有学者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行部分脾切除术,但存在脾脏再生,患者再次出现贫血、黄疸等症状的风险[8-9],对于此类患者行LPS应慎重。对于脾外伤,如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者及团队手术经验丰富,亦可考虑LPS[10]。但应遵循“保命第一,保脾第二”的原则,如保脾手术困难,应果断改为腹腔镜脾切除术或中转开放手术[6,10]。
3.2 手术技巧 LPS手术操作较腹腔镜脾切除术更为复杂,对术者及团队的手术技巧、配合要求更高。首先,术者应熟悉脾脏分叶分段血供的特点及解剖走行,术前对患者病灶部位及脾血管、分支走行进行全面评估,必要时可行血管三维重建,明确是否适合行LPS,是保留脾脏上极还是下极[6]。术中脾脏韧带游离、相应脾叶动静脉结扎切断、脾脏离断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如前所述,脾周韧带离断应避免过度游离,保证残脾血供;相应脾叶动静脉的结扎可利用腹腔镜的放大作用,仔细轻柔操作,避免大的意外出血。相应脾叶血管结扎后可见脾脏缺血线(图3),再次确认肿物在缺血线范围内后即可切除脾脏上极或下极。为减少切除过程中的出血,可在缺血线内0.5~1 cm切脾。文献报道的离断脾脏实质的方法有多种,如超声刀、双极电凝、电凝钩、内镜下切割闭合器等[3,6,11],术者可根据习惯选用。完全离断后脾脏断面可用电凝、氩气刀止血,或采用止血材料覆盖,避免术后出血。手术结束前,再次检查残脾血运及创面。
3.3 术中配合要点体会 由于LPS手术难度较大,对手术团队具有更高的要求。对外科医生的手术技巧要求高,术中高效配合可保证手术顺利完成,促进患者康复。对于此类患者,首先需了解患者情况,掌握相关解剖及手术学知识、手术大致流程,术中主动跟进手术进程,预判手术操作,提前准备,做到无缝、精准配合,术后回顾复习整个手术过程,记录要点、难点,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如前所述,脾脏的游离、术中止血是LPS的重中之重。处理相应脾叶的动静脉时使用型号相符的血管夹夹闭,切除后如果血管有出血需选择合适的血管缝线进行缝合止血,器械护士为术者准备血管缝线时线的长度应适宜,太长,腔镜下不容易找到线尾,增加了打结的难度,额外延长了手术时间;太短,则需经常更换新的缝线,费时费力,一般情况下可准备10~15 cm长,打结用的器械可选择腔镜下无损伤抓钳,减少对线的磨损程度,确保打结效果。术者一般右手用超声刀切割,同时左手持电凝钩或氩气刀对脾脏断面进行止血,这样可减少脾脏断面的出血,器械护士应备一块湿纱布及时清理超声刀、电凝钩前端的焦痂,以保证器械的使用效果,同时术中使用超声刀或电凝钩的过程会产生很多手术烟雾,需用吸引器管进行吸引,减少手术烟雾,以免影响手术视野,脾脏切除后可于脾断面覆盖止血材料或医用胶防止渗血。
综上所述,LPS安全、可行,但手术风险较高,术中精细、熟练、娴熟的手术操作与配合可保证手术安全、高效完成,促进患者顺利康复。基于脾脏的重要免疫功能,保脾手术具有重要意义,既能治疗原发病也能有效保留脾脏功能,并且创伤小、康复快,对于局限于脾脏一极的良性占位可优先考虑,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